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卡行动”升级 多家银行开始清理“一人超量账户”
本报记者 李冰
银行的“断卡行动”正在升级。
近日,工商银行发布《关于清理长期不动个人银行账户的通告》表示,今年7月起将对用户长期不用的个人银行账户(借记卡和活期存折)开展清理工作。同时,记者注意到,目前银行清理“睡眠账户”正在从“长期不动户”到“一人多账户”多范围清理,同一客户名下的超量账户,也将被银行注销。
工信部于近期召开的信息通信行业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将以更为严格的精准治理措施,更加深入地推进“断卡行动”。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清理长期不用的个人账户,有利于防止'睡眠账户’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另外,金融机构应通过新技术手段增强对账户涉及违法犯罪情况的监测,提高技术和数据协同效应。”
清理“睡眠账户”
每家银行规则不一
根据工商银行公告,清理范围为截至今年6月30日,凡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未发生客户主动交易,账户余额为零,且未签订信用卡、个人贷款还款及其他代收代付协议的账户,其账户功能将调整为非柜面业务只收不付。
光大银行也于近期公告称,会对个人睡眠账户、长期不动账户开展清理,重点从一人持有4张以上该行I类卡的情况开始梳理。此前,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也均发布清理存量账户的公告。其清理范围包括“一人多账户”和“长期不动户”。
记者注意到,中信银行在清理存量账户也在进行升级。中信银行早在2020年12月25日就已发布《关于清理个人长期不动户及个人开立多个结算账户的公告》,针对个人长期不动户,账户余额低于10元(含)以下及同一客户在银行持有一百个及以上正常或未激活的个人结算账户进行过清理工作。4月份再发《关于开展存量个人账户清理工作的公告》,此次主要针对的是超出规定数量的I类、II类和III类卡。
记者通过梳理各家银行发布的公告发现,部分银行清理的账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账户余额低于10元且长期未发生交易的;另一类是同一客户在持有超出监管规定数量的账户。另外,银行清理“睡眠账户”的类型和标准并不一致。但大多银行机构均表示,针对相关账户的清理工作主要是为了落实监管要求,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风险,保障客户账户资金安全。
需注意的是,清理账户并不意味着一定被直接销户,每家银行规则并不一致。有的银行对于满足相关条件客户个人账户进行销户,有些银行则是可凭有效证件进行身份核实并激活该账户以继续使用。
从行业角度看,据央行公布的《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24.61亿户,同比增长10.43%,增速同比下降1.64个百分点,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8.9户。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目前来看,银行对“睡眠账户”清理范围确实在升级。实际上,对于客户有多张银行卡的“超量账户”央行早在2016年12月就作出了相关规定。“积极清理'睡眠账户’不仅是银行机构积极落实监管政策,也是有效保障客户账户资金安全的表现”。
银行因账户涉案
将遭罚
“断卡行动”开展至今,已有多各省市地区公布对非法出租、出借、出售、购买人员惩戒情况。例如,今年3月份昆明市公示首批惩戒电诈帮凶名单614人,公安机关认定的出租、出借、出售银行卡或支付账户,且被用于电诈犯罪造成损失的失信用户,仅保留1张银行卡,5年内不得新开账户、暂停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从惩戒结果来看,名单中614人,5年内禁用微信、支付宝等网上支付。
除了对于个人用户惩戒措施,金融机构方也会受到相应的惩戒。例如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强调,对于银行的分支机构,一旦发现违规经营的,实施暂停新开户业务6个月的处罚措施,对相关责任人“一案双罚”。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长期不用的账户浪费账户资源,对于银行和个人来说都没有实际价值,却给不法分子留有实施电信欺诈空间。因此,清理异常账户能够提升账户资源效率,保障资金安全,防范诈骗风险。个人对于自身的电话卡、银行卡要做好保护,不要出租、出售给陌生人,以防止成为网络诈骗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