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逆反了吗?

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最火的一段视频,是一位母亲开车拉着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发生了争执,后来将车停在了立交桥上,随即孩子打开了车门,冲到桥边跳了下去,当即死亡,其母捶胸顿足,痛苦不已。看到这个视频,虽然网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叹惜和痛心。如花的年龄,就这么凋谢,是多么的可惜。

要说做父母的最头疼的也许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了,令许多的父母苦思冥想不得其法。无一例外,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时期,被称为“叛逆期”,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逆反心理。叛逆期没有固定的时间段,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出现,只是强与弱、长与短的问题。

有些孩子四五岁就开始出现逆反心理,而许多孩子都是到了十来岁才表现强烈,开始不听父母的使唤,甚至父母让东拼向西,表现出强烈的对抗和抵触。包括青少年早恋其实也是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如果作父母的处理不当,或是想用暴力寻求解决出路,往往会适得其反,让逆反的表现更偏执,逆反的时间更持久。

要正确认识逆反心理客观存在的必然性,理解其形成机理和特征,正确处理情感变化,才会减缓冲突,不造成伤害。其实逆反心理就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而这种逆反是灵长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记忆。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人,也存在于其他的非人灵长类,特别是社会性较强的类群。

逆反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 一般社会成员反抗权威,反抗现实的心理倾向。如“唯上是反”、“唯强是反”。适度的利用和控制是会有好的结果的,但如果过度偏激,就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和暴力倾向。这是物种和个体在种群竞争中留下的警惕痕迹,是“自我强势”愿望的表现。是怀疑、扩散、进步的动力,但也可能表现为破坏性。

2. 未成年或近成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为求自我独立,对父母、领导或师长等强势群体表现出来的反抗心态和抵触情绪。这是社会动物寻求基因扩散的潜意识表现,是一种潜意识的遗传记忆。逆反导致的是扩散需求,正确处理会缩短或消除逆反带来的破坏性。在家庭中最好的减少逆反的方式就是能在一个平台上谈论问题、分析问题。孩子想反抗权威就不要给他塑造权威。

不得不承认,逆反心理不一定是坏事,反而是灵长类的致胜法宝。在猴群中,雄性猴的逆反导致的是远走他乡,而雌性猴的逆反导致的是与外来雄猴的接触。正是这种逆反的出现,才有了猴王的更替和避免近亲遗传。

今天的逆反产生顺序总体还是:

无知——恋父(恋母)——认知差异——逆反——新秩序——顺从——稳定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逆反心理在先天遗传记忆中就有了痕迹,不必过分地为逆反心理的出现而大费脑筋,哭天喊地。要认识到逆反心理同时还受到现实的种种因素影响,是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来变“坏事”为“好事”的。一是教育的内容和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二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和知识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三是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这就说明了提供的材料不同,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对教育信息的注意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服从。二是好奇。好奇就有可能产生怀疑,形成逆反或创造的动力。

不要对逆反心理谈虎色变,正视存在的事实和现实意义,或许还可以达到创新的效果。统计结果显示,最后真正出彩的孩子恰恰都有过明显的逆反表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