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78,肇嘉浜之白渡路

关于上海的老掌故,我主要参考薛理勇先生的文章。

我公司在徐家汇租的办公楼,站在我办公室窗口往下看,可以看到漕溪北路和肇嘉浜路,按照薛先生的说法,曾经都属于肇嘉浜,是老上海一条很重要的河浜,后来都被填平为大马路,如今是徐汇和黄浦的主干道,非常繁忙。
肇嘉浜河道大致等同于今天的白渡路、复兴东路、方斜路、徐家汇路、肇嘉浜路、漕溪北路、蒲汇塘路,并与蒲汇塘(在小闸)相接,是上海县城通往七宝、松江的主要水道。
明《弘治上海县志.卷二.山川志.水类》中记:“肇家浜,在二十五保”,保是乡以下的行政编制,原上海县城及周边的区域旧属二十五保,显然这个肇家浜就是后来的肇嘉浜。
肇姓源自于满清皇族的一支,《弘治县志》里的肇家肯定不是肇氏之义。肇有开始、创始之义,肇嘉可以理解为“带来好事”。

《同治上海县志.卷三.水道上》:

肇嘉浜,此县治正中大干河。东引浦水,从郎家桥下入朝宗门水关,经蔓笠桥、鱼行桥、县桥、虹桥、登云桥,出仪凤门水关,西过万胜桥,经罗家湾、陈泾庙,西南出刘泾桥,入蒲汇塘。计浜长十八里

肇嘉浜引黄浦水向西,是流经上海县城最大的河流。
但要记住,元代设立上海县时,还没有黄浦江,县治是设在上海浦的西岸。上海浦只是吴淞江下游的一条支流,肯定没有明代以后黄浦江的规模。肇嘉浜是上海浦的一条支流,元大德二年,县治由来榷场(今十六铺)迁至曲家湾,就在这条河浜的岸边,大概从那时候开始改名为肇嘉浜,原来的名字早已被人遗忘。
上海县隶属于松江府,需要一条从上海县治到府城的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肇嘉浜不断向西扩展,与蒲汇塘沟通,再通过沪西水网沟通松江府城。

如果白渡路是肇嘉浜最东端的一段,其路口正对的应该是肇嘉浜汇入黄浦江口。
白渡路的对岸
肇嘉浜上原本有许多桥,随着肇嘉浜被填而湮没了,但作为地名或路名沿用至今。
关桥,指今白渡路、外马路交汇处附近一带。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颁“驰海禁”令,结束了近三百年的近海禁运政策,为管理近海航运和贸易征税,清廷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分别设立粤、闽、浙、江海关。
江海关设在上海“县治东北五里面浦”,即今新开河外滩。1843年上海开埠后,为加强外轮管理和征税,在今外滩13号设立主管外贸的新关,因位置在原关的北面,称江海北关,而旧关称江海南关、江海大关、江海常关等名。
今新开河外滩处
1853年小刀会起义期间,江海南关尚存关银二百万两,被小刀会抢劫,海关建筑被焚毁,战后在原址重建。1860年太平军东进时,这个南关再次被毁,战后,南关附近一带已被划进法租界,只能租用设在老白渡的同仁辅元堂下的救生局房屋办公。
1895年,根据上海道的提议,沿十六铺到董家渡的黄浦江岸筑一条马路,以保护管理沿浦滩地,这条路后来叫外马路,英文为Chinese Bund,即中国外滩。并利用原涨滩的土地,在肇嘉浜北的黄浦江边重建南关建筑,外马路要在南关处越过肇嘉浜,这座桥就叫做“南关桥”。后来,又在其西建“里关桥”,这两座桥靠得很近,一般均省称为关桥。
从《同治县志》的地图看,江海南关、江海大关确实在肇嘉浜的北岸,而白渡路在江海南关老建筑的北面,显然肇嘉浜故道不在白渡路,而在老建筑的南边,很可能是毛家园路。
沿白渡路往西,过豆市街,是“外郎家桥街”,以前,其西侧还有一条“里郎家桥街”,就是以跨肇嘉浜的郎家桥得名的。
外郎家桥街顶头与白渡路相交,最后的几栋老房子将被拆除
从地图看,白渡路西端最接近中华路的一段,可能是肇嘉浜故道。朝宗门就是大东门,南边另有水门,肇嘉浜由这个水门流入城内。现在这个位置有一家上海老馄饨店,我在里面吃午饭,想象着当年的小船从水门进出的场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