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二):快慢、轻重、行留、滑涩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一):正侧、顺逆、提按、顿挫、转折》中,主要谈及的内容多是通过调节笔锋形态而使用的笔法,下面将要介绍的内容是针对对笔锋运行中在速度、力度和角度变化而带来的笔法变化。

快慢——行笔速度方面的要求

书法往往要求凝神聚力,气定神闲。但即使写楷书也不是一个速度运笔的,而是随着笔法和章法的过渡而出现或快或慢的操作,尤其是写行草书,更是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随时发生运笔速度的起伏差异,这就是笔法中的快慢。

行笔速度的快慢是用笔变化的主要形式,特别表现在行、草书中。当然,所谓快慢也是相对的,不能认为“快”就是草率,一味地如箭离弦一发而不可收。现代书风下,很多书家不追求基本功的训练,而是一味追求视觉效果,写出的线条就过于荒浮,没有质感和美感;同样的道理,也不能认为“慢”就可以如蜗牛爬行。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在快行笔的总趋势下有局部的慢动作。在慢行笔的总趋势下也有局部的快动作。只有这样慢中有快,快中含慢,快慢相间,形成不同节奏,才能使线条更富于变化。

已故著名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有一句名言,大意是:“写楷书如同行书、写行书如同楷书”。我感觉是对书法快慢节奏的最好诠释

轻重——用笔力度方面的要求

所谓轻重是一个同前面讲到的提按相关联的笔法,是指书写时灌注在笔端力量的大小,但这并非同周身以及指尖运用的气力成正比,也就是说书法上所说的力度不是用蛮力,而是通过控制笔锋使写出的字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书法史上有许多书家虽已是毫羞之年,手无缚鸡之力,但笔下写出的线条却有泰山压顶、力可扛鼎的气势。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以力运笔,而是以气运笔。古人还曾用“轻如蝉翼,重若崩云”来形容用笔的轻重变化,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因为蝉翼虽轻但很坚挺,具有内在的骨力,而观夏云奇峰,特别是当骤雨将至黑云压顶的时候,确实感到一种难言的厚重,但实际上云团内部却是一片虚一片迷茫,并非一个实实在在的团块。因此,在运笔时,越是想写得轻就越要在意念上、笔锋上体会一种深沉下坠的意味;反之,越是想写得重,就越须体会一种飘逸洒脱的意味。如此相反相成,才能做到轻,有骨而不飘;重,坚实而不滞。

我个人非常喜欢南开大学田蕴章教授的欧楷,他的字清瘦秀雅,力透纸背,尤其他写的弯钩却如弯钢折钗,非常见功夫,那就是书法的力度表现

行留——书写节奏方面的要求

行留是一个比较专业化的术语,通俗一点说就是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要根据章法的需要,该停顿时停顿、该行笔时行笔。

一些人在理解“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跑”这一整体节奏感觉问题上偏执一端,写楷则如履薄冰、微步移蹭,书草则似流星行天、迅疾无的,其结果常常或拘谨呆滞如土偶木梗,或飘忽不定如巫书鬼符。造成此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局部行留处理的认识。

从整体上看,写篆、隶、楷书时整体节奏缓慢,此时就要注意在凝重的线条感觉中体现流动自然的笔意;写行、草书时整体节奏稍快,则要注意在滑快的行笔中不时留驻或放慢速度以凝聚力量。从具体点线来看,“行、留”这一矛盾现象被压缩在极短的过程中,并且这一过程变化贯穿线条运行的始终。所谓“行”,如同人行走一般,一脚提起必有另一脚放下,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保证步履的稳定有力。这个脚踏实地就是“留”的功夫,因为这一踏实,同时是为稳定的提起作准备。也就是说,在运笔前行时要注意无论其速度的快慢,都要力求使每一部分充分留在纸上,不全是一带而过。而“留”也绝非停滞不前,必须使人感到每一处“留”的瞬间都处在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之中,这样,无论写楷还是写草,均可以达到点线坚实而活泼流畅的要求。

在书法创作中,尤其是行草书的书写,“行”很容易做到,但一旦兴致所至,“留”起来就很难。我理解,这个“留”就是在笔画出现转折、需要调锋时一定要“留”得住,否则就会出现偏锋,笔画线条就扁平无力了。

滑涩——是用墨润枯方面的要求

顾名思义,“滑”就是光滑流畅,“涩”就是生涩不流畅。若就笔锋与纸面的关系而言,前者使人感觉前行的摩擦阻力小,后者阻力大。虽然从道理上讲,“滑”与“涩”的极端表现都不足取,但在初学阶段常易出现的问题还是“滑”,线条感觉过于光滑轻飘,尤其是写行、草书时,由于行笔过快,而笔力问题又未能很好地解决,结果就更显得单薄无力,为避免这种现象,我们提出“涩进点动”的用笔要求,就是使笔锋前行时增大摩擦力,呈现顶进的态势,并且这种顶进还伴随一种“点动”的感觉,似乎每根线条都是由若干连接不断的点缀接而成的。当然,在开始阶段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使线条显得过于僵滞。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会正常起来的。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训练后,无论再写多么流畅飞动的线条也会使人感到有厚度有力度。以上我们从众多的用笔变化中只选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并适于目前阶段应用的矛盾现象加以论述。这些矛盾现象不仅其自身是互为依存的,其相互之间也是互相穿插渗透、互相转化的,因此在理解与把握上就必须将各矛盾现象同时兼顾,避免片面追求。

书法中的滑涩,还与用墨的润枯、宣纸的生熟、纸面的细糙密切相关,尤其涉及用墨的润枯,这也是书法章法表现的重要技法,润则滑、枯则涩,在具体使用上应该掌握好分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