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别称全集——(人篇)

【古代女子别称】
女子:二字为古今通称,泛指所有女性。”《论语·阳货》:“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女士: 士人女性,比喻有才华有德馨的女子。《诗·大雅·既醉》:“其仆维何,釐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 唐 张说 《荥阳夫人郑氏墓志铭》:“衣冠礼乐,耳目所徵,号之诸生,实为女士。”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巾帼”、“裙钗”、“红裙”、“金钿”、“粉黛”、“红粉”、“妆次”等都是前人从服饰着眼的对于妇女的代称。如:“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萧娘:“萧娘”是唐朝所使用的与“女子”类似的泛称。“萧娘”是从与“萧郎”相对而来。“萧郎”本指姓萧的男子。《梁书·武帝纪(上)》便曾用“萧郎”称梁武帝萧衍。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男子。因此,与“萧郎”相对应的“萧娘”便指代所有的女子了。周邦彦《夜游宫》词曰:“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静姝:取自《诗经?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清?陈田《明诗纪事己签·梁有誉》:“夫文艺之于行业,犹华榱之丹艧,静姝之绮縠。” 娴静美好。借指娴静美好的女子。
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唐·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裙钗:裙子与头钗都是妇女的衣饰,旧时借指妇女。《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柳亚子《香凝夫人属题画集·再赋两律》之二:“茫茫宙合今何世,粥粥裙钗此最贤。”
粉黛:本指妇女涂正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玄色颜料,喻指。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色彩。”
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那里知道这个?”
千金小姐:古时把富贵人家的女孩称为“侯门千金”,后泛称未婚女孩为“千金小姐”。 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
花魁:百花的魁首,喻指绝色佳人。旧时也指有名的妓女。郁达夫 《毁家诗纪》之七:“省识三郎肠 断意, 马嵬风雨葬花魁。”《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小道该死,冒犯花魁,可怜见小道则个。”
淑女:指温和贤良而美好的女子。《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青娥:指代青年女子。娥,“娥眉”的省称。
糟糠之妻:贫困时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后专用作“自己的妻子”的谦称。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半老徐娘: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后用来形容中年妇女仍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古代美人别称】
颜如玉:宋真宗赵恒:“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娇娥:唐寅《美人对月》“斜鬓娇娥夜卧迟,梨花风尽鸟栖枝。”
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
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惊鸿: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碧玉:万楚《五日观妓》:“西游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
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白居易《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韩偓《边上看猎赠元戎》:“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
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
红妆: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倾国: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倾城: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西施:西施原名施夷光,亦称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是美的化身和美女的代称。唐·韦应物 《广陵遇孟九云卿》诗:“ 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明·陈汝元《金莲记·捷报》:“无端司马登纶阁,催促西施 上钓船。” 清·黄遵宪 《九姓渔船曲》:“ 西施一舸轻波软,原是官船当娃馆 。”
尤物:指美貌的女子。尤,奇异之意。也有以“尤物”形容性感、美貌的女性的。白居易《真娘墓》 :“脂肤荑手不牢固, 世间尤物难留连。”
小家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的美貌的年轻女子。《乐府诗集·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义气重,遂得结金兰。”
大家闺秀:旧时指有地位的大户人家的秀丽女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二八佳人:指十五六岁的年轻美貌的女子。宋·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婵娟:姿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
【古代女子身份的称谓】
对别人的女儿的尊称:千金、令媛、女公子等
对别人的妻子的尊称:太太、夫人、会阃、室人、令间 等。
对外称呼自己的妻子: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 等。
对母亲的尊称:在女子称谓中 母亲 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 妣、《诗经》称 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 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 太夫人。其他记载:帝王之母称 太后,官员之母称 太君 ,一般人之母称 妈妈 。
【古代贵妇人身份的称谓】
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
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
【古代男子别称】
丁:《史记·律书》记载:“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丁原意为强壮、壮盛,后引申为男子的别称,并由此而衍生出“丁壮”、“丁强”、“壮丁”、“人丁”、“丁夫”、“丁男”等称呼。所言大意均为强壮而有力的男人。
汉:男子称为“汉”,始于西汉武帝时期。当时的汉朝国力强盛,兵多将广,将士作战勇猛,北方匈奴士兵不能匹敌,故称之为“汉儿”、“好汉”。北齐文宣帝要任命魏恺为青州长史,魏恺坚辞不就。文宣帝对人说:“何物汉子,我与官,不肯就。”后来“汉”逐渐就普遍指代那些成年的男子了。
好汉:“好汉”则指男子当中的优秀者。唐朝武则天时,狄仁杰奉旨推荐“一好汉任长”,他推荐了荆州张柬之。《新唐书》称张柬之为奇男子。苏轼有诗曰:“人间一好汉,准似张长史。”宋元以后,“好汉”常指代那些“仗义疏财,扶危救贫”之人。
男子汉: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子”、“好汉”与“男子”相混合,衍生出“男子汉”一词,专指那些身强力壮、堂堂正正的男人。
子、夫、士、郎、父(甫):男人的地位是尊贵的。像“子”、“夫”、“士”、“郎”、“父(甫)”等既是他们的通称,又是他们的美称与尊称。
关于“子”,《左传·昭公二十年》:“乡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杨伯峻作注认为:“子为男子之美称,意为顺从我的人不失为男子汉。”
关于“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有云:“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孔颖达注疏认为:“士者,男子之大号也。”
'’父”与“夫”、“甫”相通,都是男子的美称,或用于尊长,或用于同辈,既可自谓,亦可称人。在先秦典籍之中,吕尚(齐太公)、管仲被尊为“尚父”、“仲父”;孔子名丘字仲尼,因而有“尼父”之称。宋代,人名或之字后用“父”字几乎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中有些“父”字还是后来添加的。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云:“钱勰字穆,范祖禹字淳,皆一字,交友以其难呼,故增父字,非其本也。”现在一般人只知道宋有钱穆字穆父,范祖禹字淳甫,而很少人知道他们本来叫作钱穆和范淳。
士父、夫子、匹夫、郎君:由“子、夫、士、郎、父”等单字组合而成的“士父”、“夫子”、“匹夫”、“郎君”等也都是对男人的敬称。
大官、相公:“大官”、“相公”等是对有一定地位的男子或上层社会的年轻人的称呼。在古代通俗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张大官”、“李大官”的字样。
丈夫、大丈夫:“丈夫”不仅仅是妻子的配偶,它也是男子的别称。《说广》认为:“周制以寸为尺,十寸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周代的一尺相当于中等身材的妇女的手长,约在十六至十七厘米之间,而一丈约在一百六十至一百七十厘米之间,正是成年男子的身长,可见“丈夫”本指身长一丈的男子汉。而“大丈夫”则是人们对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的称呼,如我们常说的“大丈夫敢作敢为……”、“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等。
萧郎:“萧郎”既是男子的通称,又是女子对自己情人的爱称。它原来本指姓萧的男子。《梁书·武帝纪上》用“萧郎”指代梁武帝萧衍。后来到了唐朝,有一个叫崔郊的,他的姑姑有一个婢女,长得十分美丽,后来卖给了连帅,崔郊十分思慕她,因赠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后来,人们因此而称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爱恋的男子为“萧郎”。
须眉:《韩非子·观行》:“目失镜无以正须眉。”古时以为男子之美在于须眉,故以须眉来代称男子。《红楼梦》中有云:“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
髦士、髦秀、髦英、髦俊、髦彦、髦哲、髦杰:《尔雅·释言》中记载:“髦,俊也。”注疏认为:“毛中之长毫曰髦,士之俊选者借譬为名焉。”因此人们用“髦士”、“髦秀”、“髦英”、“髦俊”、“髦彦”、“髦哲”、“髦杰”来喻称英俊潇洒、才智出众的男人。唐朝张说《侍宴》诗:“髦彦星辰下,仙章日日回。”
吉士、玉郎:古人对男子的美称。“玉郎”也可以作为女子对自己情人的爱称。“吉士”语出《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朱熹注:“吉士,犹美士也。”关于“玉郎”,牛峤在《菩萨蛮》词中有云:“门外雪花飞,玉郎犹未归。”
宋玉、宋朝、徐公、潘岳、卫玠:在我国历史上,美男子可谓不少。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宋玉、宋朝、徐公;晋朝时期的潘岳、卫玠等,都可谓是绝代的美男。
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才高貌美,天下之丽人东家之女曾登墙窥视三年,而玉不为所动。宋朝是春秋宋国人,“容貌甚美”。《左传·定公十四年》中记载:“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杜预注:“朝,宋公子,旧通于南子。”意思是说宋朝的美吸引了美丽的卫侯夫人南子,他们两人曾有私通艳事。《战国策·齐策》曾有“城北徐公”的记载:“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诗人高旭《檗子以诗见怀次韵答之》中有“君才肯让云间陆,臣美愿输城北徐”的诗句。
卫玠又名卫玉,晋朝人,小时后就风神秀异,一次乘车入市,整个洛阳城的人都出来观看,视之为玉人。当时的名士乐广将女儿嫁给了卫玠,时人有“妇公冰清,女婿玉润”之语,来赞赏他们的体貌华美,风姿秀异。
潘岳又名潘安,小名檀奴,后人称之为檀郎;晋朝人,其姿容秀美,无与伦比。少年时拿着弹弓游于都市洛阳,漂亮的女子见了,手拉手将其围住,不让其走开,以细细睹其美颜。李贺《牡丹种曲》中有诗曰:“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庭月明燕也语。”久而久之,美男子的名字就逐渐成了美男的代称。
关于“宋玉”,明朝陈所闻散曲《闺思》中曾这样叙述:“销魂莺燕偏拖逗,不知宋玉何缘独怨秋?”三国阮籍《猕猴赋》中有对“宋朝”的描写:“沐兰汤而滋秽兮,匪宋朝之媚人。”关于“潘安”,《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有这样的的句子:“难道真个嫌我丑陋……一定要选个陈平、潘安不成?”
檀郎:潘岳又名潘安,小名檀奴,后人称之为檀郎,指妇人所爱郎君。《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中有“何时借得东风便,刮得檀郎到枕边”的诗句。”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见到“佳人”、“千金”等词,人们会自然地理解为女子的美称,然而在古代却并非如此。
佳人:“佳人”在古代是一个中性的称谓,对年轻貌美的男子同样可以这样称呼。东汉初年,在朝廷中担任尚书令的文职官员陆闳,品学兼优,且“美姿容”。皇帝刘秀初次见他时,就失声赞扬道:“南方固多佳人。”这里的佳人指的就是陆闳。
另外,对于才干出众的男子,包括武将在内,也可以佳人相称。三国时,魏国大将曹真,韬略娴熟,作战勇敢且战绩不凡,曾两次率军打败刘备的偏师,并在牛渚屯大胜孙权。著名的街亭之战,也是他以大将军的身份,亲临前线,指挥大将军张郃取得全胜的。后人称赞他曰:“曹子丹,佳人也。”
千金:古时男子也可以称作“千金”。“金”原是我国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秦代一镒为一金,汉代一斤为一金。据说那“金”当时实在为黄铜,但铜在当时也很少,故千斤也很贵重的。据此,有人用以喻为身价很高的贵人。《南史·谢胐传》记载:谢胐年幼聪慧,能诗文,人称之为“神童”,其父当着客人的面夸奖曰:“真吾家千金也。”
美人、香草:也曾作为过男子的别称。汉语中的“美”字,除指容貌仪表之外,还指人的才德品行。《孟子·尽心下》曰:“充实之谓美。”香草本义为具有芳香气味的草类,人们用之比喻忠贞。所谓“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便是。屈原的作品最好作此种譬喻。汉朝王逸在《离骚》序中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写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奸佞。灵修美人,以媲喻君。”后人沿袭屈原,常常把“香草”、“美人”作为忠贞贤良之人的代称。宋朝苏舜钦《依韵和王景章见寄》诗:“楚客留情著香草,启期传意入鸣琴。”
【古代师者称谓】
师:老师的通称,自先秦至清未。
夫子:起先孔子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先生:先秦时代的国学老师。
师傅:先秦时代的老师称谓。
师资:先秦时代对老师的敬词。
博士:先秦来的国学老师。
助教:国子监教师,协助博士教授生徒。
祭酒:汉代始作官学中老师的称谓。
学官:汉代太学教师。
讲郎:东汉太学教师。
师父:宋朝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教谕:宋代京师设立的小学教师。
学政:宋代太学的教师。
门客:门客、门馆先生: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称谓。
教授:原为宋代学官,后用以对教书先生的尊称。
老师:古时称年辈最尊的学者为老师。或宋元代称教授歌曲,戏剧武书的技艺的人为教师。
教习:明代掌课试之事的教师。
教职:原是周礼小宰六职之一,清代时沿用为教师之称。
监学:清中学堂以上设监学,管学生功课及考勤之事。
监丞:明清时期,对太学中国子监教师的称谓。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老师。
司业:古代教音乐的老师。
讲师:古代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
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的学官。
宗师: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学生称呼老师最普通的是:夫子、函丈,学生自称:生、受业。在实际使用上,老师称呼弟子为:张生、李生,学生也自称:生、小生。老师授课,把要讲的内容写在“业”上(业字的本义是木板)故也称老师为:业师,称自己为:受业。
【古代媒人的七大雅称】
1、伐柯:
雅称来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说怎样去砍那斧柄呢没有斧头不可能;怎样娶那妻子呢?没有媒人是不行的。《中庸》也有“执柯以伐柯”之说,后来人们便称媒人为“伐柯”或“伐柯人”。
2、保山:
《红楼梦》第119回:“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当时人们称媒人为“保山”,指像山一样稳固可靠的保证人。
3、冰人:
这个名称来自于《晋书·索紞传》中的一个故事,晋时有个叫索紞的,善于解梦,预卜吉凶祸福。有一次有一个叫令狐策的人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一个人说话。不知是何征兆,就要索紞为他解梦。索紞分析了一下梦境的情节,即对他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适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后来令狐策果然给一个太守的儿子做媒,又碰巧把婚事说成了。所以,“冰人”即成为“媒人”的代称。
4、媒妁:
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孟子滕文公》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
5、月老:
唐小说记载,唐代人韦固夜经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固问所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赤绳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传说这位老人是主管婚姻之神,故以“月老”作为媒人的别称。
6、红娘:
本是唐元稹《莺莺传》中的主人公崔莺莺的侍女。《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相爱,经崔的侍女红娘从中设谋撮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元代王实甫据此改编为《西厢记》杂剧。此后,“红娘”便成了媒人的别称。
7、红叶:
这个别称来自一个爱情故事。唐僖宗时,有个叫韩翠苹的宫女渴望得到正常的人间之爱,便冒着生命危险在红叶上题诗,让红叶随着御河的水传到宫外。有一个书生在偶然中拾得题诗的红叶,为其中的幽情所感动,也题诗于红叶之上,借流水传到宫中,韩翠苹常偷空到御河边,因此也得到了题诗红叶。后来天作良缘,后宫放宫女3000人,两个有情人终于在民间相见,结为伉俪。韩翠苹感慨万端,又题诗一首道:“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情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此后,人们便把媒人又称为红叶。
【古人年岁别称】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 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 ,故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