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猴,熊经鸟伸,九曲珠
内家拳,之所以为内,指运动方式由内动带动外动。
内为躯干,外为四肢,躯干带动四肢运动。
内为心,外为身,心意调动身形。用心意通过呼吸绵绵若存地去调整身形;调到身体像个流转着气的气球般,悬浮着。就可以感觉到身心像合在了一起。
拳术修行,炼的就是身心合一。身和心的连接处在呼吸,从呼吸入手,呼吸合上身形动作,进而达到身心合一。
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该感觉得到心意呼吸身形,三者同在;久而久之,该淡的自然淡掉,留下一丝愉悦,留下一片开阔。这就是行止坐卧皆不离拳,练的就是心意功夫。
心意拳可以说是最早成型的内家拳,后来的内家拳多多少少总参考了些心意的东西。所以,对于学内家拳的人来说,多了解一下心意拳的东西,可能会有不小的收获。特别是戴氏心意的蹲猴,外形上看,就一起一落,一束一展。这其实就是不出步的“熊鹰合演”--心意拳的核心;戴家人称其为万式之母。
真是这样吗?先看两张图

一个是太极拳的九曲珠,是魏树人老先生在[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一书中最后一篇“内功劲法”,最后一页所论述的。太极拳强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
一个是八盘掌(八卦掌)的九宫归一诀,任志诚的[阴阳八盘掌]开篇就是这幅图。强调八盘掌要练到九宫归一。
两图一对比就知道,太极拳的九曲珠就是八卦掌的九宫归一诀,即使略有不同,也只是不同流派的不同人的表达方式不同,理解方式不同。
再回过头看看蹲猴,你就明白了,戴家拳先人够直接,上来就练这个!先简化了,练腿和身体的七星,七星练好了,腿脚再动起来,再加上手的两星,九星齐备!戴家拳见效快,可见一斑。
再多说一句,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腿和身体的七星,可以先不管第四颗和第六颗,简化为五星,等五星有东西了再加上。由五星,到七星,再到九星,逐层深入。
以上为形,为身。蹲猴束身时的脊柱,跟豹子奔跑时的脊柱很像,都是要求弓脊柱。

关于蹲猴的呼吸,三皇玉诀里有这么一段话:
黄帝曰: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何也?广成子曰:人发杀机者,去六欲七情,静则静於情意,动则动於神机。内用神炁,上下相合,守於神者,阳炁也。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天地反覆乃阴阳升降,人之反覆,呼吸徹於蒂耳。一吸天炁下降,一呼地炁上升,吸者天炁,呼者地炁,我之真炁相接也。人能下运地炁至天上,故曰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也。
这段话讲的就是蹲猴,。蹲猴也叫天地阴阳翻。
练蹲猴的时候,吸气下蹲,全身塌缩,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自己的真炁接天地之气,合而流转;展身呼气,地气降,天气升,自身融于天地中,有开天辟地之势,杀机现!
这说的还是有点玄乎,有点像拳意,感觉落不到实处;
关于呼吸,还是再细化一下:“人能下运地炁至天上”,如何运?吸气!抬头吸气。
蹲猴有个要点:面微仰,讲的就是这个。要微仰,其实神意到了就可以了。
这也是“熊经鸟伸”里的“鸟伸”:
“鸟伸”就是“抬头”“吸气”。
鸟平时都是缩着脖子的。海鸥抬头,是从喉头,拉任脉,把气血抽上去,也就是吸气。鸽子走路,是用头把脚抬起来的。抬头,就是吸气,可以让人精神一振。
吸气猛烈,常人也有体会,不过是在“极端”时刻。俗话说,“倒吸一口凉气”。“倒”字形容得非常贴切,吸气是从脚面开始的。吸气,真息,感觉是凉的,整个任脉,从脚面,小腿,大腿正面,喉头,鼻孔,眼睛,都是凉的。
鸟伸,就是大周天。关键在喉头。“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英雄”。降喉,也就是把任脉,督脉连通了。鸟平时,脖子都是弯曲的,缩的。这就是降喉。降喉,相当于把任脉绷紧,然后,一抬头,脚底之浊气,全部被拉上来,周身一片清凉,然后督脉之气,自然下降,一片温暖。
识别二维码,购买李经梧内功心法,成就武学梦想!
至此,呼吸就清楚了,蹲猴的呼吸要领在头领。
抬头吸气。仿佛前面盖着一张网,以脸为起点,往上提(这似乎就是气聚口鼻),地之气就沿任脉被抽上来了;天之气沿督脉往下降。同时小腹往上翻,合着脚下抽上来的气往上走;到鼻,随着鼻吸气,从脑后下往下走脊柱下行,(这时感觉仿佛是脖子后面在吸,脖子和后脑交界点在吸),进而自行周流不息。
吸至不能再吸时,再一停顿---“定”,也是常说的五蕴皆空,闭五行;这时会感觉到仿佛很多很细很细的泡泡,从身体里连成线连成片地往上冒,(像倒啤酒时,酒里欢窜着的泡泡),从鼻孔出去;呼气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接着再吸。气息绵绵若存,意气行如云烟,周流不息;最后周身云腾雾起。就是薛颠所说的体呼吸。整个人像抱着个蛋,也像在蛋中(“似老母鸡抱蛋”这是戴氏蹲猴蹲丹田里提到的)。
这个海豚的神态也很像;如婴儿一般悬浮。难怪这桩也叫婴儿桩。这样蹲猴抱丹而睡,也不错。
收功,起身,如小鸡破蛋探头而出,清爽,神清气爽!这是养人的练法。
这就是蹲丹田。人讲久蹲不起。
其实,开始不能蹲太久,抗不住的,蹲蹲就起,蹲蹲就起。
蹲,起---动力来源于丹田。丹田一翻,浑身俱束;丹田一翻,浑身俱展。
如图,蹲猴的周天行气路线很特别,当练通了鼻子到大椎这条路后,会感觉好像鼻子就是脊椎的顶点,吸气就是从鼻子这个顶点,将气吸入整条脊椎,吸到丹田;并且脊柱会随着呼吸微微的伸缩。
我感觉,呼吸时气走这条路线特别舒服(要配合微抬头,翻丹田);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不要去走那些复杂奇特的行气路线。

技击的练法:
吸气,缩成一团,展身呼气,背一展,胸一空。气分两股,一股沿背,往上冒;一股沿胸往下,沉到脚底。这一展,像忽然长了翅膀,鹰击长空。展也是鸟起飞时的那一瞬间。练空了,感觉就像从一大气球中,撑爆出来,这是不是开天辟地!撑向四面八方,好像不止上下两个方向。
或干脆一呼一吸,一伸一缩就好了。
实战应该就一缩一伸,呼吸也不知道去哪了,甚至不知道什么在伸缩,就本能潜意识在动。这应该是忘我的境界,忘我才能一往无前,一往无前是气势在行;气随势行,就像水随势行一样。
心意搏斗,有一种原始的疯狂:冲开自我,放出本我,超我超然的看着;像是放出了一头猛兽,或是神魔,超我要管得住它。
自我是后天,本我是先天,超我…
蹲猴是双重,为养,为练。有东西之后,保持蹲猴束式,一条腿支撑,一条腿伸出,展身,往前搬出,就是搬丹田。由此,向技击进发。这是戴家拳的大概路子。

宝鼎的形意比较直接,可能也省略了些东西。

心意拳养生,开启于“鸟伸”,成于“鸟伸”。心意拳始于竖劲,一起一落,就是鸟类走路-----头一缩一抬。
太极拳的养生则来自于“熊经”。
薛颠说,熊形,搅海。
“海”是人的下腹部。熊经,就是把人的下腹部,骨盆,腰,小腹,包括大腿根,当成一个水缸,左右摇晃。
熊经,最补人!晃一会,命门就会发热。练熊经鸟伸,都必须慢。大水缸里的水,自然地,按重力的速度,荡。
太极十三式的步伐:进、退、顾、盼、定。就是前后左右晃荡,就是很好的熊经。
如何晃?
魏树人的[杨氏太极拳术述真]有写
杨氏太极的步:左右两脚分开,左脚到右脚之间,分五个点,人的重心在二四两个点上来回晃。
杨氏太极的意象:以钟喻身。人的胸腹腰挎就是一个钟身。钟锤在人身中脉从上垂到钟口,配合二四点步伐,钟锤前后左右晃荡,撞钟身发声。因此太极发劲很雄浑,如洪钟,声波滚滚;似锤,开石裂金。
太极的很多式都以锤命名,就是这个道理。我喜欢以雄厚的刚劲来看太极,这样才有熊的气势,虽然这样比较片面:太极的劲有极刚,有极柔,进而能刚柔相济。
太极的钟口在腰胯。撞钟口发音波,就是熊经的晃水缸,起水波。
太极拳,以二四点步伐配合熊经的意来练。
只做定步动桩也不错。


最后说说八卦掌:
八卦掌基本功---转掌:劲气走螺旋,综合了横竖两劲,综合了熊经和鸟伸,综合了飞禽和走兽,八卦掌是内家拳集大成者。
我比较喜欢八卦掌,可惜我不会八卦掌。只知道八卦掌的养开启于转掌;技击开启于单换掌。
转掌就是下身蹲猴,上身
鹰翻,脚下阴摆阳扣。转到手脚相通,周身一体。
关于单换掌,补充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说法:鹰搏斗三时,都是想绕到对方后背去,躲开对方的爪子,下自己的爪子。所以鹰都是全身跟着爪子走,不断翻滚旋转。单换掌练的就是这个本能。
关于鹰翻。
任致诚的书里有写到“第二式:鹰翻式,练时站夹马式,沉住丹田气,以右手向左腋下穿,左手顺肩向外推,以右肩对左膝为度,左手向右亦然。”
鹰翻时腹部左右拉伸很明显,蹲猴翻丹田时腰腹前后运动很明显。久练这两式,腹部会逐渐充实,带脉会拉起。
我打篮球时。就喜欢轻微的蹲着猴,左右晃,晃到左边,左腿独立支撑,右脚轻点地,晃到右边,右腿独立支撑,晃单重的熊形;投篮就是展身;再加上八盘掌的阴阳摆扣步,左右旋转。状态好的话,那是酣畅淋漓。
我平常就是有意识的做做神意上的“抬头吸气翻丹田”,用丹田这个水泵,将气从鼻子吸入整条脊椎,吸到丹田,接着定住丹田,缓缓吐气。外不露形。有空就蹲蹲猴,晃晃太极的动桩,练练鹰翻式,走走摆扣步,转一转,纯粹当健身运动;没空就算了。
蹲猴还是自己瞎琢磨的,改过的。其他的更不用说了,也就是皮毛的皮毛。
以上关于内家拳的理解,只是我个人的片面之言,只是想拼凑个汇总,防止以后想回忆起这些东西的时候忘了。
写的有点乱,但细细体会几遍,应该会有所收获的。
关于“熊经鸟伸”网上说法很多,我参考的是萝卜酒“熊经鸟伸”“熊经”这两篇博文。

拳术在于练,在于悟。
体悟的东西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特别是关于呼吸,意识,感觉等东西,在不同阶段都会所不同。
本来没打算写的,想想还是记下来吧,对错姑且不论。
关于蹲猴提炼一点前面一篇的要点,再补充一点东西。
最近一直在试验---于生活中留意调和“心意呼吸身形”,有意识地将蹲猴的心意呼吸融于坐卧中。
坐卧之中的蹲猴要领都是用的意动,几乎外不露形。
以丹田为水泵,为动力源头,为运动起始点,进行呼吸。
吸气,微仰面,上翻丹田。----仰面抬头,抽天气下降;上翻丹田,吸地气上升。天地之气归于丹田。
呼气,头领,下沉丹田。----头领,气冲九天;下沉丹田,气下九幽。身体融于天地间。
关于练法,是养,是放。
在于呼气意念----养,是轻柔的头领,气下沉;放,是头顶,脚钉。
蹲猴的呼吸意念比较有意思。
单纯一个吸气动作,配合的意气行走分有三段,有轻,有重,有虚,有实;呼气也一样。
从鼻到大椎经脊柱到丹田为第一段,从丹田到脚为第二段,从丹田经胸前到鼻为第三段。
微仰面吸气,气由鼻下贯脊柱入丹田,上翻丹田(丹田找鼻尖)接通第三段,气到鼻,合着外进之气再走第一段,第一段的吸入气息得以加强。第三段路线仿佛就是一条正反馈回路,将吸气无限放大。它自己的气息确是轻灵的。由此,吸气,第一段气最重,第二段从脚下吸入丹田,次之;第三段最轻灵。
头领呼气,气由丹田,一支经第一段气往上走,一支经第二段气往下沉;由头领空胸沉丹田,第三段路线忽然聚集一支下沉脚底,与第三段气行产生共振。
由此,呼气,第二段气最重,第一段次之;第三段始终最轻灵。
注意第三段路线,我感觉鼻尖和丹田的关系很重要,仿佛鼻尖跟丹田之间连接着一条线,这条线可伸可缩。
最近忽然感觉,多练练吸气很清爽。

关于“自我”,“本我”和“超我”。
我始终认为,练拳练的就是“超我”,通过“超我”去调动心意呼吸,去调动气力身形。强大“超我”,去叫醒“本我”,改造“自我”;“本我”是先天,“自我”是后天。通过“超我”融合先天后天。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看清“自我”;看清“本我”;看清自己的身形;看清自己的呼吸;看清自己的心意;看清他人的心意;看清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湖一海,一鸟一兽;看清周围的一人一事;看清万物的脉动;看清日月星辰的流转;看清因果的轮回.......什么在看?-----“超我”
这让我想到了传说中的丹道,修道结丹,出阳神而神游太虚。描述的阳神与“超我”确实有几分相似之处,人说以武入道,难道就是这个道?
玄学,玄学太玄虚,离我们太远。
最后说明一点,我觉得应该定义清楚一些东西,我所说的行气或气沿路线走等,是指身形动作只要做到位了,在不同区域自然产生的一股类似气流(或水流)的东西,意念只要看着它,感受它就可以了,尽量少用意念去导引它。否则,就变得像气功导引,像纯粹的静功导引了。
我所走的路子是,以身形呼吸为驱动,心意看着,感知它的存在,感知它的运动就可以了,最终以达到舒畅自然为主。至少前期是这样,后面的路,我还不知道,走一步是一步咯
百度了一下关于本我、自我与超我。我不太赞同这个翻译后的说法,中国翻译过来的东西往往跟原来的东西差异很大,可能是由于语言跟思想观念的原因吧。
“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网上看到的一点蹲猴猴的东西,是真传还是瞎想的,不知道,权当扩展下眼界。
后来我练习戴家拳后,我师父对我讲,咱们叫蹲猴猴,其实这个功法的真名叫乾坤六合混元一气功。拳谱讲,我若学得混元艺,那怕他人会全功。混元艺指得就是这个功法。其实对这句拳谱的真正理解,要在我后来认识田汝文师父后才明白。确实是有了蹲猴的身法,不管对方会千招万招,什么方法,我只一个束身就全化掉了,一进身一展人就飞出去了。
戴家的传人们都讲,蹲猴是戴家的先人从武当山得到的功法,属道功,戴家拳谱里充满了道家理论,就在于此。所以戴家练的和河南心意拳不一样。主要区别就是戴家有蹲猴。把心意拳,螳螂拳,少林心意把等东西和蹲猴结合到一起。
就蹲猴而言,其核心就练丹田。当然也练身法。
我们看到一般的拳法站桩都要将身子撑开,而蹲猴却是恰恰相反,要把身子缩住,乃是以缩练展之妙法。缩得越紧,发出来的劲才能越大。这与别家练法正好相反。以缩练展,以收练放。
更重要的是练丹田,养丹田,丹田为其核心。使丹田充盈。只有丹田气足了才能一做到一枝动,百叶摇。真正摧动四稍。
练蹲猴时不能死练,不强调像其他拳法一样,一站桩就要站多长时间,而是要留有精力,使身体始终都有弹性,不疲乏。累了就起,或走走。
其实蹲猴只是丹田功的一种。
除蹲丹田外,走路时可以练射丹田。坐着时可以练坐丹田。躺着可以练睡丹田。按田汝文老先生的话讲做么时候想练都可以练,而且不露外形,别人并看不出你是在练功来。
这样我练功的时间就是别人的数倍,我练一年,会相当于别人练三年,五年。出功极快。
而这种功法不是意守丹田,而是真正丹田要养出来。肚子里会有个球在滚,养足了摧动四稍。发出强大的无坚不摧的暴发力来。并且可使劲力非常灵妙好用。丹田一滚,随化随发。拳谱讲,要想灵和妙,全凭腰内翻即为此意。
功力的高低我认为主要看你肚子里的那个气球足不足,滚得好不好,灵不灵。上下左右全能滚。用丹田带动身体四稍。随心而动。心意一动,斯拳乃作。是为心意拳。
每天从早上起来,谢寸官就从老屋来到庙里,先帮助田师父将庙里庙外打扫一番,然后就开始练拳。他先稍微活动一番,练一遍软十盘,将全身的筋骨关节撑开,身体微热之后,就开始在院子里,而向东方,蹲练猴桩。
谢寸官先站在那里,双腿并立,双臂自然下垂,舌往上卷,一搭雀桥,呼吸之间,意念日月之辉光由顶门照入,脑中一片玉明,浑身四肢百骸之气,都往丹田中敛收。
等平心静气之后,双肩就向前合,这在戴家心意拳里,叫包肩。双肩尽力前合,双手背就在腹前靠在一起,然后双手臂往上,双肘紧贴自己的肋部,往两边屈起,双手手背相贴,慢慢地从丹田往上经过心口,直到咽喉之后,再从下颌顺嘴吧往前,双手掌翻转朝前,掌心朝上如托盘盛物一般,然后就往下降,随着手臂下降,身体就仰头、裹臀送胯,膝盖就自然弯曲,丹田小腹上翻,骨盆小腹如同一个锅子,将丹田盛在腹中。
这样,随身体下蹲,双手掌心就翻向前面,手背贴在自己膝盖上方。此时,头虽然仰起,看眼睛却向前看。这时整个身体,有头颈、腰胯、膝盖三处弯曲,呈现出龙身三折之势。
一身三折,收臀弓腰实腹地包天,此为天地翻。
而颌尖、膝尖和脚尖相对于一线,此为三尖相照。
在蹲体束身天地翻的时候,要先从尾闾卷起,先是尾巴骨,再是第一节脊椎,然后第二节,这样一直向上,随着身体束蹲,一节节拉扯,直到颈项之处自然被拉弯,让人的头面自然朝天。此时在感觉上,丹田处要像一个发条的绕轴,腿胯和大脊,分别就像是绕轴上的两根发条,紧紧地缠在绕轴上,随着一呼一吸,要有愈来愈紧的念头。
这时,身体要尽量往后仰坐,直到脚上五指本能地趴住地为止。
这是猴桩中的束势。
就这样静静地呼吸一阵,直到人感觉有些累时,就开始展势!
先是臀尾惊挺,一条大脊就随着惊尾闾的运作,从前弓转向反弯,此时丹田之气息,要一分为二,上冲下塌。上冲的要翻裆过背,气贴背走,顺着大脊节节向上。下塌的要翻腰过腹,丹田里,顺着腹直肌的位置,沿腹球滚动,往下冲压,然后顺两腿直冲地下。
随着这个动作,身体直起,头悬颈竖,双肘贴肋回拉,将手掌由掌心向前,翻转为掌心朝里,拍向丹田。与此同时,四梢齐惊,发欲冲冠、舌欲摧齿、齿俗断金,指甲足甲欲透骨而出。同时,气冲穴窍,涤荡身心,气冲牛斗,不由地发出一声“噫!”来。
蹲用祁县的土话来说,叫蹲猴猴。因为从外形来说,猴桩仰面、包肩、裹臀、顶胯,小腹上翻,仅从外表看,就像是一只仰面望月的猴子。
这个是外形,猴桩中,主要还是气机运行。而气机的运行,则主要来自于内外天地翻。内外天地翻主要表现在头、腹、足的外形上,头仰颌朝天,腹仰丹田朝天,足仰脚尖朝天。这是外在的形状,内在的,则是丹田的气机。
按田师父的传授,谢寸官整个腹部,以丹田、命门和会阴三点,形成一个三角形,翻丹田时,这三点要保持身体直立时的位置,不能缩腹。
在经过无数次翻转之后,渐渐地会在身体里找到一个似乎存在而其实不存在的轴,当出现这个轴的感觉时,就会让腹部的翻转变得协调、自然。
这样就算完成了第一步的功夫。
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练闸气,具体的作法,就是在猴桩的束势中,将一口气吸入丹田中,随着吸气,将腿胯和脊柱这两根伸入丹田中心的发条拧得更紧。然后呼气时,这两根拧紧的发条,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更进一步紧起来。
在紧的过程中,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都要有将部分丹田存纳的气机,分散于四肢梢节、以及背部脊柱上的意识。
而在一次呼吸之后,还不放松丹田,而且要在第二次呼吸中,进一步将气纳入丹田,使丹田更加鼓涨起来,但在呼气时,丹田照样不能放松,重复第一次呼吸的动作。
闸气就是这样一口一口地闸,最开始可能闸两三口气小腹就撑不住了,闸不住时,就要展身。展身时,就要由内外天地翻的束势,回复到正常的状态。
起身时,丹田中闸好的气,要像以前没有闸气时一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上冲,另一部分下塌。身形束展,气走开合,就是猴桩。
而这中间要注意的是,开始练猴桩闸气时,不能强练,因为戴家拳就是讲一个灵字。灵劲上身天地翻!如果强练,则身僵气孥,不仅不能长灵劲,反而会因孥气伤身。
当闸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丹田气足,小腹会膨起,对气机的感应和控制能力加强,这时候就可以将翻丹田当做日常生活中,行走坐卧的一部分,练丹田存气用气的习惯和持久性。这个就好像练力量时,一种练法是将力量暴发练大,而一种练法是要将力量练持久一样。只不过这个是练的丹田气机,而不是力量。
早在京城就听戴若夕说过,在祁县戴家拳,有三年猴猴两年步的说法,意思正式练拳之前,先在蹲三年猴桩。等猴桩练出来,丹田气足,身法到位,就要开始将猴桩丹田束展的身法动作,合到步法上。
戴家拳谱上有话,行如槐虫,起如桃担。
起如桃担,其实就是猴桩里练出的束展劲最形象的描述。如果我们练猴桩展势时,找不到感觉,就想像一下身上挑个担子起来的感觉,找到这个感觉就对了。而戴家拳的步子,是槐虫步。重心在后时,是前腿出,后腿蹬,重心前移。而重心一到前面,就要前腿出扒劲,将后腿拖上去。这个走步的样子,有点像夏天时槐树上,农村人俗称吊死鬼的小青虫。
而槐虫步也是鸡腿法,前腿出则提踩趟顶,后腿拖则尖膝刮扒。
在动势中,要有两腿并一腿的紧急。
三年猴猴两年步,一般是指一个人从没练过拳,到练出丹田劲,进入戴家拳大门的大概时间。但对于谢寸官这样已经练武多年,本身精气神意已经相当足备的人来说,自然不可能要化这么长时间。
拳行里虽然有话,学拳容易改拳难,但那一般是对初了者而言,对于一个练功已经练到劲力顺达的人来说,已经不需要改拳,而只是将所学的东西,校正融入到已经上身的功夫中。所以谢寸官虽然开始学习戴家拳,但压根就没有想放弃自己沪上心意的意思。对于他来说,这不是改投门派,只是一种融入式的学习。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学习戴家拳的短打法,而且能将戴家拳的丹田劲应用到自己的技击中。
在京城时,他同戴若夕交手,最大的感触就是,戴若夕以弱胜强的能力。
因为谢寸官身体并不是非常强壮的类型,虽然对付大块头对手时,能以沪上心意的技巧来弥补自己力量上的不足,但在对付力量超强的对手时,似乎戴家拳这种以丹田气机为神意,以腰身为一臂,用身劲打人的打法,在这方面似乎更强一些。
毕竟一个人手臂四肢力量再大,也大不过腰胯劲。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沪上心意的劲力会不会和戴家拳的丹田功冲突。
这个认知肯定是不对的!活人咋能让死功把住。要知道天下武术,殊途同归,那种认为学了别门武术,不放弃就不能再学戴家拳的想法,根本就是错的。
因为如果真是这样,当初戴二闾前辈也不可能跟半拉庙李政先生学拳了,二闾前辈不照样将李先生的拳法,以及螳螂拳,都融入到了戴家拳当中吗?
戴家拳本来就是集数家拳法之长的拳法,又怎么会不融于其他拳呢?
谢寸官因为有多年武术基础,所以对戴家拳接受很快,越练他越感觉到了猴桩的神奇。因为随着他的锻炼他发现,猴桩这个姿势,是最容易开胯的动作,臀尾一收,丹田一翻,胯骨一顶,自然就是一个圆档开胯的动作。
而且,这个动作,最容易让劲上脊背,也最容易节节贯通脊椎。
内家拳,一旦劲能出胯上背,那就出了龙虎二劲,也就是竖横二劲了。
另外,不说那些玄之又玄的内力,仅就从物理力量上来说,猴桩的动作也充满了科学性。在这个身法中,胯骨盆腔就好像一个双向凸轮,一边的传导杠是脊柱,另一边的传导杆是双腿。长期的蹲猴训练,一是能加强腹直肌和臀背腰肌的力量,另一方面,让丹田小腹鼓涨圆起,一是也能扩大凸轮的直径,使腹直肌和臀背腰肌起作用的力臂加长,这样一来,力量就是不算气机鼓荡时带来的力量,也会使人的劲力成倍增加。
而且,谢寸官练了一段时间,练顺后,加上同田师父那一次试拳的感觉,他越发感觉到,田师父说,猴桩是戴家心意拳的身法一句话,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种科学的认知。因为,这个束展势用于技击中接手打人,简直太科学了。
蹲猴有双重的蹲法,有单重的蹲法,单重时不光腿是单重的,单腿坐满,就连丹田也要分开虚着,丹田是两个,一虚一实.这就涉及到秘传了, 丹田是两个的,分前后丹田,前丹田是任脉的关元穴(脐下三寸),后丹田是督脉的命门穴,在单重的时候是后丹田往外鼓,前丹田是虚着的,当重心转换时内里翻转,就变成了前丹田实的了,往外顶了,这时无论膀或手臂的劲力都有了,功夫深者直接腹打,这是我们门中劈拳入暗劲时着重练习的功夫,看来是一致的。
我们练是鸡腿提步的,没有把前脚推出去,动作幅度小些,但里面是相通的,后丹田到前丹田不是直接过来的,是转过来的,向两肾顶,有充盈之感,以顺和逆的方向旋转,与练者出左右步子相合着。 丹田也可说是三个,分开是两个,合起来是一个.我师父管这个叫三粒丹.因为戴氏讲得是两肩松开,身上一点力都不用,腿上分清虚实.我说得分清虚实是真正的能分清,即内里对虚实转换有了切实的认识.这样身上不用力,靠两个丹田的虚实转换和腿上的虚实转换来应用.而所有的内力都来自丹田,所以丹田分开虚实身体的虚实就真正的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