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之一百五拾三:《下泉》,忾我寤叹,念彼京师。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下泉》是《诗》的第153首。这是一首思治诗,即因曹国之不治,而思西周初年之大治,是一种借古讽今之手法。曹国在诸侯国中是灭亡较早的一个国家,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曹国统治者的不识大势与荒诞不经,这些“肉食者”根本不把国家的生死存亡放在心上,缺乏曹国长治久安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即没有伟大的“曹国梦”。
《下泉》主旨的理解,历来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伤曹衰说”,即由曹国之衰弱,感怀“西”周王朝初创时的强盛而作;另一是“伤周衰说”,即曹国人感念“东”周之衰,伤感于晋国对周王室的霸凌而作。之所以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对诗中“郇伯劳之”中的“郇伯”是谁的完全不同的理解。
《毛诗序》说:“郇伯,郇侯也。”即汉代郑玄的《郑笺》中注释:“郇侯,文王之子,为州伯,有治诸侯之功。”相当于古代的“钦差大臣”,代天子行赏罚,劳苦功高,是西周早期国家强盛、政治清明的贤臣代表。由此引申,便有“伤曹衰说”。本文采信此说。
明代人何楷在其《诗经世本古义》认为,诗中的“郇伯”,是指晋国大夫荀跞。认为,郇、荀音同、相互通假。何楷之后,清代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说:“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使周而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同为清代人的刘沅在《诗经恒解》说:“周衰,大国侵陵,小国日削,王纲解而方伯无人,贤者伤之而作。”,这就是“伤周衰说”的由来。
即使是“伤曹衰说”之中,也分为两派:一是毛派。《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认为是曹人痛恶统治者的暴虐,怀念明王贤伯。唐代码孔颖达进一步说明:“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平之时。若有明王贤伯,则能督察诸侯,共公不敢暴虐,故思之也。”二是朱派。宋代朱熹《诗集传》说:“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他在《诗序辨说》又说:“曹无他事可考,《序》因《候人》而遂以为共公。然此乃天下之大势,非共公之罪也。”清代人姚际恒《诗经通论》亦取“思治说”,但又称:“大《序》必谓共公时,无据。”这两派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个国君使曹国衰弱?毛派认为是曹共公;而朱派认为无事实根据。
下 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注释:1、下泉:地下涌出的泉水。2、冽(liè):寒冷。3、苞:丛生。稂(láng):像谷子的一种野草,即狗尾巴草。一说莠一类的野草。一说长穗而不饱实的禾。《毛传》:“稂,童粱。非溉草,得水而病也。”4、忾(xì):叹息。寤:睡醒。5、周京:周朝的都城镐京,天子所居。6、萧:一种蒿类野生植物,即艾蒿。7、蓍(shī):一种用于占卦的草,蒿属。8、京师:京都镐京。9、芃(péng)芃:茂盛茁壮。10、膏:滋润,润泽。11、四国:四方诸侯之国。有王:有周天子。《郑笺》:“有王,谓朝聘于天子也。”12、郇(xún)伯:郇国君。劳:慰劳。
《下泉》此诗写曹国臣子感伤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以强凌弱,象曹国这样的小国得不到保护,因而怀念周朝初期比较安定的社会局面。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前三章皆以前二句疾共公侵刻下民,后二句言思古明王;最后一章思古贤伯。全诗采用比兴结合与重章叠句的手法,产生了独具魅力的艺术效果。
寒冽泉水往外冒,浸泡丛丛狗尾草。
醒来不由长叹息,怀念强盛周王朝。
寒冽泉水往外冒,浸泡丛丛艾蒿草。
醒来不由长叹息,镐京让我梦萦绕。
寒冽泉水往外冒,浸泡丛丛野蓍草。
醒来不由长叹息,怀念京城睡不着。
黍苗青青多繁茂,阴雨绵绵把它浇。
四方诸侯皆朝周,郇伯奉命来慰劳。
《下泉》诗对后世文人有很深影响。建安七子之一王粲(càn)在其《七哀诗》中,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的句子。南宋诗人郑思肖写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的诗句,意思是说:我一心梦想着要收复中原,一统故国;那万古传诵的《曹风·下泉》诗中所表达出的情思与愿望,也正是今日之人所日夜盼望的。大批南宋遗民在故国沦陷后的心灵创伤和悲痛,以及渴望中原一统的满腔热望,恰好与一千多年前这首诗表达的情感高度吻合。治也,百姓苦;乱也,百姓苦。由《下泉》而知,生活在一个秩序稳定、公平可期的社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