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厚朴
一、典籍摘要
1、《长沙药解》:“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降冲逆而止嗽,破壅阻而定喘,善止疼痛,最消胀满。”
2、《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3、《药笼小品》:“消痰化食治呕,泻痢乱霍,一切客寒犯胃,湿气侵脾之症,邪气未解宜之。”
4、《中药学》:“燥湿行气,降逆平喘。可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以及气滞胸腹胀痛,便秘腹胀,梅核气等症。又用于痰都咳嗽等症。”
5、《本草经疏》:“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状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耆致成喘胀,诚为要药。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
6、《本草汇言》:“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滞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
7、《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胃气上逆,恶心呕秽,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
8、《中药大辞典》:“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
9、《名医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10、《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
11、《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
12、《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13、《中华本草》:“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
14、《药性本草》:“治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
15、《汤液本草》:“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
16、《本草经集注》:“味苦,温、大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17、《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去实满而治腹胀,除湿结而和胃气,止呕清痰,温中消食。”
18、《本草经解》:“”气温,味苦,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血痹死肌,去三虫。(姜汁炒)”
19、《本草新编》:“主中风寒热,治霍乱转筋,止呕逆吐酸,禁泻利淋露,消痰下气。乃佐使之药,不可为君臣。”
20、《冯氏锦囊秘录》:“消痰下气宽中、腹痛胀满散结之要药。主中风寒热,霍乱转筋,温中平胃,消痰化食,去水破血,胃疼腹痛,呕逆吐酸,泻痢淋露,去三虫散湿,除热。同解利药用,则治伤寒头痛,同泄利药用则厚肠胃,孕妇少服,以其苦温辛热,恐损胎元耳。惟客寒犯胃,湿气浸脾者宜之。”
21、《得配本草》:“除肠胃之浊邪,涤膜原之秽积。破郁血,去结水,消宿食,散沉寒。得炒姜,治肠风下血。”
二、现代研究
1、成分: 厚朴树皮含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和厚朴酚、挥发油;另含木兰箭毒碱。《中国药典》规定含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总量不得少于2.0%,姜厚朴不得少于1.6%。
2、作用:本品有调节胃肠道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兴奋呼吸、抗溃疡、降压、松弛肌肉、抑制皮肤肿瘤等作用。
3、药理:煎剂对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杄菌、志贺氏及施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及若干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及豚鼠离体肠管,小剂量出现兴,大剂量则为抑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有降压作用,并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兴奋,心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