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军争篇

曹操曰:两军争胜。

李筌曰:争者,趋利也。虚实定,乃可与人争利。

王皙曰:争者,争利;得利则胜。宜先审轻重,计迂直,不可使敌乘我劳也。

张预曰:以军争为名者,谓两军相对而争利也。先知彼我之虚实,然后能与人争胜,故次《虚实》。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李筌曰:受君命也。遵庙胜之算,恭行天罚。

张预曰:受君命伐叛逆。

合军聚众,

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为军阵。

梅尧臣曰:聚国之众,合以为军。

王皙曰:大国三军,总三万七千五百人;若番悉其赋,则总七万五千人。此所谓合军聚众。

张预曰:合国人以为军,聚兵众以为阵。

和而舍,

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李筌曰:交间和杂也。合军之后,强弱勇怯,长短向背,间杂而许之,力相兼,后合诸营垒与敌争之。

杜牧曰:《周礼》以雄为左右和门。郑司农曰:“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旗表之,以叙和出入明次第也。”交者,言与敌人对垒而舍,和门相交对也。

贾林曰:舍,止也。士众交杂和合,而止于军中,趋利而动。

梅尧臣曰:军门为和门,两军交对面舍也。

何氏曰:和门相望,将合战争利,兵家难事也。

张预曰:军门为和门,言与敌对垒而舍,其门相交对也。或曰:与上下交相和睦,然后可以出兵为营舍。故吴子曰:“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

莫难于军争。

曹操曰:从始受命,至于交和,军争难也。

杜牧曰:于争利害难也。

梅尧臣曰:自受命至此为最难。

张预曰:与人相对面争利,天下之至难也。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曹操曰:示以远,速其道里,先敌至也。

杜牧曰:言欲争夺,先以迂远为近,以患为利,诳绐敌人,使其慢易,然后急趋也。

陈皞曰:言合军聚众,交和而舍,皆有旧制,惟军争最难也。苟不知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者,即不能与敌争也。

◎贾林曰:全军而行争于便利之地,而先据之,若不得其地,则输敌之胜,最其难也。

杜佑曰:敌途本迂,患在道远,则先处形势之地。故曰,以患为利。

梅尧臣曰:能变迂为近,转患为利,难也。

王皙曰:曹公曰:“示以远,速其道里,先敌至。”皙谓示以远者,使其不虞而行,或奇兵从间道出也。

何氏曰:谓所征之国,路由山险,迂曲而远。将欲争利,则当分兵出奇,随逐乡导,由直路乘其不备,急击之,虽有陷险之患,得利亦速也。如钟会伐蜀,而邓艾出奇,先至蜀,蜀无备而降。故下云不得乡导,不能得地利是也。

◎张预曰:变迂曲为近直,转患害为便利,此军争之难也。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后人发,先人至者,明于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李筌曰:故迂其途,示不速进,后人发,先人至也,用兵若此,以患为利者。

杜牧曰:上解曰,以迂为直,是示敌人以迂远,敌意已怠;复诱敌以利,使敌心不专。然后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故能后发先至,而得所争之要害也。秦伐韩军于阏与,赵玉令赵奢往救之。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皆震。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瘀与非赵地也。”奢既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秦人闻之,悉甲而至。有一卒曰:“先据北山者胜。”奢使万人据之,秦人来争不得。奢因纵击,大破之,阏与遂得解。

贾林曰:敌途本近,我能迂之者,或以赢兵,或以小利,于他道诱之,使不得以军争赴也。

梅尧臣曰:远其途,诱以利,款之也。后其发,先其至,争之也。能知此者,变迂转害之谋也。

何氏曰:迂途者,当行之途也。以分兵出奇,则当行之途,示以迂险,设势以诱敌,令得小利縻之,则出奇之兵,虽后发亦先至也。言争利须料迂直之势出奇,故下云分合为变,其疾如风是也。

张预曰:形势之地,争得则胜。凡欲近争便地,先引兵远去,复以小利啖敌,使彼不意我进,又贪我利,故我得以后发而先至。此所谓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也。赵奢据北山而败秦军,郭淮屯北原而走诸葛是也。能后发先至者,明于度数,知以迂为直之谋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李筌曰:夫军者,将善则利,不善则危。

杜牧曰:善者,计度审也。

贾林曰:我军先至,得其便利之地,则为利。彼敌先据其地,我三军之众,驰往争之,则敌佚我劳,危之道也。

梅尧臣曰:军争之事,有利也,有危也。又一本作军争为利,众争为危。

何氏曰:此又言出军行师,驱三军之众,与敌人相角逐,以争一日之胜,得之则为利,失之则为危,不可轻举。

张预曰:智者争之则为利,庸人争之则为危;明者知迂直,愚者昧之故也。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曹操曰:迟不及也。

李筌曰:辎重行迟。

贾林曰:行军用师,必趋其利。远近之势,直以举军往争其利,难以速至;可以潜设奇计,迂敌途程,敌不识我谋,则我先而敌后也。

杜佑曰:迟不及也。举军悉行,争赴其利,则道路悉不相逮。

梅尧臣曰:举军中所有而行,则迟缓。

王皙曰:以辎重故。

张预曰:竭军而前,则行缓,而不能及利。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曹操曰:置辎重,则恐捐弃也。

李筌曰:委弃辎重,则军资阙也。

杜牧曰:举一军之物行,则重滞迟缓,不及于利;委弃辎重,轻兵前追,则恐辎重因此弃捐也。

贾林曰:恐敌知而绝我后粮也。

杜佑曰:委置库藏,轻师而行,若敌乘虚而来,抄绝其后,则己辎重皆悉弃捐。

梅尧臣曰:委军中所有而行,则辎重弃。

王皙同曹操注。

何氏同杜佑注。

张预曰:委置重滞,轻兵独进,则恐辎重为敌所掠,故弃捐也。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

曹操曰:不得休息,罢也。

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杜佑曰:若不虑上二事,欲从速疾,卷甲柬仗,潜军夜行;若敌知其情,邀而击之,则三军之将,为敌所擒也。若秦伯袭郑,三帅皆获是也。

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曹操曰:百里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李筌曰:一日行一百二十里,则为倍道兼行;行若如此,则劲健者先到,疲者后至。军幢者少,疲者多,且十人可一人先到,余悉在后,以此遇敌,何三将军不擒雄?魏武逐刘备,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诸葛亮以为强弩之未不能穿鲁缟,言无力也。是以有赤壁之败。庞涓追孙膑,死于马陵,亦其义也。

杜牧曰:此说未尽也。凡军一日行三十里为一舍,倍道兼行者再舍;昼夜不息,乃得百里(为一舍倍道)。若如此争利,众疲倦,则三将军皆须为敌所擒。其法什一而至者:不得已必须争利,凡十人中择一人:最劲者先往,其余者则令继后而往。万人中先择千(十)人,平旦先至,其余继至;有已午时至者,有申未时至者,各得不竭其力,相续而至,与先往者足得声响相接。凡争利必是争夺要害,虽千人守之,亦足以拒抗敌人,以待继至者。太宗以三千五百骑先据武牢,窦建德十八万众而不能前,此可知也。

陈皞曰:杜说别是用兵一途,非什一而至之义也。盖言百里争利”劲者先,疲者后,十中得一而至,九皆疲困,一则劲者也。

贾林曰:路远人疲,奔驰力尽,如此则我劳敌铁,被击何疑。百里争利,慎勿为也。

杜佑曰:百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为擒也。强弱不复(伏)相待,卒(率)十有一人至军也。罢音疲。

梅尧臣曰:军日行三十里而舍。今乃昼夜不休行百里,故三将军为其擒也。何则?涉途既远,劲者少,罢者多,十中得一至耳。三将军者,三军之帅也。

王皙曰:罢,赢也。此言争利之道,宜近不宜远耳。夫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未,不能穿鲁缟。苟日夜兼行,百里趋利,纵使一分劲者能至,固已困乏矣。即敌人以佚击我之劳,自当不战而败。故司马宣王曰:“吾倍道兼行,此晓兵者之所忌也。”或曰:赵奢亦卷甲而趋,二日一夜卒胜秦者,何也?曰:奢久并气积力,增垒遣间,示怯以骄之;使秦不意其至,兵又坚。奢又去阅与五十里而军,比秦闻之,及发兵至,非二三日不能也。能来,是彼有五十里趋敌之劳,而我固已二三日休息,士卒不胜其佚。且又投之险难,先据高阳,奇正相因,易为不胜哉?

何氏曰:言三将出奇求利,委军众辎重,卷甲务速;若昼夜百里不息,则劲者能十至其一。我劳敌怯,敌众我寡,击之未必胜也;败则三将俱擒。以此见武之深戒也。

张预曰:卷甲,犹悉甲也。悉甲而进,谓轻重俱行也。凡军日行三十里则止,过六十里已上为倍道,昼夜不息为兼行。言百里之远,与人争利,轻兵在前,辎重在后,人罢马倦,渴者不得饮,饥者不得食;忽遇敌,则以劳对扶,以饥敌饱,又复首尾不相及,故三军之帅,必皆为敌所擒。若晋人获秦三帅是也。轻兵之中,十人得一人劲捷者先至,下九人悉疲困而在后,况重兵乎!何以知轻重俱行?下文云:五十里而争利则半至。若止是轻兵,则一日行五十里,不为远也,焉有半至之理?是必重兵偕行也。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

曹操曰:蹶,犹挫也。

李筌曰:百里则十人一人至,五十里十人五人至,挫军之威,不至擒也。言道近不至疲。

杜牧曰:半至者,凡十人中择五人劲者先往也。

贾林曰:上犹先也。

杜佑曰:蹶,犹挫也。前军之将,已为敌所蹶败。

梅尧臣曰:十中得五,犹远不能胜。

王皙曰:罢劳之患,减于太半,止挫败而已。

张预曰:路不甚远,十中五至,犹挫军威,况百里乎!蹶上将,谓前军先行也。或间曰:唐太宗征宋金刚,一日一夜行二百余里,亦能克胜者,何也?答曰:此形同而势异也。且金刚既败,众心已沮,迫而灭之,则河东立平;若其缓之,贼必生计。此太宗所以不计疲顿而力逐也。孙子所陈争利之法。盖与此异矣。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李筌曰:近不疲也,故无死亡。

杜牧曰:三十里内,凡十人中可以六七人先往也。不言其法者,举上文可知也。

杜佑曰:道近则至者多,故不言死败,胜负未可知也。古者用师,日行三十里,步骑相须;今徒而趋利,三分之二至。

梅尧臣曰:道近至多,庶或有胜。

王皙曰:计彼我之势,宜须争者,或亦当然。虽三分二至,盖其精锐者之力,未至劳乏,不可决以为败,故不云其法也。

张预曰:路近不疲,至者太半,不失行列之政,不绝人马之力,庶几可以争胜。上三事,皆谓举军而争利也。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李筌曰:无辎重者,阙所供也。袁绍有十万之众,魏武用荀攸计,焚烧绍辎重,而败绍于官渡。无粮食者,虽有金城,不重于食也。夫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故汉赤眉百万众无食,而君臣面缚宜阳。是以善用兵者,先耕而后战。无委积者,财乏阙也。汉高祖无关中,光武无河内,魏武无究州,军北身遁,岂能复振也?

杜牧曰:辎重者,器械及军士衣装;委积者,财货也。

陈皞曰:此说委军争利之难也。

梅尧臣曰:三者不可无,是不可委军而争利也。

王皙曰:委积,谓薪刍蔬材之属;军侍此三者以济,不可轻离也。

张预曰:无辎重则器用不供,无粮食则军饷不足,无委积则财货不充,皆亡覆之道。此三者谓委军而争利也。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曹操曰:不知敌情谋者,不能结交也。

李筌曰:豫,备也。知敌之情,必备其交矣。

杜牧曰:非也。豫,先也;交,交兵也。言诸侯之谋,先须知之,然后可交兵合战;若不知其谋,固不可与交兵也。

陈皞曰:曹说以为不先知敌人之作谋,即不能预结外援。二说并通。

梅尧臣曰:不知敌国之谋,则不能预交邻国以为援助也。

张预曰:先知诸侯之实请,然后可与结交;不知其谋,则恐翻覆为患。其邻国为援,亦军争之事,故下文云,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是也。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梅尧臣曰:山林险阻之形,沮泽泞淖之所,必先审知。

张预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木聚者为林,坑坎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凡此地形悉能知之,然后可与人争利而行军。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李筌曰:入敌境,恐山川隘狭,地土泥泞,井泉不利,使人导之以得地利。《易》曰:“即鹿无虞。”则其义也。

杜牧曰:管子曰:“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园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出入之相错者尽藏之,然后不失地利。”卫公李靖曰:“凡是贼徒,好相掩袭。须择勇敢之夫,选明察之士,兼使乡导,潜历山林,密其声,晦其迹。或刻为兽足,而却履于中途;或上冠微禽,而幽伏于丛薄。然后倾耳以远听,辣目而深视,专智以度事机,注心而视气色。睹水痕则知敌济之早晚,观树动则可辨来寇之驱驰。故烽火莫若谨而审,旌旗莫若齐而一。赏罚必重而不欺,刑戮必严而不舍。敌之动静,而我有备也;敌之机谋,而我先知也。”

陈皞曰:凡此地利,非用乡人为导引,则不能知地利也。

杜佑曰:不任彼乡人而导军者,则不能得道路之便利也。

梅尧臣曰:凡丘陵原衍之向背,城邑道路之迂直,非人引导,不能得也。

何氏曰:《乡导略》曰:从禽者若无山虞之官,度其形势之可否,则徒入于林中,终不能获鹿矣。出征者,若无彼乡之人,导其道路之迂直,则虽至于境外,终不能获寇矣。夫以奉辞致讨,趋(趁)未历之地,声教未通,音驿所绝,深入其阻,不亦艰哉!我孤军以往,彼密严而待,客主之势已相远矣;况其专任诡诱,多方以误我。苟不计而直进,冒危而长驱,脐险则有壅决之害,昼行则有暴来之斗,夜止则有虚惊之忧。仓卒无备,落其彀中,是乃拥熊虎之师,自投于死地,又安能摩逆垒,荡狡穴乎?故敌国之山川、陵陆、丘阜之可以设险者,林木、蒲苇、茂草之可以隐藏者,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小大,邑落之宽狭,田壤之肥瘠,沟渠之深浅,蓄积之丰约,卒乘之众寡,器械之坚脆,必能尽知之;则虏在目中,不足擒也。昔张骞尝使大夏,留匈奴中久,导军知利,善水草处,其军得以无饥渴。兹亦能获其便利也。凡用乡导,或军行虏获其人,须防贼谋,阴持好计,为其诱误;必在鉴其色,察其情,参验数人之言,始终如一,乃可为准。厚其颁赏,使之怀恩,丰其室家,使之系心,即为吾人,当无翻覆。然不如素畜堪用者,但能谱练行途,不必土人,亦可任也。仍选腹心智勇之士,挟而偕往,则巨细必审,指踪无失矣。

张预曰:山川之夷险,道路之迂直,必用乡人引而导之,乃可知其所利而争胜。吴伐鲁,鄫人导之以克武城是也。

故兵以诈立,

杜牧曰:诈敌人,使不知我本情,然后能立胜也。

梅尧臣曰:非诡道不能立事。

王皙曰:谓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也。

何氏曰:张形势以误敌也。

张预曰:以变诈为本,使敌不知吾奇正所在,则我可为立。

以利动,

杜牧曰:利者,见利始动也。

梅尧臣曰:非利不可动。

王皙曰:诱之也。

何氏曰:量敌可击则击。

张预曰:见利乃动,不妄发也。《传》曰:“三军以利动。”

以分合为变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李筌曰:以诡诈乘其利动;或合或分,以为变化之形。

杜牧曰:分合者,或分或合,以惑敌人;观其应我之形,然后能变化以取胜也。

陈皞曰:乍合乍分,随而更变之也。

孟氏曰:兵法诡诈,以利动敌心;或合或离,为变化之术。

梅尧臣、王皙同曹操注。

张预曰:或分散其形,或合聚其势,皆因敌动静而为变化也。或曰:蛮谓奇正相变,使敌莫测。故《卫公兵法》云:“兵散则以合为奇,兵合则以散为奇。三令五申,三散三合,复归于正焉。”

故其疾如风,

曹操曰:击空虚也。

李筌曰:进退也。其来无迹,其退至疾也。

梅尧臣曰:来无形迹。

王皙曰:速乘虚也。

何氏同梅尧臣注。

张预曰:其来疾暴,所向皆靡。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见利也。

李筌曰:整阵而行。

杜牧曰:徐,缓也。言缓行之时,须有行列如林木也;恐为敌人之掩袭也。

孟氏曰:言缓行须有行列如林,以防其掩袭。

杜佑曰:不见利不前;如风吹林小动,而其大不移。

梅尧臣曰:如林之森然不乱也,

王皙曰:齐肃也。

张预曰:徐,舒也。舒缓而行,若林木之森森然,谓未见利也。尉镣子曰,“重者如山如林,轻者如炮如燔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李筌曰:如火燎原无遗草。

杜牧曰:猛烈不可向也。

贾林曰:侵掠敌国,若火燎原,不可往复。

张预曰:《诗》云:“如火烈烈,莫我敢遏。”言势如猛火之炽,谁敢御我!

不动如山,

曹操曰:守也。

李筌曰:驻军(车)也。

杜牧曰:闭壁屹然,不可摇动也。

贾林曰:未见便利,敌诱诳我,我因不动,如山之安。

梅尧臣曰:峻不可犯。

王皙曰:坚守也。

何氏曰:止如山之镇静。

张预曰:所以持重也。荀子《议兵篇》云:“圆居而方正,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言不动之时,若山石之不可移,犯之者其角立毁。

难知如阴,

李筌曰:其势不测如阴,不能睹万象。

杜牧曰:如玄云蔽天,不见三辰。

梅尧臣曰:幽隐莫测。

王皙曰:形藏也。

何氏曰:暗秘而不可料。

张预曰:如阴云蔽天,莫睹辰象。

动如雷震。

李筌曰:盛怒也。

杜牧曰:如空中击下,不知所避也。

贾林曰:其动也疾不及应。太公曰:“疾雷不及掩耳。”

梅尧臣曰:迅不及避。

王皙曰:不虞而至。

何氏曰:藏谋以奋如此。

张预曰:如迅雷忽击,不知所避。故太公曰:“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瞬目。”

掠乡分众,

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

李筌曰:抄掠必分兵为数道,惧不虞也。

杜牧曰:敌之乡邑聚落,无有守兵,六畜财谷,易于剽掠,则须分番次第,使众人皆得往也,不可独有所往。如此,则大小强弱,皆欲与敌争利也。

陈皞曰:夫乡邑村落,因非一处,察其无备,分兵掠之。掠乡一作指向。

贾林曰:三军不可言遣,故以旌旗指向;队伍不可语传,故以麾帜分众。故因敌阵形可为势。此尤顺训练分明师徒眼习也。

梅尧臣曰:以飨士卒。

王皙曰:槽所乡以分其众。乡音向。

何氏曰:得掠物,则与众分。

张预曰:用兵之道,大率务因粮于敌,然而乡邑之民,所积不多,必分兵随处掠之,乃可足用。

廓地分利,

曹操曰:分敌利也。

李筌曰:得敌地必分守利害。

杜牧曰:廓,开也。开土拓境,则分割与有功者。韩信言于汉王曰:“项王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刻印* ,忍不能与。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天下不足取也。”《三略》曰:“获地裂之。”

陈皞曰:言获其土地,则屯兵种莳,以分敌之利也。

贾林曰:廓,度也。度敌所据地利,分其利也。

梅尧臣曰:与有功也。

王皙曰:廓视地形,以据便利,勿使敌专也。

张预曰:开廓平易之地,必分兵守利,不使敌人得之。或云:得地则分赏有功者。今观上下之文,恐非谓此也。

悬权而动。

曹操曰:量敌而动也。

李筌曰:权,量秤也。敌轻重与吾有铢镒之别,则动。夫先动为客,后动力主,客难而主易。《太一遁甲》定计之算,明动易也。

杜牧曰:如衡悬权,秤量已定,然后动也。

何氏同杜牧注。

张预曰:如悬权于衡,量知轻重然后动也,尉缭子曰:“权敌审将而后举。”言权量敌之轻重,审察将之贤愚,然后举也。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李筌曰:迂直道路。劳佚馁寒,生于道路。

杜牧曰:言军争者,先须计远近迂直,然后可以为胜。其计量之审,如悬权于衡,不失锱铢,然后可以动而取胜。此乃军争胜之法也。

梅尧臣曰:称量利害而动,在预知远近之方则胜。

王皙曰:量敌审轻重而动,又知迂直必胜之道也。

张预曰:凡与人争利,必先量道路之迂直;审察而后动,则无劳顿寒馁之患,而且进退迟速,不失其机,故胜也。

《军政》曰:

梅尧臣曰:军之旧典。

王皙曰:古军书。

“言不相闻,故为金鼓;

杜佑曰:金,钲锋也。听其音声,以为耳候。

梅尧臣曰:以威耳也。耳威于声,不可不清。

皙曰:鼓鼙怔锋之属。坐作进退,疾徐疏数,皆有其节。

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杜佑曰:瞻其指麾,以为目候。

梅尧臣曰:以威目也。目威于色,不得不明。

王皙曰:表部曲行列齐整也。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李筌曰:鼓进锋退,旌赏而旗罚;耳听金鼓,目视旌旗,故不乱也。勇怯不能进退者,由旗鼓正也。

张预曰:夫用兵既众,占地必广,首尾相辽,耳目不接。故设金鼓之声,使之相闻;立旌旗之形,使之相见,视听均齐,则虽百万之众,进退如一矣。故曰: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杜牧曰:旌以出令,旗以应号。盖旗者,即今之信旗也,《军法》曰:“当进不进,当退不退者,斩之。”吴起与秦人战,战未台,有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返,吴起斩之。军吏进谏曰:“此材士也,不可斩。”吴起曰:“信材土,非令也。”乃斩之。

梅尧臣曰:一人之耳目者,谓使人之视听齐一而不乱也。鼓之则进,金之则止,麾右则右,麾左则左,不可以勇怯而独先也。

王皙曰:使三军之众,勇怯进退齐一者,鼓锋旌旗之为也。

张预曰:士卒专心一意,惟在于金鼓旌旗之号令。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一有违者必戮。故曰:令不进而进,与令不退而退,厥罪惟均。尉缭子曰:“鼓呜旗麾,先登者未尝非多力国士也,将者之过也。”言不可赏先登获俊者,恐进退不一耳。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李筌曰:火鼓,夜之所视听;旌旗,昼之所指挥。

杜牧曰:令军士耳目,皆随旌旗火鼓而变也。或曰:夜战多火鼓,其旨如何?夜黑之后,必无原野列阵,与敌刻期而战也。军袭敌营,呜鼓燃火,适足以警敌人之耳,明敌人之目,于我返害,其义安在?答曰:当(富)哉问乎!此乃孙武之微旨也。凡夜战者,盖敌人来袭我垒,不得已而与之战;其法在于立营之法,与阵小同。故《志》曰:“止则为营,行则为阵。”盖大阵之中,必包小阵;大营之内,亦包小营。盖前后左右之军,各自有营环绕,大将之营,居于中央,诸营环之,隅落钩联,曲折相对,象天之壁垒垦。其营相去上不过百步,下不过五十步,道径通达,足以出队列部,壁垒相望,足以弓蟹相救,每于十字路口,必立小堡,上致柴薪,穴为暗道,胡梯上之,令人看守,夜黑之后,声鼓四起,即以燔燎。是以贼夜袭我,虽入营门,四顾屹然,复有小营,各自坚守,东西南北,未知所攻。大将营或诸小营中,先知有贼至者,放令尽入,然后击鼓,诸营齐应,众堡燎火,明如昼日;诸营兵士于是闭门登垒,下瞰敌人,劲弩强弓,四向俱发。敌人虽有韩、白之将,鬼神之兵,亦无能计也。唯恐夜不袭我,来则必败。若敌人或能潜入一营,即诸营举火出兵,四面绕之,号令营中,不得辄动,须臾之际,善恶自分,贼若出走,皆在罗网矣。故司马宣王入诸葛亮营垒,见其曲折,曰:“此天下之奇才也!”今之立营,通洞豁达,杂以居之,若有贼夜来斫营,万人一时惊扰。虽多致斥候,严为备守,晦黑之后,彼我不分,虽有众力,亦不能用。

陈皞曰:杜言夜黑之后,必无原野列阵,与敌人刻期而战,非也。天宝未,李光弼以五百骑趋河阳,多列火炬,首尾不息。史思明数万之众,不敢逼之,岂止待贼斫营而已?

贾林曰:火鼓旌旗,可以听望,故昼夜异用之。

梅尧臣曰:多者,欲以变惑敌人耳目。

王皙曰:多者所以震骇视听,使* 我之威武声气也。《传》曰:“多鼓钧声,以夜军之。”

张预曰:凡与敌战,夜则火鼓不息,昼则旌旗相续,所以变乱敌人之耳目,使不知其所以备我之计。越伐吴,夹水而阵。越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遂为越所败。是惑以火鼓也。晋伐齐,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筛而疏陈之。齐侯畏而脱归。是惑以旌旗也。

故三军可夺气,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李筌曰:夺气,夺其锐勇。齐伐鲁,战于长勺。齐人一鼓,公将战。曹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乃战,齐师败绩。公问其故。刿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夺三军之气也。

杜牧曰:《司马法》战以力久,以气胜。齐伐鲁,庄公将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晋将毋丘俭、文钦反,诸军屯乐嘉,司马景王衔枚径造之。钦子鸯,年十八,勇冠三军,曰:“及其未定,请登城鼓噪击之,可破。”既而三噪之,钦不能应,鸯退,相与引而东。景王谓诸将曰:“钦走矣。”发锐军以追之。诸将曰:“钦旧将鸯小而”锐,引军内入,未有失利,必不走也”。王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鸯鼓而钦不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果引去。

王皙曰:震怒衰情,则军气夺矣。

何氏曰:《淮南子》曰:“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逾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吴子曰:“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故夺气者有所待,有所乘,则可矣。

张预曰:气者,战之所恃也。夫含生禀血,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若激其士卒,令上下同怒,则其锋不可当。故敌人新来则气锐,则且以不战挫之,伺其衰倦而后击;故彼之锐气,可以夺也。尉缭子谓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者,此之谓也。曹剔言一鼓作气者,渭初来之气盛也;再而衰、三而竭者,谓阵久而入倦也。又李靖曰 : 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所谓守其气者,常养吾之气,使锐盛而不衰,然后彼之气可得而夺也。

将军可夺心。

李筌曰:怒之令愤,挠之令乱,间之令疏,卑之令骄,则彼之心可夺也。

杜牧曰:心者,将军心中所倚赖以为军者也。后汉寇恂征隗嚣,嚣将高峻守高平第一。峻遣军将皇甫文出谒询,辞礼不屈;询怒斩之,遣其副。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曰:“敢间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今宋辞气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后燕慕容垂遣子宝率众伐后魏。始宝之来,垂己有疾。自到五原,道武帝断其来路,父子问绝。道武乃诡其行人之辞,令临河告之曰:“父已死,何不速还?”宝兄弟闻之,忧俱以为信然,因夜遁去。道武袭之,大破于参合陂。

梅尧臣曰:以鼓旗之变惑夺其气;军既夺气,将亦夺心。

王皙曰:纷乱喧哗,则将心夺矣。

何氏曰:先须己心能固,然后可以夺敌将之心。故《传》曰,“先人有夺人之心”,《司马法》曰,“本心固新气胜”者是也。

张预曰:心者,将之所主也。夫治乱勇怯,皆主于心,故善制敌者,挠之而使乱,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惧,故彼之心谋可以夺也。传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谓夺其本心之计也。又李靖曰:“攻者不止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所谓攻其心者,常养吾之心,使安闲而不乱,然后彼之心可得而夺也。

是故朝气锐,

陈皞曰:初来之气,气方盛锐,勿与之争也。

孟氏曰:《司马法》曰:“新气胜旧气。”新气即朝气也。

王皙曰:士众凡初举气锐也。

昼气惰,

王皙曰:渐久少怠。

暮气归。

孟氏曰:朝气,初气也,昼气,再作之气也;暮气,衰竭之气也。

梅尧臣曰:朝,言其始也昼,言其中也;暮,言其终也。谓兵始而锐,久则惰而思归,故可击。

王皙曰:怠久意归,无复战理。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李筌曰:气者,军之气勇。

杜牧曰:阳气生于子,成于寅,衰于午,伏于申。凡晨朝阳气初盛:其来必锐,故须避之;候其衰,伏击之,必胜。武德中,太宗与窦建德战于记水东。建德列阵,弥亘数里(理)。太宗将数骑登高观之,谓诸将曰:“贼度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按兵不出,待敌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兵士饥倦,悉列坐右,又争饮水。太宗曰:“可击矣。”遂战,生擒建德。

陈皞曰:有辰已列阵,至午未未胜者、午未列阵至申西未胜者,不必事须晨旦而为阳气,申午而为衰气也。太宗之攻建德也,登高而望之,谓诸将曰:“贼尽锐来攻,我当少避之,退则可以骑留之。”以明不须晨旦也。凡彼有锐,则如此避之;不然则否。

杜佑曰:避其精锐之气,击其懈惰欲归,此理气者也。曹刿之说是也。

梅尧臣曰:气盛勿击,衰懈易败。

何氏曰:夫人情莫不乐安而恶危,好生而惧死,无故驱之就卧尸之地,乐趋于兵战之场,其心之所畜,非有忿怒欲斗之气,一旦乘而激之,冒难而不顾,犯危而不畏,则未尝不悔而怯矣。今夫天下懦夫心有所激,则率尔争斗,不啻诸、刿。至于燥刃而求斗者,气之所乘也;气衰则息。恻然而悔矣。故三军之视强寇如视处女者,乘其忿怒,而有所激也。是以即墨之围,五千人击却燕师者,乘燕剿降掘家之怒也。秦之斗士倍我者,因三施无报之怒,所以我怠而秦奋也。二者,治气有道,而所用乘其机也。

张预曰:朝喻始,昼喻中,暮喻未,非以早晚为辞也,凡人之气,初来新至则勇锐,阵久人倦则衰。故善用兵者,当其锐盛,则坚守以避之,待其情归,则出兵以击之。此所谓善治己之气,以夺人之气者也。前赵将游子远之败伊余羌,唐武德中太宗之破窦建德,皆用此术。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李筌曰:伺敌之变,因而乘之。

杜牧曰:《司马法》曰:“本心固。”言料敌制胜,本心已定,但当调治之,使安静坚固,不为事挠,不为利惑,候敌之乱,伺敌之哗,则出兵攻之矣。

陈皞曰:政令不一,赏罚不明,谓之乱。旌旗错杂,行伍轻嚣,谓之哗。审敌如是,则出攻之。

贾林曰:以我之整,治待敌之挠乱,以我之清净,待敌之喧哗,此治心者也。故大公曰,“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也。

梅尧臣曰:镇静待敌,众心则宁。

王皙同陈皞注。

何氏曰:夫将以一身之寡,一心之微,连百万之众,对虎狼之敌,利害之相杂,胜负之纷揉,权智万变,而措置于胸臆之中,非其中廓然,方寸不乱,岂能应变而不穷,处事而不迷,卒然遇大难而不惊,案然接万物而不惑?吾之治足以待乱,吾之静足以待哗,前有百万之敌,而吾视之,则如遇小寇。亚夫之御寇也,坚卧而不起;奕箴之临敌也,好以整又好以暇。夫审此二人者,蕴以何术哉?盖其心治之有素,养之有余也。

张预曰:治以待乱,静以待哗,安以待躁,忍以待忿,严以待懈,此所谓善治己之心,以夺人之心者也。

以近侍远,以怯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李筌曰:客主之势。

杜牧曰:上文云致人而不致于人是也。

杜佑曰:以我之近,待彼之远;以我之闲佚,待彼之疲劳;以我之充饱,待彼之饥虚。此理人力者也。

梅尧臣曰:无困竭人力以自弊。

王皙曰:以余制不足,善治力也。

张预曰:近以待远,怯以待劳,饱以待饥,诱以待来,重以待轻,此所谓善治己之力,以困人之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曹操曰:正正,齐也;堂堂,大也。

李筌曰:正正者,齐整也;堂堂者,部分也。

杜牧曰:堂堂者,无惧也。兵者,随敌而变;敌有如此,则勿击之,是能治变也。后汉曹公围邺,袁尚来救。公曰:“尚若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此成擒耳。”尚果循西山来,逆击大破之也。

梅尧臣曰:正正而来,堂堂而阵,示无惧也,必有奇变。

王皙曰:本可要击,以视整齐盛大,故变。

何氏曰:所谓强则避之。

张预曰:正正,谓形名齐整也;堂堂,谓行阵广大也。敌人如此,岂可轻战?《军政》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又曰:“强而避之。”言须识变通。此所谓善治变化之道,以应敌人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李筌曰:地势也。

杜牧曰:向着,仰也。背者,倚也。逆者,迎也。言敌在高处,不可仰攻;敌倚丘山下来求战,不可逆之。此言自下趋高者力乏,自高趋下者势顺也,故不可向迎。盂氏曰:敌背丘陵为阵,无有后患,则当引军平地,勿迎击之。

杜佑曰:敌若依据丘陵险阻,陈兵待敌,勿轻攻趋(趁)也。既驰势不便,及有殒石之冲也。

梅尧臣曰:高陵勿向者,敌处其高,不可仰击。背丘勿逆者,敌自高而来,不可逆战。势不便也。

王皙曰:如此不便,则当严阵以待变也。

何氏曰:秦伐韩,赵王令赵奢救之。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今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奢从之,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后周遣将伐高齐,围洛阳。“齐将段韶御之,登邱坂聊欲观周军形势。至太和谷,便值周军,即遣驰告诸营,与诸将结阵以待之。周军以步人在前,上山逆战。韶以彼步我骑,且却且引,得其力弊,乃遣下马击之、短兵始交,周人大溃,并即奔遁。

张预曰:敌处高为阵,不可仰攻,人马之驰逐,弧矢之施发,皆不便也。故诸葛亮曰:“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敌从高而来,不可迎之。势不顺也。引至平地,然后合战。”

佯北勿从,

李筌、杜牧曰:恐有伏兵也。

贾林曰:敌未衰忽然奔北,必有奇伏,要击我兵,谨勒将士,勿令逐追。

杜佑曰:北,奔走也。敌方战,气势未衰,便奔走而陈兵者,必有奇伏,勿深入从之。故太公曰:“夫出甲陈兵,纵卒乱行者,欲以为变也。”

梅尧臣同杜牧注。

王皙曰:势不至北,必有诈也,则勿逐。

何氏曰:如战国素师伐赵,赵奢之子括代廉颇将,拒秦于长平。秦阴使白起为上将军。赵出兵击秦,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发卒遮绝赵救及粮食。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阴相杀食。括中射而死。蜀刘表遣刘备北侵至邺,曹公遣夏侯惇、李典拒之。一朝备烧屯去,惇遣诸将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惇等果入贼伏里,典往救,备见救至,乃退。西魏未,遣将史宁与突厥同伐吐谷浑,遂至树敦,即吐谷浑之旧都,多诸珍藏。而其主先已奔贺真城,留其征南王及数干人固守。宁攻之,伪退。吐谷浑人果开门逐之。因回兵夺门,门未及合,宁兵遂得入,生获其征南王,俘获男女财宝,尽归诸突厥。北齐高澄立,侯景叛归梁,而围彭城。澄遣慕容绍宗讨之。将战,绍宗以梁人剽悍,恐其众之挠也,召将帅而语之曰:“我当佯退,诱梁人使前,汝可击其背。”申明诫之。景又命梁人曰:“逐北勿过二里。”会战,绍宗走,粱人不用景言,乘败深入。魏人以绍宗之言为信,争掩击,遂大败之。唐安禄山反,郭子仪围卫州,伪郑王庆绪率兵来援,分为三军。子仪阵以待之,预选射者三千人,伏于壁内,诫之曰:“俟吾小却,贼必争进,则登城鼓噪,弓弩齐发以逼之。”既战,子仪伪退,而贼果乘之。乃开垒门,速闻鼓噪,矢往如雨,贼徒震骇。整众追之,遂虏庆绪。

张预曰:敌人奔北,必审真伪。若旗鼓齐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不可从之。若旗靡辙乱,人嚣马骇,此真败却也。

锐卒勿攻,

李筌曰:避强气也。

杜牧曰:避实也。楚子伐隋,隋臣季良曰:“楚人尚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隋少师曰:“不当王,非敌也。”不从,隋师败绩。

陈皞曰:此说是避敌所长,非锐卒勿攻之旨也。盖言士卒轻锐,且勿攻之;待其懈情,然后击之。所谓千里远斗,其锋莫当,盖近之尔。

梅尧臣曰:伺其气挫。

何氏曰:蜀先主率大众东伐吴,吴将陆逊拒之。蜀主从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帛爵赏诱动诸夷。先遣将吴班以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备举军东至,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必大。今但且奖励将十,广施方略,以观其变。”备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干人,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贼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于也。今住己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椅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逊曰:“吾己晓破之之术。”乃令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备因夜遁。

魏未,吴将诸葛格围新城,司马景王使母丘俭、文钦等拒之。俭、钦请战,景王曰:“烙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令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日,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景王乃令钦督锐卒趣合榆,断其归路,格惧而遁。前赵刘耀遣将讨羌,大酋权渠率众保险阻,曜将游子远频败之。权渠欲降,其子伊余大言于众中曰:“往年刘曜自来,犹无若我何。”晨,压子远垒门。左右劝出战,子远曰:“吾闻伊余有专诸之勇,庆忌之捷,其父新败,怒气甚盛。且西戎劲悍,其锋不可拟也,不如缓之,使气竭而击之。”乃坚壁不战。伊余有骄色。子远候其无备,夜分誓众,袜马蓐食,先晨具甲扫垒而出,迟明设覆而战,生擒伊余于阵。

唐武德中,太宗率师往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道宗从军。太宗登玉壁城睹贼,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争。令众深壁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致竭,自当离散,可不战而擒。”太宗曰:“汝意见暗与我合。”后贼食尽夜遁,一战败之。

又太宗征薛仁果于折权城,贼十有余万,兵锋甚锐,数来挑战。诸将请战,太宗曰:“我卒新经挫觑,锐气犹少;贼骤胜,必轻进好斗。我且闭壁以折之,待其气衰而后击,可一战而破。此万全计也。”因令军中曰:“敢言战者斩。”相持久之,贼粮尽,军中颇携贰,其将相继来降。大宗知仁果心(必)腹内离,谓诸将曰:“可以战矣。”令总管梁实营于浅水原以诱之。贼大将宗罗眠自恃骄悍,求战不得,气愤者久之;及是尽锐攻梁实,冀逞其志,梁实固险不出,以挫其锋。罗* 攻之愈急。太宗度贼已疲,复谓诸将曰:“彼气将衰,吾当取之必矣。”申令诸将迟明合战。令将军庞玉陈于浅水原南,出贼之右,先饵之。罗瞧并军共战,玉军几败。太宗亲御大军,奄自原北,出其不意。罗瞧回师相拒,我师表里齐奋,呼声动天。罗* 气夺,于是大溃。

又李靖从河间王孝恭讨萧铣,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卒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士弘,铣之健将,士卒骁勇。今新出荆门,尽兵出战,此是救败之师,恐不可当也。宜且泊南岸,勿与争锋,待其气衰,然后奋击,破之必矣。”孝恭不从,留靖守营,与贼战。孝恭果败,奔于南岸。

张预曰:敌若乘锐而来,其锋不可当,宜少避之,以伺疲挫。晋楚相持,楚晨压晋军而阵,军吏患之。栾书曰:“楚师轻窕,固垒以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又唐太宗征薛仁果,贼兵锋甚锐,数来挑战。诸将咸请战,太宗曰:“当且闭垒以折之;待其气衰,可一战而破也。”果然。

饵兵勿食,

李筌曰:秦人毒径上流。

杜牧曰:敌忽弃饮食而去,先须尝试,不可便食,虑毒也。后魏文帝时,库莫奚侵扰,诏济阴王新成率众讨之。王乃多为毒酒;贼既渐逼,使弃营而去。贼至,喜,竞饮。酒酣毒作。王简轻骑纵击,俘获万计。

陈皞曰:此之获胜,盖亦(非)偶然,固非为将之道,垂后世法也。孙子岂以他人不能致毒于人腹中哉?此言喻鱼若见饵,不可食也;敌若悬利,不可贪也。曹公与袁绍将文丑等战,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也,安可去之?”即知饵兵非止谓置毒也。食字疑或为贪字也。

梅尧臣曰:鱼贪饵而亡,兵贪饵而败。敌以兵来钓我,我不可从。

王皙曰:饵我以利,必有奇伏。

何氏曰:如春秋时,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汗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赤眉佯败,弃辎重走,车载土,以豆覆其上。邓弘取之,为赤眉所败。曹公未得济而放牛马,马超取之,而公得渡。又如曹公弃辎重,文丑、刘备分取之,而为公所破。又如后魏广阳王元深以乜列河诱拔陵,竟来抄掠,拔陵为于谨伏兵所破。此皆饵之之术也。

张预曰:《三略》曰:“香饵之下,必有悬鱼。”言鱼贪饵则为钓者所得,兵贪利则为敌人所败。夫饵兵非止谓置毒于饮食,但以利留敌,皆为饵也。若曹公以畜产饵马超,以辎重饵袁绍,李矩以牛马饵石勒之类,皆是也。

归师勿遏,

李筌曰:士卒思归,志不可遏也。

杜牧曰:曹公自征张绣于穰,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表与绣复合兵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公谓荀文若曰:“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吾是以知胜矣。”

孟氏曰:人怀归心,必能死战,则不可止而击也。

杜佑曰:人人有室家乡国之住,不可遏截之,徐观其变而制之。

梅尧臣曰:“必死战。”

王皙曰:人自为战也,勿遏塞之。若犹有他虑,则可要而击。曹公攻邱,袁尚来救。诸将以为归师,不如避之。公曰:“尚从大道来,则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擒耳。”盖大道来则归意全,循山来则顾负险,且有惧心也。

何氏曰:如魏初曹操围张绣于穰,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到安众。绣与表合兵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公谓荀或曰:“虏遏吾归师,与吾死地,是以知胜。”

齐建武二年,魏围钟离,张欣泰为军主,随崔慧景救援。及魏军退,而邵阳洲上余兵万人,求输马五百匹假道。慧景欲断路攻之,欣泰说慧景曰:“归师勿遏,古人畏之。兵在死地,不可轻也。”慧景乃听过也。

前秦符坚征晋,至寿春,兵败还。长安慕容泓起兵于华泽,坚将符睿、窦冲、姚苌讨之。符睿勇果轻敌,不恤士众。泓闻其至也,惧,率众将奔关东。睿驰兵邀之。姚妄谏曰:“鲜卑有思归之心,宜驱令出关,不可遏也。”睿弗从。战于华泽,睿败绩被杀。后凉吕弘攻段业于张掖,不胜,将东走。业议欲击之。其将沮渠蒙逊谏曰:“归师勿遏,穷寇勿追,此兵家之戒。不如纵之以为后图。”业曰:“一日纵敌,梅将无及。”遂率众追之,为狮败。

预曰:兵之在外,人人思归,当路邀之,必致死战。韩信曰:“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克?”曹公既破刘表,谓荀彧曰:“虏遏吾归师,吾是以知胜。”*吕弘攻段业,不胜,将东走,业欲击之,或谏曰:“归师勿遏,兵家之戒。不如纵之以为后图。”业不从,率众追之,为弘所败。古人似此者多,不可悉陈。

围师必阙,

曹操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李筌曰:夫围敌必空其一面,示不固也。若四面围之,敌必坚守不拔也。项羽坑外黄,魏武围壶关,即其义也。

杜牧曰:示以生路,令无必死之心,因而击之。后汉妖巫维记弟子单臣、傅镇等相聚,入原武城劫掠吏人,自称将军。光武遣臧宫将北军数千人围之。贼食多,数攻不下,士卒死伤。帝召公卿诸侯王问方略。明帝时为东海王,对曰:“妖巫相劫,势无久立,其中必有悔者;但外围急,不得走耳。小挺缓令得逃亡,则一。亭长足以擒矣。”帝即敕令开围缓守,贼众分散,遂斩臣、镇等。大唐天宝未,李光弼领朔方军,与史思明战于土门,贼众退散,四面围合。光弼令开东南角以纵之。贼见开围,弃甲急走,因追击之,尽歼其众。是开一面也。

杜佑曰:若围敌平陆之地,必空一面以示其虚,欲使战守不固,而有去留之心。若敌临危据险,强救在表,当坚固守之,未必阙也。此用兵之法。

梅尧臣同曹操注。

何氏曰:如后汉初,张步据齐地,汉将耿弃总兵讨之。步使其大将费邑军历下,又分守祝阿、钟城。弇先击祝阿,自晨攻城,未日中而拔。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又朱* 与徐璆共讨黄中余贼,韩忠据宛乞降,不许。因急攻之,连城不克。* 登山睹之,顾谓张超曰:“吾知之矣!贼今外围周固,内营急逼,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其害甚矣。今不如彻围,并兵入城,忠见围解,则势必自出。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既而解围,忠果出战,* 因破之。

又魏太祖围壶关,下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曹仁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力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开城遂降。

又后魏未,齐神武起义兵于河北。尔朱兆、天光、度律、仲远等四将同会邺南,士马精强,号二十万,围神武于南陵山。是时神武马二千,步卒不满三万人。兆等设围不合,神武连系牛驴,自塞归道,于旱将士死战,四面奋击,大破兆等。

张预曰:围其三面,开其一隼,示以生路,使不坚占。后汉朱* 讨贼帅韩忠于宛,急攻不克。因谓军吏曰:“贼今外围周固,所以死战。若我解围,势必自出。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果如其言。又曹公围壹关,谓之曰:“城破皆坑之。”连攻不下。曹仁谓公曰:“夫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许之必死,令人自守,非计也。”公从之,遂拔其城是也。

穷寇勿迫。

杜牧曰:春秋时,吴伐楚,楚师败走,及清发,阖闾复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汉宣帝时,赵充国讨先零羌。羌睹大军,弃辎重,欲渡惶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日:“穷寇也,不可迫。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将曰:“善。”虏果赴水,溺死者数万,于是大破之也。

陈皞曰:鸟穷则搏,兽穷则噬也。

梅尧臣曰:困兽犹斗,物理然也。

何氏曰:前燕吕护据野王,阴通晋。事觉,燕将慕容格等率众讨之。将军傅颜言之格曰:“护穷寇假合,王师既临,则上下丧气。殿下前以广固天险,守易攻难,故为长久之策;今贼形不与往同,宜急攻之,以省千金之费。”恪曰:“护老贼,经变多矣;观其为备之道,则未易卒图也。今围之于穷城,樵采路绝,内无蓄积,外无强援,不过于十旬,弊之必矣。何必残士卒之命,而趋一时之利哉?此谓兵不血刃,而坐以制胜也。”遂列长围守之。凡经六月,而野王溃,护南奔于晋,悉降其众。

五代晋将符彦卿、杜重威经略(恪)北鄙,遇虏于阳城。戎人十万,围晋师于中野,乏水,军人凿井,取泥衣绞而吮之,人马渴死甚众。彦卿日:“与其束手就擒,易若以身徇国?我今穷蹩!”乃率劲骑出击之。会大风扬尘,乘势决战,戎人大溃。此彦卿为虏十万所围,乃穷蹙之寇,遂致死力以求生,戎人不悟之,致败也。

张预曰:敌若焚舟破釜,来决一战,则不可逼迫,盖兽穷则搏也。晋师败齐于鞍,齐侯请盟,晋人不许。齐侯曰:“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晋人俱而与之盟。吴夫概王谓困兽犹斗,汉赵充国言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盖亦近之。

此用兵之法也。

(0)

相关推荐

  • 孙子兵法 第九篇 行军篇(下)

    [原文]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①: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②:其所居易者,利也③:众树动者,来也④:众草多障者,疑也⑤:鸟起者,伏也⑥:兽骇者,覆也⑦:尘高而锐者,车来也⑧:卑而广者,徒来也⑨:散而条达者 ...

  • 孙子兵法 第十三篇 用间篇(上)

    作为<孙子兵法>全书的最后一篇,它在内容上与第一篇<计篇>遥相呼应.如果说<计篇>强调先计后战,要求从"五事"."七计"的角 ...

  • 孙子兵法 第九篇 行军篇(上)

    "行军"在现代军语中,意即"军队进行训练或执行任务时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而本篇篇题的含义却与此有别,指的是行军过程中的"处军".&q ...

  • 孙子兵法 第十一篇 九地篇(下)

    [原文]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①.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②.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③.四达者,衢地也④.入深者,重地也⑤.入浅者,轻地也⑥.背固前隘者,围地也⑦.无所往者,死地也. ...

  • 孙子兵法 第十二篇 火攻篇

    水火无情,两者均可成为战争利器,但由标题可知,火攻是本篇论述的中心题旨.张预曰:"以火攻敌,当使奸细潜行:地里之远近,途径之险易,先熟知之,乃可往.故次<九地>."陈启 ...

  • 孙子兵法·军争篇7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 ...

  • 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 ...

  • 孙子兵法 第七篇 军争篇(下)

    [原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①: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②: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③.故兵以诈立④,以利动⑤,以分合为变者也⑥.故其疾如风⑦,其徐如林⑧,侵掠如火⑨,不动如山⑩,难知 ...

  • 孙子兵法 第六篇 军争篇(上)

    在<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整体框架中,<军争篇>堪称一道分界线.陈启天曰:"本篇以前,如<计>.<作战>.<谋攻>.<形> ...

  • 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兵法:军争篇

  • 《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珍藏版)

    <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 [篇目提要] 战场是人们变度发挥能动性的物形,情况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临敌应变全靠指挥员,牢时度势,固势利军.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 ...

  • 《孙子兵法》:懂势,才能做事!

    <孙子兵法>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求之于势".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认清形势.选择时机.顺势而为,才能把事情做好. 古代齐国有一句俗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

  • 长篇《孙子兵法》解读——能而示之不能

    原标题:长篇<孙子兵法>解读--能而示之不能 文/主播|陶荣荣 原文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 详解 到了战场上,根据形势的变化,如何趋利避害,如何 ...

  • 《孙子兵法》感悟《孙子兵法》1——后世影响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一部兵书.全书共有5900余字,可谓字字珠玉,书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着很深的内涵.<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