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混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一个朋友也没有,很心酸

关于朋友,很多人有不同的感受,有人把朋友视为这一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人生得两三知己,实乃幸事。

家人对我们来说,无疑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温暖和陪伴,但是面对需要我们关心,需要依赖我们的家人,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心里话,遭遇的难处都不能跟家人讲。

这时,若是身边有那么一个朋友,总能不顾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原因聆听你的心声,你便会觉得,原来朋友,是可以带来这样大的力量。

什么才是朋友呢?有人觉得可以一起喝酒,能够玩到一起的是朋友,是兄弟哥们;有人觉得也许不用经常联系,但是一句“在吗”便能立刻得到回应的那个人才是朋友。

贾平凹,被称为文坛奇才的他对于朋友的总结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他把自己的朋友圈朋友总结为两类。

一类属于生活关照型的,也就是说这些朋友时常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可以一起吃饭,一起喝茶,一起进行一些兴趣相投的活动。

但是另一类朋友则不同,属于精神交流型的,也许不是经常见面,但是重要性却远远超过前者,这样的朋友数量不多,但是有一个便是今生极大的幸运。

用贾平凹的原话说:朋友就好比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

把这句话简化点说,也就应了那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自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来靠近你,反言之,你想交到什么样的朋友,那就需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人与人之间是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成为朋友,必定彼此对方或者自己身上有彼此感兴趣的地方,这样才会让两个人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

了解贾平凹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很享受孤独的人,而这样的孤独源于他所读过的书,感知到的知识力量之大,让他越发觉得自己很渺小。

身为作家,贾平凹最喜欢安静,在他的生活中有一件最不喜欢的事,那就是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这样的状态让他非常自在,来自西北的汉子就这样成为了一个“矛盾体”,既行走于广阔的文字大地,又可以隐居在自己的书房中。

看过他的一本散文集,《自在独行》,在2018年的时候,这本书的累计发行量就已经超过了100万册,足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之所以这么畅销,还是因为书中的内容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书中记述了贾平凹的人生经历,以及多年来他对人生的感悟和经验。

对我而言,最喜欢的就是书中写道贾平凹母亲的部分,都说母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贾平凹的母亲就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尽管只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普通妇女,但是贾平凹的母亲却是非常伟大的,因为她靠着自己的力量和坚强在最难的时候给了儿子一个安稳的家。

因为经济上的困难,贾平凹的小学是在一个寺庙中完成的,见习生的身份并没有让他心生自卑,反而在学习上更加用功,因为他知道,没有太多的时间让自己闲玩,他不能辜负母亲,更要给自己一个负责的人生。

后来,贾平凹上了大学后,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这对求知若渴的他来说就是到了天堂,感知到知识的浩瀚和伟大,所以贾平凹越来越觉得生命的渺小。

当其他同学激烈讨论的时候,他喜欢默默地在一旁倾听,相较于跟别人交流,他更喜欢用笔记下想写的东西。

有了更多的独处时间,贾平凹用来思考的机会也就更多,所以他对于朋友既是珍惜,也是淡然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有了名气之后,朋友会变得多了起来,但是同时,真心的朋友也越来越少,因为地位的提升往往让朋友之间的相处开始变得不是那么随心自在。

对于贾平凹来说,他的真心朋友跟他的名气也许是成反比的,当他站在文学之巅的时候,也许内心是孤独的,即使他自己享受这份孤独,可是也说明人混到最后,也许会发现自己一个朋友都没有。

想起来贾平凹曾经经历过的一件事,一次在逛旧书摊的时候,贾平凹发现了一本书,这本书对他来说很熟悉,因为那是他曾经送给一位朋友的礼物,书的扉页上还写着“赠某某兄”,落款就是自己的名字。

既然在旧书摊上看到这本书,说明所谓的“朋友”并没有在意这份礼物,若是换做别人,想必也就自此看清了这个朋友,不再联系罢了。

但是贾平凹没有这样做,他把这本书买了下来,还写上了“再赠某某兄”,重新寄给了贾平凹的那位朋友。

这样的执着恰恰说明他对朋友的珍惜,他希望朋友能够看到自己的心意,可能有人觉得他这样的做法是在自讨没趣,但是在我看来,更能体会到他的那份对朋友的真心。

有人会说,我不需要朋友,一个人照样可以活得很好。这句话其实可以理解为,我不需要那些浮于表面的朋友,因为那样的朋友只会浪费我的时间和情感。

人这一生随着年龄的变化,心智也会随着不断变化,对于朋友的感悟也是不同的,也许年轻时觉得朋友就应该一起肆意挥霍青春,可以一起冲动,一起发疯;

但是到了中年会觉得朋友不用多,有那么一个能谈得来的更好,到了迟暮之年,才清楚,原来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孤独的。

不过话说回来,关于朋友,我们始终要报以真诚的态度去面对,尤其是那些真心待我们的朋友,我们更要用感恩的心去回馈所受到的温暖。

看过《自在独行》之后,我想最应该给我们启示的就是,不管交到什么样的朋友,我们首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成为真正想要看到的自己,然后才会遇到真正称之为“朋友”的挚友。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