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 谷腾堡说:我来迟了

《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美】芮哲非著,张志强等译,郭晶校,商务印书馆2014年6月北京第一版。

2020年7月,上海的钟锦教授把我介绍到一个《鲁拜集》翻译者、研究者、收藏者组成的微信群里,参加他们主办的“中国《鲁拜集》首届研讨会”。当时疫情中的“鲁拜雅集”当然是一次视频聚会,参加者按次序一一出镜发言,有主持,有评点,有译文研讨,有插图分析。会后各位的文稿印成一本小册子留作纪念。会前我和与会诸位素昧平生,转眼一年过去,迄今也没有机会相见。疫情一过,大家都忙,第二届视频研讨会的组织又变得不容易了。

匆忙中我的发言只讲了一个故事框架,推论的成分多,来不及搜集资料做实证分析。我的推测是,《鲁拜集》上个世纪在中国的传播,只是单纯“译诗”而已,插图创作、书籍设计、版本种类、制作材料等方面,和同时期的欧洲相比,大异其趣,差距明显。我的“假设”是,近代西方印刷术,不论手动机械还是自动机器,清末民初陆续引进到中国时,其一体两面的书籍文化并未完整引进过来。我们只选了实用的、功利的技术,而顾不上吸收人家源远流长的书籍艺术。我发言的题目是:“西方“鲁拜大戏”上演时,我们错过了什么?”我是只提出了问题,答案却给得不充分。

这几天读《谷腾堡在上海》一书,我意外找到了支持我论点的证据,而这个证据本身也颇让我意外。

十九世纪上半叶,传教士们十分热衷于把现代印刷术引进到中国。他们研发汉字金属活字用力甚劬,但并不成功,因为中国读书人觉得其字型太丑,有辱斯文。他们因此知道,字是否好看,是否有书法意趣,对书籍在中国的传播至关重要。因为汉字活字的字模制造和字型设计在审美层面始终不能过关,中国的书籍生产者很少有人采用西方印刷术,宁可继续雕版印刷。到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印刷工业的最新发明和最新机器蜂拥而至,立志变法救国的仁人志士们已完全明白机器的力量远胜雕版。但是他们面临一个选择:铅印、石印等技术、机器俱在,选哪一种先印起来呢?

他们选择了石印。石印术印制中国书画惟妙惟肖,翻印古籍十分方便,书写上版,效率也大大高于雕版写刻,甚至可以随画随印。于是以点石斋为代表的民族石印业忽然蓬勃发展起来。

石印虽然易于翻印旧籍,留住墨趣,但毕竟与活字印刷机械化的工业大趋势不符。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印刷资本既研发出了自己的印刷机,也设计出了符合汉字美学的字体,石印产业即迅速衰落下去,到了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现代民族印刷工业已经相当繁荣了。

这和“鲁拜大戏”有什么关系?关系甚巨,今天无法详述。简单说,《鲁拜集》作为书籍之美载体的黄金时代约在1890-1920之间。那也是欧洲印刷书籍艺术的黄金时代。可是,当时的中国却不具备完整引进西方书籍文化的条件。其一,那并非彼时变法大业或革命浪潮之急需;其二,中文的活字印刷技术与艺术都不成熟;其三,因中国书籍之美讲究书法意趣,石印术兴盛一时,而石印并非承载整体的印刷文化;其四,当中国民族印刷业趋向成熟时,“鲁拜大戏”已经落幕,一战、二战如火如荼,而中国也是抗日战争连着解放战争,书籍的使命早已转为参加战斗,谁还顾得上书籍之美的事呢?

所以,现在,终于到了好好研讨一番当年未及领会的整体书籍观的时候了。

(0)

相关推荐

  •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技术始于什么年代

    雕版印刷木始于隋代初年.英国<大亚细亚>杂志1949年第一卷第二号载有对斯坦因从中国所盗文物的考释研究,其中有斯坦因从新疆吐鲁番吐峪沟所获一印刷品,上印有"延昌卅四年(公元594 ...

  • 继续教育72学时感想

    一想到俺辛辛苦苦编审出来的书大部分是化纸浆的命运,我就有点忧伤

  • 王选事迹陈列馆,缅怀当代毕昇

    ★旅游地点:无锡王选事迹陈列馆 从东林书院出来,就在小巷子里转了转,一眼看到巷子头上有个王选事迹陈列馆,就走了进去.这里原来是原辅仁中学旧址,建筑保持了民国风格,于2008年底落成并对外免费开放. 大 ...

  • 张树栋印刷史研究文选之二:印刷术的故乡——中国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张树栋印刷史研究文选之二           印刷术的故乡--中国      子 谦(张树栋) 印刷术的故乡是中国,世界早有定论, ...

  • 564年前造出新媒体,影响整个世界进程,他因此名人榜排第八

    今天公司内训,一位90后分享,她对新媒体的感觉是,小时候接触的都是旧媒体,报纸.电视.电台等,长大了接触的,才是新媒体,微信.微博.抖音等. 站在她的视角,这样概括不无道理. 但若站在历史长河里看媒体 ...

  • 胡洪侠|如果没有书店,城市将会怎样

    昨夜二更到苏州.托朋友王道订的酒店,说是在相城区,原属苏州郊县.果然下高速不远就到了,前后远离城市灯火,只有酒店大堂灯火未熄.今早下楼早餐,才发现酒店原来在湖边,风景竟然甚佳. 今天王道做导游,踏访苏 ...

  • 胡洪侠| 范用存牍中的姜威往事

    <范用存牍>,汪家明编,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9月第一版. 此书一套四册,收范用先生存友人来信1800多封.全书按通信人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书后附通信人简介."H-L" ...

  • 胡洪侠|董桥《文林回想录》

    疫情不仅减损人情交往,也耽误书缘缔结.一国之内,因为有诸多电商平台助力,喜欢的书还可以照买不误:一涉境外,麻烦比天大,检疫防疫之严,海关有如"鬼门关.我当然支持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 ...

  • 胡洪侠| 台静农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实难”

    <乡愁的理念>,董桥著,北京三联1991年5月版. <乡愁的理念>1991年5月出版,整整一年以后,1992年5月11日,我才买到一册.书中48篇散文小品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有段 ...

  • 胡洪侠|“童年”之后,“读者”也消逝了

    <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美]斯文·伯克茨著,吕世生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版. 今天想重述一下30年前的一堂课.那是1992年的秋天,一位名叫斯文·伯克茨的教 ...

  • 胡洪侠|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港台版“书之书”|之七 “活在书堆下”

    这些天扶助一万多册书陆续走进纸箱.同事问是否需要帮忙,我坚拒.收拾藏书是自己的事,岂能假手于人? 一本一本自书架上取下,翻翻,或不翻,扫一下封面,迅速考虑眼下的分类.分箱,和日后的分楼层.分房间,然后 ...

  • 胡洪侠书话|以一本大书,致谢深圳的大美

    <南寻深圳>序 2014年10月16日 2012年夏,<晶报>创设"独唱团"系列专版,邀请资深编辑记者以专栏作家姿态披挂上阵,在自己擅长领域每周发言,靠鲜明 ...

  • 胡洪侠:牯岭街中年淘书事件

    本文图片均采自网络 [此文写于2013年12月]  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拍成上映二十多年了,我久闻其大名而从来没看过.这次因想着要写牯岭街,在网络里搜资料,只见满屏幕说的都是杨德 ...

  • 胡洪侠:给姜威《色香味居梦影录》写序

    [<色香味居梦影录>,姜威著,胡洪侠编,入选李辉主编的"副刊文丛",年内将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百多年来,中国报纸副刊召唤出一代又一代"副刊分子".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