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南宋至明代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陆九渊继承了程颢的思想,这就诞生了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即程颐、朱熹;陆王即陆九渊、王阳明。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

南宋朱熹理学的修养方法是以读经书和持敬为主。所谓持敬,就是统一自己的精神,抑制人欲,经常自觉天理。其践行方法就是静坐。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定为标准科举教科书,将“读经书”定位知性修养法,而将“持敬”定为实践修养法。朱熹认为,这两者必须互相帮助、互相依存,才能达到幡然领悟天下事物之理的境界。朱熹将理学构造成为一个完美、严密的体系。到了明朝,朱元璋把理学列为明帝国的唯一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明朝捧儒家的朱熹,犹如唐朝捧道家的老子,因为唐朝皇帝姓李,明朝皇帝姓朱。

南宋陆九渊心学在修养上特别重视静坐,主张直观性的感悟真理。明代思想家陈白沙研究陆九渊心学,在教学中是先静坐后读书,编有《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奠定了他明代第一位心学家的地位,有“广东第一大儒”盛誉。

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将陆九渊心学进一步发扬光大。其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比如见到美色和闻到臭味这是知,而心生欢喜或心生厌恶这是行,知与行不可分也。他说,“知”是“良知”,是“天理”,是“人之良性本质”。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致良知”就是要用“良知”去为人处世,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其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王阳明提出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他有四句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提出要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修炼强大内心,达到“万物一体 " 的境界,解决一切问题。

比较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三者之异同,三者目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朱熹理学是通过读经书明知天理,陆九渊心学是通过静座明知天理,皆有次第之分;而王阳明心学是“知行合一”,没有次第之分。

王阳明所著的《大学问》是对《大学》的重新解读,是其心学理论的入门课。其流传于世的还有《传习录》,“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王阳明不仅是个思想家,还是个军事家,在任期间,曾领导围剿活跃于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匪患,并在宁王宸濠起兵叛乱中将其活捉。台湾人为了纪念他,将草山改为阳明山。1511 年,日本 87 岁高僧了庵桂梧和尚出使明朝,王阳明赠其《送日本正史了庵和尚归国序》一文,王阳明学说传到日本,对日本学术文化影响巨大。300 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成为世界强国。心学成为一门能让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的神奇学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