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洪灾的报道与舆论 | 如何利用好一篇推送:积累热点并学一道题

秃头所里最近花里胡哨的东西搞太多了。
不是带着大家看剧称赞朱一龙,就是鼓舞大家抓紧去电影院里和喜欢的人看电影,间或着还要搞点泡仔技巧和绿茶照心机法则——本花认真打量了我们的推送,并紧紧的皱起了眉头。
一点都不像一个正经考研号!
所以在本花当班写推送的本周,我决定努努力重回我新传考研干货写手第一的宝座(纯属玩笑),给大家搞点你们想看很久的各种学习技巧,包括且不限于:热点收集与热点笔记做法、专题笔记的做法、背书的方法、看论文的技巧等。
反正就一个目的,摸鱼我们是第一,搞干货我们也必须是第一呢。
那么今天的推送,就从大家最关心的「热点」开始,我们以「2020洪灾的的媒体报道和舆论讨论」为例,一步一步来讲解,到底如何利用好一篇推送、学会一个「热点」、做好信息积累和收集、并作出一份热点专题。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如何从热点出发,培养我们的新闻素养和学科综合应用能力——从「看热点」到「找热点」再到「自己分析热点」:新闻无学,但新闻无处不在。

从下面开始,整个今天的推送,就是一个「热点专题笔记」的模版。
热点分析步骤
- 第一步:了解热点事件 -
- 第二步:剖析考察视角 -
- 第三步:结合专题与论文 -
- 第四步:构建热点答题框架 -
本推送涵盖知识点
- 2020抗汛热点分析 -
- 灾难报道专题补充 -
- 一个答题示范 -

-
  第一步  
#全面了解热点事件#
#报道呈现|舆论导向|衍生讨论|情绪#
#多视角观察|一到两个核心切入#
-
    说 明   
正常情况下进行热点积累的第一步是用新闻传播的视角对热点进行分析,比如同样的洪灾,在法律视角下看到的就是受损城镇人民的赔偿问题,在经济学视角下看到的就是实际经济损失,那么在新闻传播视角下,我们则更需要关注媒体的报道视角和社会舆论的讨论倾向。
总的来说,在第一步分析热点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从「媒体报道的呈现方式」「社会舆论的重心和讨论的焦点」「自媒体的衍生探讨」以及「事件过程中的社会情绪以及导致情绪的原因」这样四大方面入手,选择适合本热点的探究视角——既可以多视角挖掘热点的观察角度,也可以在分析之后选择最具有新闻价值和讨论价值的一到两个核心切入点,作为答题、分析的主要切入点,或者是作为论证某种观点的案例进行保存。
本花以本次洪灾为例,四个视角为大家进行新闻内容的呈现。
-
    呈 现   

🚩2020抗汛洪灾的媒体报道
❂相关知识点:主流媒体的全媒体跟踪报道
主流媒体的报道平台依然以「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的专题为主,有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转移和呈现的趋势,但综合来看微博依然是主要的信息集合渠道,既进行了内容的集合性呈现,也将相关讨论聚集在了一起,实时报道和舆论引导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信息的集中管理。
*央视、人日与中国长安网主持的微博话题
❂相关知识点:技术辅助的可视化与大数据报道
*中国气象站的大数据深度报道
❂相关知识点:公共与公民新闻
单向街和财新等媒体联合启动“重大公共事件报道专项基金”,为鼓励和支持 2020 年 6 月初以来在南方暴雨洪涝灾害中,深入现场报道灾情的新闻工作者;凡在此次南方暴雨洪涝灾害中,奔赴灾区一线,不畏艰难,尽职尽责,参与现场报道的新闻人,即可提交申请。材料经审核和公示后,个人可获得财新公益基金会给予的奖助金。
而这背后既是公共新闻的风骨,也是公民新闻的责任。
“公民新闻 ”(Citizen Journalism)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兴起的原因主要由于Web2.0时代的到来和个体化表达技术的进步。公民新闻是对传统新闻传播的一种颠覆,它代表了'新闻媒体3.0’( 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 (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 (we media)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
🚩社会衍生讨论:关于媒体失声

青年大院一篇文章带起了全社会的讨论。
一篇名为《1122万同胞受灾,媒体为何集体失声?》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广泛传播,十万加的背后是无数人再一次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然而事实上,从许多自媒体对这篇文章的反驳来看,虽然青年大院的确再一次煽动了社会情绪,但是煽动的背后并非是完全的事实,而是一次新闻与群众错位的体现。
事实上,在6月26日晚至6月27日凌晨,凉山州冕宁县北部地区突降暴雨至特大暴雨。利用清博舆情系统以“冕宁暴雨、冕宁洪水、冕宁特大暴雨、'冕宁,救灾’'冕宁,安置村民’”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在6月25日至7月2日14时30分,就检索到封面新闻以上述关键字为标题发表新闻报道492篇,川报观察204篇,四川日报113篇,华西都市报19篇。而全网关于四川冕宁“6·26”特大暴雨灾害的新闻报道有4万余条。
但是这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收发不对称”现象。
什么是“收发不对称”?以这次水灾为例,相比公众,媒体掌握的抗洪救灾信息显然是比较充分的。但是,一旦进入报道,信息发生了分流。6月29日,全国44家大报(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纸及各省区市、兵团报)突出报道了中央的抗洪救灾要求与部署,足见重大主题报道依然是我们的拳头产品;而更加贴近水灾现场的报道,则由县级融媒体中心担起重任。由于县级融媒体中心信息传播受限,来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一线报道仍难在很大范围传播。
但是在建设、完善中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各自分工清晰。问题在于,在现有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结构中,如何发挥好新媒体的联动功能,仍然在探索中,以至于让公众误认为“媒体不报道水灾”,或多或少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这或许说明在新型传播体系中,我们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提升传播力差距还很大,全媒体理念尚未成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实际工作中还在受传统的传播方式左右。
❂相关知识点总结:信息错位、县级融媒体弊端、社会情绪煽动、数字鸿沟
🚩宣传与社会情绪:灾难美学报道

灾难美学: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一种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这种政治美学在一些自称为舆论喉舌的“主流媒体”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灾难之后过于强调“人”的情感,放大正面典型的价值和意义,弱化灾难事件的严肃性。
在另一个层面上,灾难美学在很多情况下也会升华为为“第二滴泪”的美学,即面对苦痛以及在苦痛中升华的自我的人性与德性,我们感动了,然后,我们看着自己因为感动而流淌的同情之泪水,又再一次被自己的感动所感动。昆德拉将这种道德迷思称之为“媚俗”。
这种面对灾难的道德美学,成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其本质就是,我们面对灾难及其受难者的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
*人民日报视频
从以上三个切入点来看,我们可以进一步划出「新闻的社会责任」「灾难报道方式方法」这这样的两个大切入点,下一步则是在切入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考点。

-
  第二步  
#从切入点到考点#
#思考可能考察的方式方法#
-
    说 明   
当我们找到了最适合这个「热点」的新闻传播视角切入点后,下一步就是将切入点转化为具体的知识点和考点,并思考这些切入点到底可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呈现。
举个例子,切入点是「灾难报道方式方法」,那么以洪灾为例,考题可能会考察如下几种方式:
评析2020年抗洪报道中各大媒体的表现/记者在进行洪灾等报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从洪灾看灾难新闻的报道方向/洪灾报道与地震报道有何区别?
而这些问题都直接指向「灾难报道」,实际上整个第二步其实是一个分析和过度的过程,对热点进行分析,找到考点分析考法——然后从考法入手去定位相关的专题,补充专题内容。

-
  第三步  
#从考点定位相关专题#
#理论|推送|论文补充专题#
#用新闻传播的逻辑解决问题#
-
    说 明   
当我们已经分析出了可能会考察的考点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考点带入专题,比如从抗洪报道中我们能分析出「灾难报道」专题,可以从「重大公共事件报道专项基金」中分析出「公民新闻」专题,可以从「自媒体衍生」中分析出「媒介素养」,可以从「社会情绪」中分析出「宣传方式」。
那「抗洪救灾」这个热点就和专题建立了对应关系。从小方面来说,每一个细节如报道专项基金都是非常重要的案例,用来论证公民新闻。从大方面来说,也可以将不同的专题内容进行筛选和抽取,总结成完全围绕该热点的热点小专题。
与此同时在自己原有笔记、专题和知识点还不够丰富的情况下,最好再去阅读一下相关的论文,进行内容扩充。就比如这次的抗汛报道,作为「灾难报道」专题的衍生,《新闻与记者》杂志专门刊登了一期名为《洪涝灾害中新闻报道的原则与方法》的文章,以下我为大家摘录了重要内容,大家可以予以整理和摘录。
-
    呈 现   
🚩准确及时报道救灾工作情况
面对汛情,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防汛抗洪抢险宣传报道中,记者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突出一个“快”字,从权威部门、权威渠道获得第一手信息,及时发布;宣传普及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知识,提高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客观准确报道灾情,注意舆论导向
在防汛抗洪报道中,新闻记者要客观、稳妥、真实、准确地报道灾情,正确把握导向,不过度渲染,不刻意炒作,不为了争夺眼球造假新闻,不为追求速度放弃核实。
🚩 了解汛情预警发布的基本程序
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气象局降水预报工作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级别的确定,未经预警流程批准前,不能擅自发布、刊发。因灾害原因和伤亡人数,要进行认真评估后才能确定,若报道不准确,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谣言。
🚩 尊重私人时刻,不过度侵扰悲剧
采访时时应避免询问空乏冷血的问题(如“你有什么感觉”),而应询问具体实际的问题(如“你希望政府提供什么样的协助”等)。面对失去亲人和家园的受访者,不应过度侵扰,不强迫访问哀痛中的人。
不用特写镜头报道遇难者家属悲痛的情绪、表情或声音,应对其进行遮挡或模糊处理《卫报》在报道一起30人遇难的交通事故时,头版刊登的照片并不是遇难者家属痛苦的表情特写,而是事发现场附近的两位妇女将脸深埋在双手里的照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照片中的主人公不被认出,同时又能表达出人们的痛苦。这样的选择既尊重了当事人,又恰当地传递出了痛苦的情绪。

-
  第四步  
#专题逻辑构建答题框架#
#从看热点到答一道题#
-
    说 明   
有了专题、有了论文,这还不够。
归根结底我们看的论文也好做的专题也好,都是要能顺利的答出一道和他相关的题目罢了,所以最后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对专题的整体逻辑进行梳理,并且随时随地能调动专题知识进行答题。
给大家举个例子。
你的「灾难报道」专题逻辑应当是:灾难报道概念与历史发展、灾难报道的现状与特点、灾难报道现存困境、灾难报道的注意事项、灾难美学的表现、2020年重大灾难报道案例等。
这样的逻辑足以应付所有与灾难报道相关的题目,我们只需要在面对题目时找到相对应的答案,然后选择相关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假设题目问:评析2020年抗洪报道中各大媒体的表现。

那我们就可以把专题逻辑里的「灾难报道现状与特点」和「2020重大灾难报道案例」以及第一部分的「抗洪热点新闻」三部分相结合,构建答题框架。
-
    呈 现   
说一万遍不如举个例子,以评析2020年抗洪报道中各大媒体的表现为例,答题框架如下:
社交媒体:信息集合平台加速新闻扩散
主流媒体:社会预警与灾难美学并存
商业媒体:公共新闻价值与践行者
公民新闻:报道视角延伸与事实核查缺位
自媒体:社会情绪与社会关怀的共同体
然后我们把刚做的热点专题和「灾难报道」专题相结合,就可以非常顺利的把这道题论述出来啦。
说了这么多,「新闻无学」的概念其实体现的非常明显,所谓的新闻学,无非是对现象的思考,然后回归、评述现象罢了。
洪灾如此,疫情如此,社会的任何新闻都是如此。

这就是从热点到写一道题的完整过程,也是本花干货课程第一节——今天这篇推里不断的再提及专题笔记,那明天我就来教教大家:专题笔记到底怎么做!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只是会做笔记但没有知识点怎么办?「灾难报道」专题、「公民新闻」专题、「宣传方式」专题——这些专题都哪里来啊?
都在我们暑假班新闻学课程里呀!
靠!没想到吧!最后是个恰饭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