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投稿信箱:181705857@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编辑排版:王 言(仁医云)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
2.昼日汗出溱溱,动则尤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二)证候诊断
1.肺卫不固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平时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营卫失调证:自汗或盗汗,遍身汗出而不温,畏寒怕风,不发热,或时有低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3.气阴两虚证: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汗出较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渴唇干。舌质红,苔少或见花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4.湿热迫蒸证:汗出以额和心胸为甚,见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气阳不足证:自汗或盗汗,面晄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或伴遗尿,口淡不渴。舌淡白,脉软。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煮散剂)、中成药
1.肺卫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黄芪、白术、防风、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等。
2.营卫失调证
治法:调和营卫。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浮小麦、煅牡蛎等。
中成药:黄芪颗粒等。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黄芪散加减。太子参或沙参、生地、麦冬、五味子、黄芪、煅牡蛎、瘪桃干等。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4.湿热迫蒸证
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泻黄散加减。生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甘草、麻黄根、糯稻根等。
5.气阳不足证
治法:温阳扶正。
推荐方药:附子合麻黄根汤加减。附子、麻黄根、生牡蛎、浮小麦、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桂枝、甘草等。
(二)外治法
1.穴位敷贴疗法
(1)选用方剂
方一:五倍子、煅牡蛎、丁香,比例3:10:1。
方二:五倍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黄芪、麻黄根,比例1:1:3:3:3:1。
方三:五倍子、五味子,比例2:1。
方四:郁金、五倍子、黄柏,比例2:1:1。
(2)适应证型:各型汗证。
(3)制备方法:以上药物按各自比例,将药物研末过80目筛,以醋或凡士林调和。
(4)操作规范:取配制成药3g,置于无菌敷料中,敷于脐部神阙穴、足底涌泉穴,夜敷晨取,连用5~7天为一疗程,可用2~3 疗程。
(5)注意事项:
①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
②贴敷后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
③贴敷后皮肤反应不明显,说明皮肤对药物耐受度较好,不影响疗效。
④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过敏性皮肤或瘢痕皮肤和以往贴敷中药过敏者,注意易出现过敏现象,严禁抓挠。
2.捏脊疗法
(1)穴位定位:“夹脊”穴,位于腰背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2)操作方法:
①让患儿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②施术者站在患儿后方,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前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每捏3下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共捏3~5次。
③最后用两拇指揉按心俞、肺俞、脾俞3~5 次。
④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
(3)注意事项
①操作前可在局部涂撒爽身粉或润滑油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
②晨起或临睡前捏脊较适宜
③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操作者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④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⑤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⑥本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的患儿。年龄过小者皮肤娇嫩,易损伤表皮;年龄过大者背肌较厚,不易提起,影响疗效。
⑦局部皮肤破损者,或发热时不宜行本疗法。
3.足浴疗法
(1)选用方
方一: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煅牡蛎。
方二:五倍子、乌梅、艾叶。
方三:黄芪,瘪桃干,糯稻根,麻黄根。
(2)适应证型:各型汗证。
(3)制备方法:将所选药物先浸泡20 分钟,后将药物煎煮,取汤汁备用泡足。
(4)操作规范:将煎煮后的药汁加入适宜温水中泡双足,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宜临睡前操作,连用7天为一疗程。
(5)注意事项:水温不宜过烫,防治烫伤双足。
4.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给药法
(1)适应症:无急性感染、肠道及肛周疾病的汗病患者。
(2)操作方法:患儿取肘膝位,灌肠时用20ml 或50ml 注射器抽取适量适温方药,在注射器顶端连接一次性灌肠软管,用石腊棉润滑肛周及灌肠软管,将软管另一端缓慢插入肛门,将药液缓缓推入,推入时间2~5分钟,同时注意观察患儿耐受情况,推注后抽出灌肠软管,嘱患儿俯卧位10分钟左右,让药物充分吸收。
(3)注意事项:
①直肠给药深度6~10cm。
②推入液体的温度控制在36.5~38Co,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刺激直肠粘膜,造成局部损伤及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排便,不利于药物吸收。
③推注速度缓慢,以免速度过快,不利于药物保留。
④对于有肛周疾病、严重腹胀极不配合者不予应用。
5.中药外扑法:龙骨粉、牡蛎粉、五倍子粉各等量,调匀,撒布于出汗部位。
6.针灸疗法:主穴取大椎、曲池、合谷;配穴取三阴交、肺俞、肾俞。
(三)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运动适度。汗出患儿腠理疏松,体表潮湿,宜用干毛巾擦拭,不宜坐卧当风。对于汗出较多的患儿可用清洁纱布或干毛巾垫于背部,防止感冒。
2.饮食调护:辛香之品具发散之性,香窜刺激,不适宜本证。生冷、粘滑食物亦损伤胃气,饮食当慎。
3.情志调摄:建议患儿宜循循善诱,防止情绪及精神紧张造成汗出。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自汗、盗汗的疗效标准判定。以汗出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无出汗。
显效: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汗出明显减少。
有效: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汗出较治疗前有所减少。
无效: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出汗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
汗出症状计分:由患儿家长每天根据患儿的汗出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
总分值=自汗计分+盗汗计分
(未完待续)
小儿清热宣肺贴膏
用于治疗上呼吸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引起的咳嗽、咯痰、鼻噻流涕、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纯中药穴位透皮吸收贴剂,给孩子一个绿色健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