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毛钱的药治好了准备骨髓移植的孩子?

花了20万都没治好的血液病,用四毛钱的药就治好了?

这是媒体报道的一个真实病例:

1岁半的男童身患严重血液病,肌肉萎缩无法站立,两年来按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来治疗,前后各种治疗、输血花了20万,已经准备筹钱做骨髓移植了。

这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康复科刘自强医生通过认真分析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怀疑孩子患的是一种亿中无一的罕见病。通过基因测序一查,还真是这样!

图源 广州日报

男童有一个重要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从出生起就一直缺维生素B,这才引发了血液病和神经系统的各种症状。

再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传奇色彩了,医生给孩子开了不到4毛钱一片的维生素B2,连吃两月,症状大为改善,孩子终于可以站起来走几步了。

所以媒体才起了一个“4毛钱治好血液病”的标题,本意是赞扬刘自强医生仁心妙术,但实际的效果却是在网上掀起了质疑前面医生胡乱治疗的风波。

“看病”真的不是看一眼就够的

作为医生,我非常理解患者们都期待医生能够一眼就看出病因所在,然后药到病除。

但这样的诊疗过程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只有《成语故事》里的扁鹊和连蒙带猜的老中医才敢说能够做到。

现代诊疗的过程包括诊断治疗两部分,用4毛钱的药片的确是能对症治疗这位小朋友的病,但没有现代医学的准确诊断,又怎么能知道这4毛钱的维生素管用呢?

如果没有医生本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不一定能意识到孩子可能患有罕见病;如果没有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基因检测+过往病史参考,根本就无法确诊。

坦诚说,如果是我最先接诊这个孩子,我也不敢保证在两三个月内就找出真正的病因。要知道,这种罕见病目前全球只报道了2例,中国也是第一例,医生几乎不可能在最开始就考虑这种极度罕见病的可能性。

正是由于此前的各种检查排除了常见的可能,之前的各种摸索治疗没有收获预期的效果,最终才帮助刘自强医生把诊断聚焦在了罕见病的可能性上。小朋友的生命维持与好转,前面接诊的医生也功不可没。

一个简单的道理:看病应该去医院找医生,而不是去药店找销售。

医生的核心能力是诊断能力,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选择、分析检查结果……

为了获得这种诊断能力,我们在医学院连读5年、7年、8年,甚至更久,读过的课本摞起来比姚明还高。之后还要经过实习、规培才算真正的执业医师。

然而,人体真的是太精密太复杂了,人可能患上的疾病种类也真的是无穷无尽,所以医生才需要分不同的科室,而且还需要终身保持学习,才能勉强跟得上医学的进展,才能给患者可靠的治疗。

科学诊断是一切治疗的基础

药物、手术作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被频繁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及患者家属最关注的,也无非是“吃什么药”、“做什么手术”,因为这直接决定要花多少钱。

但这会导致一个群体盲区:把用药、动手术这些“治病手段”直接归结为“治病”,而轻视了医生“看病”的过程。但这恰恰却是治好病的关键基础。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疾病会把病因写在脸上。即便是感冒、发烧这些常见病,我们也不能仅凭一两个典型症状就省略了“诊断病因”这一步,直接给孩子用药。

就拿拉肚子来说,就可能有多种病因:食源性中毒、诺如/轮状病毒感染、肠易激惹综合征等。这时需要医生综合孩子的临床表现、既往病史、饮食情况等因素来判断。光看外表判断不了的话,还要做粪便检查。确定了病因病程,才能谈用哪种药、用多少药,怎么护理等。

如果财富、事业、爱情这些是给人生增值的很多个0,那么健康就是最前面的1。没有健康,其他再多也没有了意义。

如果吃药、打针、手术、营养补充这些是很多个0,那么科学准确的诊断就是最前面的1。没有科学的诊断,其他治疗手段都是空中楼阁。

重药物、轻诊断,后果如何?

如果你习惯于不舒服了自己买点药,或者听亲戚朋友介绍某个药能治病,看电视和抖音的广告说某个药能治病,那么很显然,你已经是被医药骗子盯上了的高危群体。

数十名“神医“拿着同样的剧本,违背同样的祖训,卖着同样无用的“神药”,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当然是无良厂家和相关媒体的虚假宣传。但“重药物而轻诊断”的社会心理认知也可以算是原因之一。

治好文章开头那位小男孩的,到底是4毛钱一片的维生素,还是医生的科学诊断和处方?

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回答。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