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旅(六):不能忘却的历史 必须正视的现在

对我而言,日本这个国家,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行车走在日本的高速路上,看道路两旁的山脉和河流,有时候会让我忽然产生一种错觉,感觉自己就在国内;直到车子停在高速路上的服务区里,看到两国截然不同的高速路服务区文化,才会又猛的意识到:这里确实是日本。
说它熟悉,是因为这个国家与中国有太多的历史交集,我们从小就知道有一个国家叫“日本”,知道这个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曾经犯下不容原谅的罪行。即使不去日本旅行,我们也可以说出这个日本的一二三来。无论是教科书里的历史与现在,还是道听途说的八卦与传闻,我们有很多途径可以了解日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都能说出一些自己所理解的日本。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很多东西,京都保持了盛唐时期的风格,日本的文字里也总能寻到汉字的身影,以至于人们在分享赴日旅行经验时都说,不会日语没关系,看字面就能猜出来。
说它陌生,是因为日本虽然从中国学习了、甚至全套照搬照抄了中国的很多东西,包括建都经验、包括茶道文化,在日本的书籍里也常常会读到他们讨论研究儒家经典语句的内容,但它没有发展出一套与我们相似的文化体系,非但不相似,可能还完全不同;虽然这个国家在地理上离我们这么近,虽然我们都是黄皮肤的亚洲人,但是日本总有让我们不能理解的地方。尤其是当日本经济异军突起的时候,很多经济学家对此现象的分析中,通常都会有这样一句潜台词:这个岛国,这个弹丸之地,凭什么也能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名?
小时候,与经济学家们的困惑类似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我从历史教课书里学到了日本曾经在东三省,尤其是在大连、旅顺等地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但是为什么大连设立的经济开发区,会允许日本企业在这里建设工厂?为什么身边的哥哥姐姐们,会一边说着“讨厌的小日本”,一边走进日本工厂里工作?为什么有人说要抵制日货,但是商场里却照样出售日货?
我想,任何问题的提出,都具有时代性。今天的问题,未必能在今天获得答案,在没有给出回答之前,人们所能做的第一要务,应该是:铭记。
铭记正确的历史,正视眼前的当下。
“菊与刀”
当我们谈日本时,有本书是一定不能被忽略的,这本书就是:菊与刀。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此书写成于1944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即使已经过去这么久,但人们仍然认为,这本书所描写的日本,非常准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1944年,露丝·本尼迪克特受命于美国政府,要求完成一份关于日本的调研分析报告。令人惊叹的是,撰写本书时,研究条件非常艰难。露丝本人压根儿没有机会去日本,时间上大概也不允许她在日本居住个一年半载再来动笔。她依靠有限的文字资料、影像素材以及对日军战俘的访谈,完成这份畅销至今的“知日报告”。
如果放在今天,不知道人们会不会说这份报告是典型的“纸上谈兵”呢?一个连日本都没去过的人,她能写出怎样的日本?一个仅靠钻故纸堆和采访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写出来的报告,可信度又有几成?细想起来,美国人做事是不是也太大大咧咧了?竟然就依靠这样一份报告,拟定了战后对日政策,竟然还真起了效果?!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半个多世纪以后,这本书仍然值得一读的主要原因,已经不仅仅是它多么准确的写出了“日本是怎样一个国家”,而是这本书所传递出的研究事物的方法和精神。露丝说: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对于所研究部落的生活方式当中的任何细节,都不能视为理所当然。
露丝在书中写道,只有对一个民族中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进行高度关注,人们才能充分理解人类学家所提出的“不论是最原始的部落还是最先进的民族,个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进行行为的学习”……越是对日本人的某种行为迷惑不解,我就越认为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一定是有某些最普通的事件造成了这种奇特的行为。
我觉得全书最应该记住的一句话就是:
“我们需要搞清的问题是,日本将采取何种行动,而不是我们处在他们的境地会如何行动”。
在自黑与自信之间
国人海外购物的热情和能力,大概让全世界都震惊。在百度里输入“中国人海外购物”七个字,新闻报道、分析报告一大堆,本次日本之旅,亲眼目睹国人在日本商场的战斗力,很受触动。三宝同学看到其他团友们拎着大包小包,均有收获,有点沮丧的跟我说:妈妈,人家都有战利品,可是我们什么都没有!于是,围绕在日本买什么,我们娘俩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三宝:妈妈,你为什么一件也不买啊?
妈妈:因为妈妈觉得很奇怪,妈妈在北京没有遇见过专门开给外国人的免税商场,妈妈感觉不对劲,所以妈妈不想在这里购物。
三宝:妈妈,我们要不要也买电饭锅啊?
妈妈:不需要,我们家有电饭锅。
三宝:可是导游说日本的电饭锅从早到晚都可以让米饭新鲜又好吃。
妈妈:那可能是因为他们只在早上做一次米饭,所以需要全天保鲜。可是我们家每天晚上的米饭都是新鲜制作的,而且我们吃的还是东北大米,是最好的大米哦。
三宝:恩,妈妈是不是省钱给我买变形金刚啊?!
妈妈:哦,这个可以有。
如果人们爱旅游是因为继承了原始人喜欢到处走一走看一看的基因,那么,海外购物,大概也可以理解为在一片从未到达过的树林里,采摘一些老家没有的果子,图个新鲜,做个纪念。所以,我觉得,海外旅游购买本地特色纪念品,是可以理解的,尽管现在物流已经那么发达了,一些地域性特点极强的产品,可能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卖到全世界,所以旅游的人们才会热衷到当地购买。
但是,一些日常用品,大到电饭锅小到指甲剪,恨不得连香皂、姨妈巾都是“别人家生产的好”,甚至口口相传同一品牌会因“出口的国家不同而有国别质量差别”,那么,这其中,一定有值得仔细思考的内容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又得说到中国制造。关于这个话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一个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外行分析》,如果感兴趣,大家可以点开来看看。通过这一次日本之旅,我想说的是,对于中国制造,我们不要总是着急自黑——尽管他们确实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可以尝试着以自信的角度为出发点,先肯定,再改进,给新生事物、创新之举一些生存的空间,不断去推进事物的完善和完美。
正如老话说的,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疼自己不教自己不管,又指望谁呢?
文化的输入与输出
无论是向东方学习还是向西方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日本这个国家,在不断向外寻求发展路径的过程中,他们乐于积极的学习先进文化,并且敢于自我革新,且一旦认定目标,便会果断又迅速,学得很彻底,他们在“照着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
历史上,日本曾经生活在中国的文化圈中。大唐盛世,日本派使者奔赴长安,全套学习唐朝的文化,并且无一遗漏的照搬照做,于是,有了京都;日本学习了中国的茶道,完整保留且发扬光大,后来传入台湾,又从台湾传到大陆,以致今天竟有很多人跑去学日本茶道;
日本也曾不遗余力的向西方学习。我们还记得日本的钱币人物中,有一个人叫做福泽谕吉,他曾经写过一本书,记录其短短一年的西方见闻。思想启蒙者的历史作用之强大,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福泽在他的《脱亚论》一文中写道:“日本国虽在亚细亚之东,但国民之精神已脱亚细亚之固陋,移至西洋文明。”他的思想使促使了日本举国上下同心学习西洋文明,让日本人放弃了“东洋道德,西洋技术”的观点,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正如《菊与刀》的作者观察到日本在战败后对强者表现出的异常恭顺……日本的行为是建立在审时度势基础之上的。
进入20世纪中后期,世界进入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中国人记住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企业管理成了一门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学问。日本涌现出了松下幸之助、丰田汽车和精益管理,尤其是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引得美国人、中国人都跑去研究和学习。
文化里的密码
这里推荐一本同样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的书:《文化密码》。
在《文化密码》这本书里,作者克洛泰尔·拉帕耶讲述了一个美国企业试图向日本学习精益生产,但最终却失败的故事。作者通过采集消费者意见总结出,美国的消费文化密码是“能用就行”,在美国文化里看来,完美是抽象的、遥不可及的,它的文化密码就是死亡;而日本的消费密码恰恰是“用一辈子”。
如同对待美食上的“专一而凝视”,精益生产方式,大概也是源自同样的文化基因:资源少,不能浪费;时间紧,要提高效率。“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
这大概也算得上是日本向外输出的“文化”之一了。
同样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写到了日本人的爱情观。他说,日本年轻人告诉他,爱情是一种暂时性的疾病,把诸如成家这样重要的事情建立在如此暂时性的东西上,是愚蠢的。
《文化密码》继续写到,“虽然日本的年轻人约会更加频繁,并且花更多的时间在俱乐部见面,但是大部分婚姻还是被安排好的,很少有人能自己谈恋爱。”
看到这样的观点,不知道今天的中国年轻人会作何感想?
大阪公园里的时间胶囊
在大阪公园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做“时间胶囊”,这个时间胶囊的故事,听上去就像一个科幻动画片。松下公司与日本每日新闻联合制作了一个这个好像小孩子过家家一般、又真的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他们在这里埋下了两个“时间舱”,里面装着被认为可以代表20世纪现代文明的标志性作品,来自社会、文化、艺术、自然、科技等领域,并定于5000年后将其打开。“时间舱1号”被放在最底层,要等候6970年来开启;而“时间舱2号”在2000年时进行了第一次开封,此后每隔100年将开封一次,以此见证人类文明的发展。
你觉得,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发生在你的家乡?
结语
炮火中走出来的老一辈人,将自己所铭记的历史传给后人,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未来;年轻一代在和平年月里长大,他们记住了历史,但也在各类“日产”的冲击中,构建着这个时代的“知日”体系:有人抵制日货,也有人跑到日本买电饭锅买马桶盖,有人为证明历史的真相而孜孜不倦,也有人嘲笑神剧里的手撕鬼子,有人跑到日本笑看樱花,也有人站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哭泣落泪……
无论用怎样的视角、怎样的心态去看日本,我想,对于年轻的一代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铭记历史。
历史不是旅行途中的包袱,恰恰相反,历史才是所有旅行的动力,更是指引旅行的灯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感恩每一位为和平作出贡献的前辈,感谢自己所处的理性、客观、宽容的时代,更希望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能够坚定的代代传承。
短短几天的日本之旅,带给我很多触动,我无法像普通假期那样,放松的投入到每日的吃喝玩乐当中去,更无法体会很多团友快乐的买买买,以至于三宝同学常常抱怨说:妈妈是个好无趣的旅行家。
我好像一个自掏腰包开展某项文化调研项目的工作人员,总在“同与不同”之间不停的提问和思考,不过,碍于知识和智慧的有限,也常常得不出什么像样的、或者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结论,写了这六篇游记,与大家分享,有不当之处,请给与批评和指正,不胜感激。
感谢一直鼓励我的朋友们,你们的点赞,我都统计好了,计划拿到吴老板那换成现金,攒着,等待下一次旅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