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临死前留下七条遗嘱,条条深意争议不断

导语:鲁迅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文学的巨匠,写下了不少名篇。而在他生命最后的两个月里,他也写下了不少短文,其中便包括可以称得上是鲁迅正是交代的遗嘱--《死》。鲁迅以思想见长,而他的遗嘱似乎就是他最后的思想宣言。而关于鲁迅遗嘱的解读,至今都饱受争议,被认为是著名人物遗言之中最难解读的文字。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鲁迅的遗嘱是何意。

一、不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这一条遗嘱是关于钱的。而鲁迅由于家境不好、生活艰苦,对金钱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一点从鲁迅的几件小事中都能看出来。鲁迅在教育部任职的时候,每到发工资的时候便会早早地前去等候。遇到拖欠版税的事情,鲁迅也会打官司解决。而在鲁迅的日记之中,也能够经常看到关于收支钱财的具体记载

二、赶快收敛、埋葬、拉倒

从这条关于死的遗嘱之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于死亡的一种泰然处之的态度,他坚持的是自然的死亡观。但却也有人认为,鲁迅是把生命的意义都给彻底否定了,对生命的认识也是极为悲观的。

三、不做关于纪念的事

鲁迅所反对的其实不是纪念,而是纪念中繁复的礼节与仪式,以及甚不光明的人心。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

这一条其实是鲁迅对夫人所说的,他希望在自己死后,许广平不要过于悲伤,仍要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其实,这正是鲁迅反对用封建礼教来束缚妇女思想的体现。他希望妻子在自己死后,仍然能够好好生活,甚至还暗含了改嫁的意思。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从此,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很高的要求,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不要去做文学家和美术家。

六、不可把别人应许的事务当真

这条可谓是争议颇多,若是我们从正面来理解,可以认为是鲁迅提醒人们要对谎言有所警惕,要自己脚踏实地;但若从反面来理解,则会认为这根本就是在破坏社会的伦理。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万勿和主张宽容的人接近

这一条则受到了更大的争议。这可说鲁迅是爱憎分明,但也可认为鲁迅是在主张不宽容和复仇观。

如此说来,要想从真正意义上读懂鲁迅的遗嘱,还是颇有难度的。

鲁迅留下的7条遗嘱,内容平淡又真实

鲁迅的离开不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这件事情当时是升级到了全国的层面上,当然先生的离开背后也是有着太多的不舍与故事。在那个笔杆为枪,文字为刀的年代,能有先生这样的人存在可以说是民族的万幸。直到现在说起鲁迅,大家都是带着敬佩之情。

1936年鲁迅在上海离开了我们,先生离开的说法也有很多种,传得最广的就是鲁迅死于长久的烟肺这病,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所谓的日本医生阴谋论。对于此事的真实原因已经是无从查起,鲁迅离开之前其实是有立下一张遗嘱,而且遗嘱的内容大致上是包含了7条内容。

7条遗嘱的内容没有太多不一样的事项在里面,唯独有一条当时就被人们给否决了,而且连鲁迅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没有答应。那就是先生遗嘱内容里的第一条:葬礼一切从简,不收别人一分钱,友人除外。其实这一条遗嘱并无他意,但违背先生的理由却是万人叫好。

鲁迅先生遗嘱的大致内容:自己的葬礼一定要从简,而且是不收其他人的一分钱,但友人入帐可以收做家用;告诉自己的孩子们,将来不一定是需要出人头地和大有作为,平凡健康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自己的孩子们,将来万不可借父亲的名号做任何的事情,一切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活着。

这样“鲁迅式”的遗嘱在鲁迅死后没有任何的非议之处,与他所表达的文学作品一样,简单而又让人记忆深刻。唯独让后人有一些非议的地方就是关于鲁迅的结发妻子朱安那边,很多人后来声称鲁迅的家庭观念之中根本没有朱安这二个字,他把自己的爱与家的责任全数给了许广平。

当时很多人不能理解鲁迅对朱安做的一切,其实在那个年月,娶了朱安不是鲁迅的本意,算是鲁迅送给当时母亲的一个“礼物”,全数当敬孝而已。其二就是鲁迅从头到尾没有对朱安有过太过分的做法,更多的是在动荡的年代给了朱安一个生活的基石。抛开爱来讲,鲁迅到最后也没有把朱安给休掉,简单一点来讲:他明白自己不能害了这个女人,把她休掉就无异于害死了她。

在这一件事情上鲁迅不需要向别人解释什么,在自己的遗嘱上先生做得很好,没有一条不是得人心的。为什么大家不同意先生的葬礼一切从简,因为先生的离开是民族的损失,更是全国人民的事情,送先生最后的一程,人民绝不允许从简,所以违背先生的理由也是万人叫好。

鲁迅先生活得有多通透?你看他留下的七条遗嘱都是什么,就明白了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许多读书人的童年了,不论在课本上还是试卷中,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有着极高的存在感。但不论是在课桌上刻早的鲁迅,还是与闰土相伴的鲁迅,总会给我们一种严肃的距离感,可实际上当你深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后,你会发现他的思想十分开放。

他的文学作品犀利又独具一格,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自由而又奔放。他虽然是出生于传统意义上的富家少爷,可行事作风却又极力推崇平等。而在对待死亡上,在弥留之际他更是留下了七条遗言,尽显其大不同。

求学救国,警醒世人

鲁迅出生于清朝末年,浙江绍兴周氏更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在当时,虽然中国已是面临千百年未有之变局,但科举制度的影响依旧是根深蒂固。能够金榜题名,也仍是诸多学子的毕生所愿。

在那个年代的人眼中,科举中榜也是一件极为光荣的事情。1898年,在叔父的敦促之下鲁迅被迫答应参加县试,可偏偏鲁迅在县试中榜后就以四弟患病为由拒绝继续参加考试,转而去了南京水师学堂读书。

或许在当时人看来鲁迅没有做出一个最佳选择,但在现代的我们看来,这却正是鲁迅形成自己独特思想的开始。

接下来鲁迅的生活在普通人看来简直就像是开挂一样,读书、运动、公费留学。而在日本学医的鲁迅偶然间看了一部战争教育片,这也让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要拯救国人、要改变国家现状,当从思想开始。

记得有一部抗战搞笑喜剧也曾出现过类似的一幕,一位中医先生改行做起了算命先生,据他自己说国人不信科学只信鬼神,学医只能治疗躯壳却拯救不了灵魂。

不得不说鲁迅的做法,在现在看来十分的准确。而自此后,中国的近代史上少了一位医者,却多了一位震古烁今的文学大家。

从《狂人日记》、《阿Q正传》到《彷徨》、《呐喊》等等,他著述等身,以笔为矛,涤荡了国人的旧有思想,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开篇。

毛主席直言: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他的文章即便是在今天,依旧有着振聋发聩的教育意义。

七条遗言

但是,人皆有生老病死。1936年10月19日,55岁的鲁迅先生因肺结核医治无效,在上海去世。

不过,与众多“普通人”畏死不同,鲁迅先生对于死亡却十分豁达。在面对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以前,虽然身患重病,可他却依然心态乐观地写好遗嘱,遗嘱中有对自己身后事的交代,有对孩子的关爱,更有对后来人生的指导。

与现在很多红白事的大排场不同,鲁迅希望自己后事尽量简单,甚至也希望自己能从大家的记忆中尽快消失,以免大家因为悲伤而影响生活。

尤其是对于礼钱,鲁迅直接将其放到了第一条,除了好朋友的钱不要收其他人任何钱财。至交好友与自己有些极深的感情,朋友去世随礼即是一种缅怀方式,也是一种习惯,无可厚非。

可其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钱绝对不能收,非亲非故只是因为自己的文学造诣而随钱,既没有什么必要,也会为自己的后人带来很大困扰。

丧事自然也要从简,尽快入土为安,也不要任何形式的纪念。或许是在生前看过了太多生死,鲁迅尤其叮嘱大家不要因为自己的离开而影响生活,一定要开心地活下去。

对于自己的孩子,鲁迅尤其叮嘱慎重选择文学和美术。就像许多明星不希望孩子演戏一样,只有身在其中才明白多么不容易。若是没有绝对的才能和实力,从事文学方面可能一辈子碌碌无为,没法生存下去。不如去选择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小事,哪怕无法达到众人期望的光宗耀祖,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电影《你好,李焕英》里李焕英对贾玲说的那样,自己的孩子开心快乐就行,或许这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鲁迅也是如此,希望孩子好好的生活下去。

除此之外,鲁迅还留下两条为人处世的学问,不要太过相信别人的许诺,也不要与伪君子同流合污。做人既要保持一颗谨慎的心,也要看清身边的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或许是鲁迅的遗言起了作用,又或许是鲁迅的教育观念早已渗透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鲁迅的后代大都过得不错。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听从父亲的话,没有从事文学和美术,而是学习了无线电专业,最后做到了副部级的职位。就连孙子也都各自有自己的发展,比如周令飞,在退伍后终身从事媒体事业。

总结:

鲁迅的一生活得十分通透,有极高的成就却不恃才放旷,反而十分低调,这点从遗嘱中就可见一二。同时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也十分开明,没有逼着孩子做事,反而是主张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选择。

但有一点,鲁迅遗嘱中说要大家忘记他,这点怕是极难的。正如大江健三郎所说他是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鲁迅先生真是个狠人吗?专家:你看他留下的7条遗嘱,就全明白了

2021-01-10 19:58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鲁迅。

读鲁迅的文章,总能感觉到字里行间有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桀骜不驯,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伟大人格。因此鲁迅被称之为“骨头最硬”的人,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正因为有鲁迅先生犀利而真挚的文章,唤醒了一个又一个沉睡的中国人,对于社会与文化的反思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鲁迅在现代文坛中的地位才如此的崇高,连鲁迅去世时留下的7条遗嘱都被人所津津乐道。

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并在1936年因病去世,对于鲁迅去世的原因历来有许多的争议。有人说鲁迅爱抽烟,常年烟不离手,再加上积劳成疾,导致肺病发作,最后因救治无效而死的,当然这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其实早在日本接受治疗的时候,他的心脏就出了问题,啊最后还延误了病情,身体也被拖垮了。晚年的鲁迅经常吃药和在医院治疗。这一点鲁迅在他的日记中便常有记载,尤其是在1936年更是发作期,而在这段时间的鲁迅却依旧保持着笔耕不辍。

终于在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的消息传出,顿时震动了整个中国文化界。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作为中国文坛脊梁的鲁迅先生在去世前写的遗嘱会是什么?

在鲁迅去世之前确实还写过文章,其中有一篇名叫《死》的文章便在1936年9月5日刊登在了《中流》第二期杂志上,这篇文章应该是在鲁迅去世前一两个月写的,因为这篇文章就好比遗嘱一般了。

鲁迅在文章中说道:“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

文章中关于遗嘱的内容主要提了7点:

一、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很多人读到这份遗嘱的时候可能都是一头的雾水,不是因为意思有多难理解,而是鲁迅留下这份遗嘱的内涵实在是太难解读了,一点不像交代后事的样子,连遗嘱的字里行间都和他的文章一样充满了菱角,甚至可以说是咄咄逼人,很多网友看后多不禁感叹:真是个狠人。

在第六句和第七句还不仅仅是交代后事,而是对为人处世的教诲,尤其是最后一句还充批判了“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叮嘱后世子孙万不可这样的人来往。很多人读完了鲁迅的遗嘱,不由感叹鲁迅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斗士,连在遗嘱里都处处彰显着自己的精神内涵。

首先我们从现实层面来看首先我们从现实层面来看,那么鲁迅在遗嘱里的内容都实现来了吗?关于鲁迅现实的丧事可以简单说一下,鲁迅先生遗嘱中的第三条:“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这显然难以实现。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在国内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在他去世之后,各界的人士都纷纷的前来送别鲁迅先生。比如说时宋庆龄和蔡元培等人在听到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后,便第一时间赶了过来,组建起了治丧委员会,专门管理治丧事宜。

治丧委员会设立了16名抬棺人,他们分别就是巴金、陈白尘、胡风、黄源、靳以、张天翼、欧阳山、肖乾、聂绀弩、周文、萧军、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吴朗西,都是文坛的杰出代表。当热,按照鲁迅先生的遗嘱内容,丧事也尽量的简朴,只是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在场的都是敬仰鲁迅先生的人,和这16抬棺人一起将鲁迅先生的遗体从殡仪馆抬到了公墓安葬。

而第四条鲁迅先生让后人忘掉他,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今他的文章早已经被选入中小学生教材当中,成为必背的课文。关于遗嘱的第五条就很有意思了,鲁迅先生说周家的后人如果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作为大文学家之后,没有才能是不可能的。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是无线电专家,而孙子周令飞是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制作人,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后两条鲁迅留给子孙的教诲,不必再多说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