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凡十一脏

取决于胆:

由古及今

此句注释

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

所争之处:

一在于为何“取决”

二在于“取决”两字

可能不同于“决断”

因此存有

想象空间

并且在此空间

作出自己发挥

决断与取决

词义相近

容易产生

关系联想

但一些注家认为

两者的差异较大

取决者

权力更大

主宰之意

几达动摇

“君主之官”的地位

有可能成君臣相忤

“取决”不同于“决断”者

可能忽略了《素问》:

夫肝者

中之将也

取决于胆

这里用的是

“取决”二字

潜台词就是: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肝之谋虑,有赖胆的决断

“取决”二字,等同“决断”

“取决”两字

不会过于远离

“决断”之意

然则为何“取决”

“取决”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仍参: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於胆”

则其意为:

肝之谋虑

有赖于胆的决断

无非是脏腑之间

的功能协调

多一重步骤

多一个把关

因此实在是,无有必要把“取决”

二字放大到决定生死存亡的程度

或者怀疑胆对心有抢班夺权之欲

立法即为

治国之本

国泰民安取决于

法纪的中正严明

有法可依

依法而治

亦赖国有

中正之官

方正法纲

以束上下

参照古代,政官架构的脏腑体系

心为君主,雄才大略,统治国家;

肺是宰相,协助心君,治理调节;

肝是将军,运筹帷幄,出谋划策;

胆是法官,依律监职,依法治国

各司其职而已

“脏腑大主”是心

胆只是众官之一

不可凌驾于心之上

强行作出总的“取决”

它与其它的

脏腑或官员的关系

相类它与肝的关系

功能协调而已

只是

胆的职位是

司法、监督

地位必超然

对其它脏腑的

功能作的即是:

监控、把关、

甚至核定

或者审批

的工作

核定与审批

可以,通过

也可不通过

这就是“决断”

换一种表达

就是“取决”

上从心脏

下至于胆

为十一也

然胆者

中正刚断

无有私偏

故十一脏

取决于胆

这是“中正之官”

的本职工作而已

监控对象:“神”与“气”

百病生于气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喜、怒、

思、悲、恐

即系是通过:

气缓、气上、

气结、气消、气下

等气的不同病理态

来分别损伤对应的:

心、肝、脾、肺、肾

“百病生于气”

可后续影响

血、津液等

神能御气

气可御脏

胆主决断与勇怯

是通过监控作用

以助“君主之官”

调控“神”与“气”

防御消除不良精神因素影响

防止由气病开始的病理蔓延

从而达到维持

气、血、津液

的正常运行

确保脏器

功能处于

不偏不倚的

“中和”状态

起到“取决”

的作用

胆气豪者

即使遇到

不良精神

因素刺激

抵御力就会较强

情志难起大波澜

情志定,则气和

气和则脏腑皆和

胆气弱遇

不良精神

因素刺激

抵御力弱

情志波澜

情志起伏则气难和

气不和则脏腑皆摇

勇者,气行则已

怯者,着而为病

以人喻之,若能

监控文武大臣的

“情绪”与“气”

“取而决之”

不使过度

不使蔓延

是一种保证

心君统治下政官体系

高效运作的有效手段

王冰:

中正刚断,无有私偏

故十一脏,取决于胆

马莳:

肝之志为怒

心之志为喜

脾之志为思

肺之志为忧

肾之志为恐

其余六脏

由胆决断

高士宗

中正之官

决断所出

胆气既升

脏腑之气

则能皆升

故凡十一脏

取决于胆也

均持胆为中正之官取决论

“凡十一脏”

十一脏不但

有各级大臣

也包括君主

这种监控、把关

很有一点

司法独立

的味道儿

心动,脏腑皆摇

如果有胆的提点

君主则神而明之

神闲则气定

主明则下安

心定,脏腑皆治

理想化政官构架

这个“胆”

得象包拯

有胆气

够“中正”

【附】

胆,从肉从詹

詹:不断说话

胆,不断分泌胆汁

胆,连肝之府

白虎通曰:

府者,藏官府也

胆者,肝之府也

肝主仁

仁者不忍

故以胆断

仁者必有勇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所涉及到

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

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