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往事:“红色通道”寻访记|瞿秋白:在哈尔滨闻到共产党的空气

编者按:

这里,是百年中东铁路的交汇点;

这里,是中国工运接触共产国际最早的地方;

这里,是中共在东北建立第一个党组织的城市;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通过中东铁路的传播,让松花江畔的哈尔滨感受到了共产主义的气息。无数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们,经由这里前往十月革命圣地,由此形成了一条从中国东北通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红色通道”。这条红色之路拓宽了马列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渠道,密切了共产国际与中共的联系,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党的奋斗历史,讴歌党的光辉伟绩,东北网推出系列特别报道《北方往事:“红色通道”寻访记》,以此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东北网4月30日讯(记者 陈显春 许诺 王亮 刘楠)哈尔滨是一座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城市,是中国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前沿通道。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兼程里,这座城市见证着历史,也被写入了历史,在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在哈尔滨留下“红色足迹”的革命先驱中,瞿秋白的故事广为人知。

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20年10月,瞿秋白应北京《晨报》与上海《时事新报》的聘请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探索苏俄革命经验,途中来到哈尔滨。

因满洲里通往赤塔的铁路桥梁被白匪军谢苗诺夫残部破坏,火车不通,瞿秋白等人在哈尔滨市道里“福顺栈”暂住。这个原因导致瞿秋白一行在哈尔滨停留了五十余天。

在哈尔滨停留的时间里,瞿秋白应邀参加了哈尔滨俄国布尔什维克和中东铁路工人纪念十月革命三周年集会,并第一次听到了《国际歌》。飘荡在哈尔滨这座城市上空的共产主义气息给瞿秋白留下深刻印象:“自从到哈尔滨一个半月,先得共产党的空气……”

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旧址。

4月13日,记者随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员贠占军来到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路上瞿秋白曾到过的“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旧址”。

贠占军介绍,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俄国国内发生的全国性总罢工很快影响到哈尔滨,中东铁路总工厂的中俄工人也随之举行了罢工。在当年年底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铁路工人数次火烧铁路局和总工厂,影响深远。1907年5月14日(俄历5月1日),数千名中俄工人在江心岛(今太阳岛)集会,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也是中国工人阶级最早举行的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

瞿秋白深入到三十六棚中东铁路总工厂、道外戎通轮船公司和哈尔滨邮政局等地,考察那里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在参加哈尔滨工党联合会庆祝十月革命纪念会时,在哈尔滨第一次听到《国际歌》,精神为之一振。在《饿乡纪程》中,他详细记述了当时的经过:“我当时还在行止未定,得一俄国友人的介绍去参观他们的庆祝会。会场是哈尔滨工党联合会预备开劳工大学的新房子,那天居然得中国警察厅的许可,召集大会。会场里拥挤得不得了,走不进去。我们就同会长商量,到演说坛上坐下。看坛下挤满了的人,宣布开会时大家都高呼'万岁’,轰然起立唱《国际歌》(International),声调雄壮得很。这是我第一次听见《国际歌》,到俄国之后差不多随处随时听见,苏维埃俄国就以这歌为国歌……”

在哈尔滨第一次听见了《国际歌》对瞿秋白影响非常大,触动了他将《国际歌》译成中文的热情。1923年初回国后,他很快就将译成中文并配有简谱的《国际歌》发表在当年的《新青年》第一期,成为中国第一位将《国际歌》的曲谱与中文歌词完美结合的翻译者。

瞿秋白手稿。

1920年12月初,传来了中东铁路哈满段交通恢复通行的消息,瞿秋白一行于12月10日启程奔赴莫斯科。他激动地在报告文学中写道:“启程了,启程了!向着红光里去!”

在苏俄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使瞿秋白深刻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在领导苏俄人民摆脱贫困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从而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共产国际三大召开前夕,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在苏俄加入了共产党,完成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1923年初,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国后留影。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共产国际在彼得堡(后移到莫斯科)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列宁在这次大会上做了报告。瞿秋白与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并担任中共代表团的俄文翻译。他及时将列宁在大会上的报告和其他重要文件译成中文,寄回国内。

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期间,聆听了列宁的演说,亲眼看到苏维埃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坚信,只有走列宁指引的道路,被压迫民族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1923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后在广州担任党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的主编工作,随后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当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