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母校——兴和县赛乌素中学

〓 第 1520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离开母校这块圣地,已经有四十五个年头啦!每每回到故乡,就想去看看母校,可是母校如今只剩下个地址了!

母校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所有在她那宽阔而温馨的胸怀里哺过乳汁的不肖弟子们,从来都没有去关心过母校的存在。母校年迈体衰时,当年那些改革者们把她孤零零地抛下,把学校迁移,动了母校的灵气,新学校最后奄奄一息,灰飞烟灭,夭折在荒坡坟茔野外。孤苦伶仃的母亲,也被包工头子——兴和的杨某,通过教育局、政府县委以八万块钱无情地拍卖了。

如今的母校面貌全非,旧时之容貌不再。已经被改造成现代化的大型米面粮油加工企业了。

有一次,我去换面,进入母校旧址探视了一遍,母校仿佛在呻吟,在哭诉,唉,我孕育了多少学子,哺育了多少精英,竟然无人来看望我一下,你们的第二个母亲我,已经被改名换姓了。你这位学子今天有心来看望我,算你小子还有一点良心,还懂得思念点儿旧情!请你告诉你的同窗和你的校友们,趁我这副老骨架还存在,你们给我拍个照,写点儿回忆录,让我在教育界,在文化界,在你们的心里得到永存。

希望你们告诉你们的后人,你们当年的求学之路,成才之路,我曾有过一份贡献,有过一点儿功劳,请你们不要把我忘记掉,不要在心灵深处抛弃我,恳求你们,把我对你们的关心和哺育,写成文章,写成回忆录,告知你们的后人,也能慰藉我这颗即将被泯灭的痴心。你们不要用时朝前,用罢朝后。

同学们啊,你们是否也有离别之情,你们是否想回到我的怀抱里来看看,可是我也无法接待你们。因为我已经改名换姓了,属于私人的财产了,属于私人的地盘儿了。我只是希望你们抽点儿空,顺便过来看上我一眼儿,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我曾经的邻居小学已搬走多年,她的旧址早已住上了中小学老师,我还算有个邻居,可是如今人家把东门已堵上,他们从此也与我老死不相往来了。

undefined唉,人世间,冷酷无情,我成了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的羔羊了,成了改革的牺牲品!

古语说得好:老牛力尽刀尖死,蜡烛成灰泪始干,侍候君王不到头哇!是啊,遥想当年,我们母校如日中天。

情悠悠,泪双流,多少往事涌上吾心头。

母校是一九六八年到一九六九年建成的,一九七O年冬季成立了赛乌素地区中学,一九七O年春季开始招生。这一年一共招了三个初中班,当年的班级称作一排、二排、老三排。一二排的学制为二年,老三排的学制为一年。第二年又招了两个初中班,叫做四排五排。第三年又招了两个班,叫做六班七班。一九七二年又成立了高中一班,一九七三年的秋季,只招收了一个初中班,叫做初中八班。同年秋季,又招收了一个高中二班,班级定员为六十名。后来又增加了不少的同学,班级人数空前,增至将近九十名同学。

当年考入高中是五比一,比现在上大学还要难得多。升级入学高中,以成绩为主,考核推荐并举。我也幸运地被推荐到升学行列,顺利地进入了高中二班。可是到了三年毕业时,我们高中二班,只剩下五十来名同学。那将近四十名的同学,有入伍参军的,有就业上班的,也有辍学的。后来每年招收两个高中班,两个初中班。高中班至撤销也没超过二十个班,初中班在校址迁移时就已经上到了一百多个班了。

从建校到校址迁移,历经三十多个寒暑春秋,培育了无数的学子,培养出了多少精英,从大学校长到小学校长,从清华才子到中专学子,从盟市旗县领导到科局级干部,真是人才济济,桃李满天下呀!这都是母校的功劳。

当年的母校,知名度很高,在全县名列前茅。在周边旗县盟市,甚至于山西、河北等地,都有很大的名气。来母校求学就读的学子络绎不绝,成百上千。

母校曾经的辉煌,历任校长的功绩不小,他们功德无量,将名垂千古。历任学校的各级领导的功劳也不小,他们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支持着历任校长们,去很好地管理着学校。

学校的所有老师,忠诚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深钻教材,不断学习充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业务水平,他们教学严谨,因材施教,立德树人。他们爱校如家,关爱学生。他们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培养出多少优秀人才,真是桃李满天下。他们是教育战线上的奇葩,他们创造了一个伟大的闪光的群英谱。

总之,在二000前所有在赛乌素地区中学工作的校长,以及老师和员工们,都是铸造赛中辉煌的功臣,在这里,我深深地向他们鞠躬,以表达我的敬重敬仰敬爱之意!

从首任校长郝布公到杨歧山,进而有王铎、李茂森、陈守祯,他们都将被赛乌素人民和他们的弟子学生铭记于心。他们在教育界也都是精英,他们的功劳将永垂千古!

undefined这里我再次感恩感谢我的恩师们!是他们培养教育我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我是多么地幸运!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又是多么地荣幸和自豪啊!

当年,老师们从各大城市下放到乡镇农村支援乡村教育,他们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高中教师,有的是初中教师。他们当中还有钟爱教育事业的当地精英们。

他们分别是马维和李德峰老师、周淑琴老师和白世泉老师夫妇二人、段愚和马恺老师、张兰生和左静文老师、奚鑫康和郭淑琴老师、胡海花和赵启峰老师、朱启录和乔彦维老师、杨宝和李俊老师、张建杰和姚江老师、左笑宇和边振国老师、武继平和高全荣老师、冯佃龙和赵春枝老师夫妇二人、王生耀和赵子文老师、李佃春和段存青老师、刘振华和李振义老师,等等。所有的赛乌素地区中学的老师,都是教育界的宝贵财富,他们当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师也不在少数。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让多少学子受益,他们是受人尊敬敬重的师长,是受人爱戴的良师益友。

母校迀址临难,我也无能为力,只能写篇回忆文章,以示纪念,表达问候与慰藉之意,也只能长长地叹息,深深地惋惜!

忆母校有喜有忧,
恋母校曾经就读。
怜母校迁移留址,
叹母校迫卖易主。
恨自己无力回天,
怨世间无情无义。
多希望同窗校友,
莫忘却母校育己。
盼乡村教育振新,
愿恩师长寿开心。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0)

相关推荐

  • 从那里出发 ——为母校一个甲子而作

    从那里出发 --为母校一个甲子而作                                 □王仁兴 ❈ 前天傍晚,我饭后习惯性地在小区散步,权当计步器而随身携带的手机遽然响起.曾经的老师,后 ...

  • 我的高中时代(上)

    回忆我的学生时代 我的求学生涯 第三部 <我的高中时代> (上) 程党会 1.母校的位置 我的高中母校和我的初中母校是同一个学校,即河道中学,母校位于武功县东北角的原河道乡政府所在地,即现 ...

  • 《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回忆母校,别样的乡愁 2019年第32期 (总第387期)

    回忆母校,别样的乡愁 吕燕平 2015年6月,我带领安顺学院的学生到开发区幺铺镇大屯村作屯堡文化的实习考察.在大屯村的旧档案中,看到一份50年前的信笺,函头为"贵州省安顺第三中学" ...

  • 东平四中往事:母校不了情

    [东平四中<母校情怀>征文精选] 母校不了情 文/ 陈宗库 [精彩看点]一九六八年下半年,东平四中招收了初中十一级后,即由初中改为高中,年底招收了高中一级二个班.一九六九年底,招收了高中二 ...

  • 曾经的兴和县赛乌素地区中学到底有多辉煌

    〓 第 1519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五年半(其中含查漏补缺半年)的初高中读书生活,使我与母校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母校的人与事,花与草至今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永难忘却. 这所名为赛乌 ...

  • 乌盟兴和县赛乌素地区中学师生大聚会

    〓 第 1635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老事旧人"网上小店,保证货物品质,需要加微信再买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迅速搭建,乌盟兴和县赛乌素地区中学的原高二 ...

  • 兴和县钦宝营乡中学的点滴记忆

    〓 第 1568 期  〓 作者|张振清  编辑|王成海 五月下旬的一天,我从兴和县城乘钦宝营班车回老家.班车驶进钦宝营村后,要送头股水村的乘客,我便下了车,在钦宝营村稍作休息,等司机从头股水返回来再 ...

  • 兴和赛乌素河畔女侠客!

    〓 第 1466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说起二海两口子,凡是乘坐过他们的班车的人,都无不交口称颂夸赞. 今天笔者先给读者朋友们介绍二海媳妇儿桂枝.她是河北省坝上人.这只金凤展翅飞翔,落 ...

  • 追忆母校|消逝的其林中学

    二排右起笫1人吴君平,第3人吴守田,第5人吴子忠,第6人徐志彬 追忆母校|消逝的其林中学 作者:汤安平 创办于1958年的其林中学,于2017年送走最后一批学生,走完了自己六十年光辉历程. 我于196 ...

  • 从兴和县农村走出的杨老板

    〓 第 1530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在山西大同市郊区活跃着一位人送雅号"罗钢"的小人物,在世面上混的有模有样,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着自己辛辛苦苦创建起的生意--回收 ...

  • 兴和县白手起家的能人段云

    〓 第 1517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常言道:人有那志气,就敢上高山,飞九天. 有一位学子,也是我的弟子,他家中一贫如洗,但他不甘心贫穷落后,立志要摘掉贫困帽子.他名叫段云,他智商高, ...

  • 兴和县曾经的义务护林员董银元老汉

    〓 第 1515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由于刚刚包产到户,家家户户都需要盖圈舍,有的人家,更需要起房盖屋,为儿子娶媳妇儿成家所用.所以,需要不少的椽檩.每年三到四月份,大队都要向公社以 ...

  • 兴和县知识青年田福如的人生轶事

    〓 第 1497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他是乌盟兴和县城里连初中还未读完的一名热血青年,与十几个同伴一起响应号召,一九七二年初积极上山下乡,去到离城一百二十多里外的老七区五一林场. 他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