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郑信平||神农返天堂,人间稻满仓(散文)
神农返天堂,人间稻满仓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好几天没有静下心来看看书了。周末,下雨,刚好,可坐在书桌前。女儿喜欢到我的书房捣乱,桌上笔筒里那些儿子用过的五颜六色的蜡笔,是她的最爱。三两天,我就要整理一遍桌子地面,凸了或折断的蜡笔,我都会小心用卷笔刀给削好,以备小朋友的再用,然后开始我的神游。这是幸福的烦恼。
今天,削好一大把的蜡笔后,突发奇想,看看他们摆在桌面上,按长短,就像军训站队一样,多彩的排排兵,是不是如女儿每次的涂鸦样,也很漂亮?这是无聊之举,也是浪费时间,但既已有此心,就不妨一试。从高到矮,还蛮好看的呢。看后手一拢,收归自做的笔筒,归整归零。

这是没事找事,过了个眼瘾,也即我们常说的“吃饱了撑的”。
吃饱了,肚子撑得难受,没事找事干,好消化消化,这是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点说的。如山珍海味于我们,吃得少,或没吃过,难得吃到了,肯定是肚皮放开来大吃特吃,这就导致肚子会被撑得滚圆,饱嗝连连。这是就吃的机会少说的吃多了撑的。
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子上的排场,肚子被撑得滚圆难过。典型的是满洲八旗人的满汉全席,那么多的菜品,就是一道菜尝一口,也足够撑破肚子的。于是,他们发明了一种工具,犹如现在挠痒痒的耙抓,肚子盛不了时,耙抓伸进喉咙,清空肚子之后继续,为的就是尝到滋味。这是奢侈,更是浪费。
面子上的吃撑,对于有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毕竟是少数,是肉食者的“食肉糜”之举。普通大众还是连基本的入口之物都难得有保证的,更谈不上有撑的情形出现,故而有“吃饱了撑的”俗语出现。这是内心的希望,因为没实现过,或者说机会太少希望来个再次。
确实,吃饱了,在四五十年前乃至更早的漫长时期,是人类最大的希望吧。想必和我差不多或者年岁稍大的,谁不知道红薯渣(洗了淀粉后留下的渣),好点的是红薯米。更好的就是玉米饭,看起来黄灿灿香喷喷,实在是诱人,也只是偶尔尝尝。
现在天天地倡导五谷杂粮,说是粗纤维,利于肠胃,助于脂肪的降低等等,要知这可是加了多少的调料,才有可口的味道。且也只是心血来潮,来那么一餐两餐的,叫你天天吃,白味,或只加点盐,看你怎么咽得下。不要说木渣样的红薯渣,硬邦邦的红薯米,就是喷香的玉米饭,也会从你的嘴巴过喉咙直到肠胃能吸干你本就骨瘦如柴身体里不多的水分,化了你的脂肪呢。
至于白菜饭芋头饭萝卜饭,现在更有个艺术化的名字,叫“菜泡饭”。这是实在的描写,主语是菜,当然以菜为多的了,这个倒是一致的,也没变。但也变了,就是新鲜的蔬菜,精挑细选之外,还有荤油的伴送入锅,这是关键。蔬菜吃油,且是荤油才行,滚热的荤油炒上来的蔬菜,才能保证颜色的鲜艳如初,同时还能有入口的软硬适中口感。多了荤油,这可是当时见都难见的好东西。当然,油盐酱醋鸡精豆瓣酱耗油等等调料的丰富,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且菜泡饭一般都是在吃饭快要收尾时才端上来,作为包子面条米饭一类的压肚食品。而不是天天吃餐餐吃既是菜也是饭的主食。
农忙假,现在的小孩听都没有听过,上交稻壳或松果到学校,更是天方夜谭,为什么?给父母帮忙栽种收割,知道劳动的艰辛,滚烫喷香饭碗的来之不易,粒粒皆辛苦。为学校大集体的公共活动添柴加瓦,知道劳动的愉快,合作的开心。
现在,这些都没有了,为什么?发展的缘故。想那时,自布谷鸟的“各公各婆,插秧栽禾”开始,水田要经过翻耕的第一道,耙平之后才能下种育秧苗,然后就是拔秧插秧,秧苗根系长出固定之后就是耘田的除去田间杂草,且不止一次,分蘖之后还要垄沟灌水排水,稻花香里蛙声一片的美好之时,还有踩进田间的拔除稗草,最后才是金灿灿沉甸甸笑弯了腰的黄金水稻的收割。可就是这么辛苦劳作大半年,一季的亩产,不过七八百斤样子而已。
当然,这里面还有小孩老人的每天早起提个畚箕手拿铲子捡猪屎牛粪粪的功劳不可少,若是家里老人老小孩小的,或是偷懒的,就亩产更少了。
由此,年年的春荒几乎是家家都有,也出现了现今绝想不到的借饭一说。就是家里有客人来了,没饭,端个碗,隔壁邻居那里借去,明天还他。为什么?家家每天的下锅米,都是早上老妈们用米升量了又量的。
我表姐夫高中毕业,隔壁浙江常山球川的村干部,种了两百亩稻田,我也常到他那遛遛。看到宽阔的大田畈,就他一个人在种,感觉不可思议,光是走一圈下来,就要半小时一小时的。当然,插秧收割是机械化的功劳。问他平时的管理怎么搞,田间的杂草怎么处理,回答是杂草争不过禾苗,吃不到阳光,自然矮小孱弱,渐渐枯萎消失。问亩产如何,他说每年的一季稻收割后,稻茬不除,撒上肥料,自然长出的二茬稻,亩产至少是八百斤,不要说一季稻了。我嘴巴圆圆,哦不出声。
这是稻种有优势!不光是天壤之别就可形容的啦。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农业时代而言,其实,现今还是一样的道理。沙漠中的黄金千万,对困于其中的人来说,莫如来个馍馍馒头对生命的延续更有实际的用处。
人是铁,饭是钢,钢铁钢铁,钢在前。粮食,是根本,始终是千古不变的硬道理。
这都得归功于今天普天同悲的无双国士——袁隆平院士。
神农已返归天堂,唯剩人间稻满仓。
2021年5月22日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
简介
郑信平,江西玉山人,四川大学毕业,哲学博士,曾在乡镇、县级政府任职,挂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现为中部某省地级市公务员,从事金融口工作。喜藏书、阅读,也喜动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