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银行及其发行纸币背后的故事
皖江抗日根据地(原名皖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众多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1942年冬,为统一皖中地区的斗争,皖中行政公署成立,并开始筹建大江银行,随着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形势的变化,1943年春,皖中行政公署改称皖江行政公署。1943年5、6月间,在皖中总金库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大江银行。大江银行是皖江抗日根据地唯一的金融机构,大江银行的成立和大江银行币的发行,对于保障皖江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第七师的供给,发展皖江地区经济、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8月,大江银行随军北撤并入华中银行,大江银行币即停止发行。大江银行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缓解了根据地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为抗日前线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为根据地与日、伪、顽斗争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来源。同时,利用大江币对日、伪币及法币进行了有力的反击,稳定了根据地内部的金融秩序,适时灵活地调节了市场的需要,加快了根据地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为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江银行1944年版1角券(正、背)
▌大江银行1944年版5角券(正、背)
▌大江银行1945年“皖南”版1元券(正、背)
▌大江银行1945年版10元券(正、背)
大江银行币的面额有1角、5角、1元、2元、 5元、10元、20元共7种面额,18种图案,26种版别,39种不同色别。
1942年5角1种;1944年1角2 种、5角2种、2元2种、10元2种;1945年5角1种、1 元5种、2元8种、5元5种、10元4种、20元2种。印 制有石印、木刻、胶印,其中木刻版别最多,胶印数量最大。钞票形制有横式、竖式二种。当时由于油墨缺乏,大江币在印刷中往往出版“正反一色、一版数色”的情况。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国共谈判签订了《双十停战协议》。为争取实现和平,新四军第七师奉命从皖江地区北撤至苏北淮安地区,至此,大江印钞厂宣告停工。
皖江区党委决定:1.除军需品外,包括粮食在内的其他物资,全数拨交政府公开拍卖,用以回笼大江币。2.拆迁军工厂、印钞厂等主要设备,外请技工暂回上海待命,生活费用由驻沪大成公司接济。3.已运出的外销物全部换成法币,存入当地银行备用。并由行署副主任魏文伯和师参谋长孙仲德监督,将回笼的大江币分别集中于团山里、严桥和石涧埠销毁。从而大江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本文编辑整理自 朱清华 李东 《大江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初探》一文,已做删减,原文刊载于2019年《收藏》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