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还缺什么
学习《赵州桥》一文,理解“创举”这个词。
孩子们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不明白这么普通的一座石拱桥就是“创举”了。因为,他们对桥这种建筑并不理解,尤其对建造赵州桥以前的那些桥完全没有了解。
我突然发现,虽然这篇课文我教了好几次,但是我也从未去考证过,在这以前的桥是什么样子的。
只是根据课文中所说——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来猜测“可能在这之前的桥,都不是这个样子的”,从而理解“创举”。孩子们又怎么能对这个词语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想到何捷老师今天更新的一篇文章《整本书导读,除了上成“课”,还可以做得更好》。何捷老师针对时下到处都在开展的整本书导读课,提出了自己思考。他指出:思考如何开展导读课这类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这一本书,教师要真的认真读过,而且要读得很熟悉。反复多次的阅读,还要去拓展“周边”。例如,读文学评论,读名人推荐,读相关的读后感等,与书本相关的信息阅读,成为备课时必要前提,拥有足够的资源后,才有资质来上这样的课。
这也是我在最近这一两年中,有着非常深感触的点。
真的,对一篇课文,我都知之甚少,如何去引导学生?为什么有的课堂,学生能够印象深刻;有的课堂,却乏善可陈呢?我想,对文章的相当熟悉,对文章的“周边”要有足够的了解,应该是这两类课堂的分水岭吧!
读书,真的是迫在眉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