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测出质子质量半径,比电荷半径小,世界越来越虚无了

最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员陈旭荣团队测出了质子的质量半径,0.67飞米。

也就是说质子的质量全部集中在这个半径之内。

除此以外,质子还有一个电荷半径,这半径是0.84飞米。

大家注意,这两者是不一致的。就好像我们穿了一件衣服,衣服却和我们的身体之间有20公分的空隙。

那么,在这个0.67飞米的质子质量半径之内,质量是均匀分布的,还是不均匀分布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所以这个问题关系到世界的本质。

人体99.9%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把人体所有的原子核都捏在一起,它们的大小比一个针尖还要小1万倍。

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分的最小单位原子组成的,但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万物是无限可分的。

难道古希腊哲学家猜对了,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猜错了吗?

并非完全如此,因为有间隙才是可分的,万物的运动以及万物的组合,需要有间隙。

这一切都指向万物的本质是虚无。

如果我们把原子的体积想象成一个直径一米的球体,绝大部分质量是集中在球心0.1毫米的原子核上。

围绕在原子核周围的是电子,这就是我们能够触摸到的实体。

而本质上,即使我们能够触摸到电子,也不能触摸到电子的本身,当两个电子接近到足够的距离的时候,就会产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是以反复发射和吸收虚光子进行的,这些光子是看不见的,只是在量子力学的计算符号里才有表示。

这是世界本质的第1层虚无。

在电子和原子核之间,是真空。

原子核的大小只相当于一个空旷的足球场中间的一个玻璃球,从球场边的观众席到这颗玻璃球之间,什么也没有。

但是在这个空间中运行的电子,却表现出非常奇怪的规律。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有极度扭曲的六维卡拉比~丘成桐空间,电子就是运行在这个空间里。

这是世界的第2层虚无。

科学家用高能电子束轰击质子和中子,发现有些电子打穿了,还有一些电子会在质子和中子表面朝各个方向反弹。

打穿说明中间有空隙,反弹说明电子碰到了硬货。这种不均匀的性质说明质子和中子都是有结构的。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

这三个夸克为什么不会分崩离析呢?因为它们之间有互作用力,传递这个互作用力的就是胶子。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基本粒子,飞行速度可以达到光速,一种就是光子,另一种就是胶子。

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胶子在三个夸克之间不停的反弹。

就是因为这种反弹,才产生了质子、中子质量的95%。

但是胶子本身没有质量。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假如有一个盒子,盒子的质量是0。在盒子里面装一个高速反弹的球,盒子就具备了质量。

这是世界的第3层虚无。

至于夸克有没有具体的结构,科学家暂时还不是很清楚。

如果我们把世界分到最后,可能最终会分解成一系列没有体积和结构,只有性质的一些东西。

这个世界,看起来就像是纯粹由某种性质而没有实体构成的世界。

因为这些性质的作用范围有大、有小,才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丰富。

老子在《道德经.第11章》里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这个世界不是虚无的,而是一个实体会怎么样。

汤姆逊最初设想的原子的模型是蛋糕模型,电子像一颗颗葡萄干,镶嵌在蛋糕上。

但是如果原子真的是类似于这种实体的结构,世界将是不会变化的。

正因为电子距离原子核的距离非常远,所以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在不同的轨道上迁跃。

这种既自由又受束缚的性质,使不同的原子之间可以共享电子对,形成化学键。然后才会形成各种的化合物,才会形成万物才会有生命。

也正因为如此,材料才可以表现出弹性,才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被拉伸。

由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非常大,所以原子核聚变非常麻烦。太阳才会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燃烧。

原子才会表现出稳定性,万物才不会崩解。否则,核聚变反应随时都会发生,万物就不会存在稳定的性质。

世界的本质是反直觉的,所以老子才会说:道,可道也,非常道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