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2讲 期中专题二 考前冲刺易错题
1、直角三角形各重要边长辨析题组
1)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4,求斜边长______
2)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4,求第三边长的平方______
3)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4,求斜边上的中线长______
4)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为3,4,求斜边上的高长______
分析:
如果看到题目中说的是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就要注意了,其中给出的较长的边,既可能作直角边,也可能做斜边,很多时候就会有两解.
解答:
1) 4或5
2) 4²-3²=7,4²+3²=25,7或25
3) 2或2.5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斜边可以为4,也可以为5)
4) 2.4
(利用面积法,直角边×直角边=斜边×斜边上的高)
2、三角形内外心辨析
1)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 ) ,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
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三条中线的交点
C.三条高的交点
D.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分析与解答:
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即到各边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想到中垂线.
到三边距离相等,即到每个内角的两边距离相等,想到角平分线.
选D,A
补充:
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三角形的外心,外接圆的圆心.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是三角形的内心,内切圆的圆心.
2)若点O是△ABC内一点,且到三边的距离相等,∠A=70°,则∠BOC的度数为______.
分析与解答:
点O为角平分线交点,利用结论,“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夹角等于90度加第三角的一半”,则∠BOC=90°+35°=125°
3、手拉手模型再过关
1)如图所示,已知△ABC和△BD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D、CE,若∠BCE=39°,
那么∠CAD=______°.
分析与解答:
手拉手模型需满足等线段,共顶点.
这里的△ABC和△DBE是共顶点A的双等边三角形,
则不难得到△EBC≌△DBA,
∠BCE=BAD=39°,
∠CAD=60°-∠BAD=21°
2)如图,AB=AC,AD=AE,∠BAC=∠DAE,∠1=25°,∠2=30°,则∠3=_____°
分析与解答:
不难得到这是共顶点A的双等腰三角形,
△ABD≌△ACE,
∠ABD=∠2=30°,
∠3=∠1+∠ABD=55°
4、斜边中线相关题型反复练
1)陆老师布置了一道题目:过直线l外一点A作l的垂线.(用尺规作图)
小淇同学作法如下:
(1)在直线l上任意取一点C,连接AC;
(2)作AC的中点O;
(3)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l于点B;
(4)作直线AB.
则直线AB就是所要作图形.
你认为小淇的作法正确吗?如不正确,请画出一个反例;如正确,请给出证明.
分析:
本题只需证明∠ABC=90°,由作圆可得OA=OB=OC,因此,转化为证“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中线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解答:
在△ABC中,
∵OA=OB,∴∠1=∠2,
∵OB=OC,∴∠3=∠4,
∵∠1+∠2+∠3+∠4=180°,
∴∠2+∠4=90°,AB⊥BC
2) 变式(原创题):如图,直角△ABC中,AB=5,AC=4,BC=3,若在直线AC上有点P满足AP=BP,有点D满足AB⊥BD
(1)求AP的长,AD的长.
(2)不通过计算,证明AD=2AP
分析:
1)显然,求AP长,即为求BP长,放在Rt△BPC中,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要求AD长,只能放在Rt△ABD中,设为未知数后,可表示BD边的平方,在Rt△BCD中,同样也可表示BD边的平方,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
2)即证AP=PD=PB,最终只需证BP=PD.
解答:
解答:
2)
∵AP=BP,∴∠1=∠2,
∵∠1+∠3=90°,
∠2+∠PBD=90°,
∴∠3=∠PBD,PB=PD,
∴AP=PD,AD=2AP.
3)变式:如图,在△ABC中,CE平分∠ACB,CF平分∠ACD,EF∥ BC,CM=5,求EF的长.
分析:
先根据“邻补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证明∠ECF=90°,再根据基本模型“平行线+角平分线,构造 等腰三角形”,证明EM=MC=MF,则EF可求.
解答:
∵CE平分∠ACB,∴∠1=∠2
∵CF平分∠ACD,∴∠3=∠4
∵∠1+∠2+∠3+∠4=180°
∴∠ECF=∠2+∠3=90°
∵EF∥ BC
∴∠1=∠5,∠4=∠6
∴∠5=∠2,EM=MC
∠6=∠3,FM=MC
∴EF=2MC=10
5、典型易错多解题大网罗
1)如图,∠C=∠CAM=90°,AC=8,BC=3, P、Q两点分别在线段AC和射线AM上运动,且PQ=AB.当AP=_____ 时,△ABC与△PQA全等.
分析与解答:
由于没有出现全等符号,因此需要分类讨论,这里已经有∠BCA=∠PAQ=90°,则点C与点A对应,只可能是△BCA≌△PAQ,则PA=BC=3,或者△BCA≌△QAP,则PA=AC=8,综上,AP=3或8
2)已知等腰△ABC周长为8,AB=3,求BC=_______.
分析与解答:
这里要对AB的位置进行讨论,可以为底边,也可以为腰,BC亦然.
综上,BC=2或3或2.5
3)△ABC中,AB=17,AC=10,AD⊥BC,AD=8,求BC的长.
分析:
因为△ABC的各边中,BC边的长度未知,因此三角形的形状不能确定,而AD作为高,可能在形内,可能在形外,因此需分类讨论.
我们可以先求出BD,再求BC.
解答:
如图,
在Rt△ABD中,AB=17,AD=8,∴BD=15
在Rt△ACD中,AC=10,AD=8,∴CD=6
若AD在形内,BC2=BD+C2D=15+6=21
若AD在形外,BC1=BD-C1D=15-6=9
附: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前所有内容:
八上第一讲 全等证明格式易错分析(附“捆绑旋转”秒杀一类全等填空题)
END
如
何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