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成长之路(21)
二十一、新星闪耀
在这支队伍中,为孙晋芳挑选接班人的问题也很突出。孙晋芳的年龄不算大,再打两年也没问题,但是,如果放眼1984年的奥运会和更长远一些问题,必需现在就要为孙找备胎,按照当时的情况,原来的替补周鹿敏只比孙小1岁,年龄结构显然不合适。只能从62年以后出生的群体中来选择。
要说当时这个年龄段二传的好苗子还真不少,有江苏的朱晓茹,河北的苏惠娟,四川的张玉蓉。身高都很理想,个个从小科班养成,其中朱晓茹还是中国青年队的首发主二传,被公认为第一侯选人。于是,这些队员也全都进到了国家集训队,然而等集训结束后,最终留下跟队继续训练的人选却让人大跌眼镜。既不是之前呼声最高的朱,也不是技术最扎实的苏,还不是气质高昂的张。而是一位之前甚至就没打过主二传的,来自八一队的,身高1米79的杨锡兰。
袁伟民到底看上了杨锡兰什么了呢?论身高,朱与苏也同为1米79,杨也就比1米76的张玉蓉有点优势,还很有限。论技术特点,朱与苏完爆杨子。但是,袁就是与众不同,他看中了杨锡兰的比赛气质,这和他当年力排众议选上孙晋芳如出一辙,他是不担心二传的技术问题,他有自信自己能帮她们练好技术,但是,比赛气质和敏捷的思维可不是光靠苦练就行的,要有足够的天份,袁伟民认为杨在这些方面足够优秀。需要说明一点,朱晓茹最后的落选和她较差的身体素质也有关,她是过敏性体质,不适应出国比赛多变的气候环境。
再就是主攻线替补的问题了,中国女排此时的两大主攻都缺替补,但是,杨希和郎平的风格接近,国内其他年轻的主攻也有郎平的潜质,换个说法,复制郎平二世近期内不可能出现(后来证明三十多年也没有出现),但是,找个小一号的郎平还是可以应个急的。而找个另类的张蓉芳则难上加难。世界杯上,中美,中日的关键比赛,郎平的扣杀均过百,成功率近一半,张蓉芳则是队内第二进攻点,扣杀均在80次以上,成功率也是高达百分之四十五,绝非弱轮。没有一手独特的功夫,焉能出此佳绩。更重要的是张蓉芳的后排保障水平,就是今天所说的保障型主攻可真难找啊。反复对比之下,袁伟民选择了来自辽宁,身高1米78的姜英。姜英成名较早,16岁就进到了辽宁一队打主力,技术特点也属于能跑快变之类的,力量在同类选手中算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拐打直线的效果超好,但是,和张蓉芳的手快脚快球速快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跑动能力也比不上满场飞的张蓉芳。做为年轻选手重点培养,是不错的选择。
副攻方面本来并不着急,周晓兰和陈亚琼可以说是当时国际一线副攻中的前五位毫不为过,但是1982年出现了一次意外:周晓兰在随队出访秘鲁的时候,突发急性阑尾炎,只好留在当地手术治疗,但是一场手术过后,周的身体条件急剧下降,回国后又有了其他伤病的困扰,状态一落千丈。好在年方20的梁艳已随队训练多年,并且随队替补拿过一次世界冠军了,自然接班并无大碍。袁导本来还打算在年轻队员林国清身上下一番大功夫,但是,同样是在访问秘鲁的那一次,林也同样阑尾炎发做,但是,她不是急性的,所以,她采取了隐瞒不说,结果回国后再做治疗也同样影响了竞技状态的发展。另提一句,这次访问中意外受伤的还有张蓉芳,她是腰伤复发严重,提前回国治疗。现在看来,那次出访秘鲁真是损失惨重啊,而且运动员的伤病真的不能不及时报告,不及时治疗啊。好在老将曹慧英同意留队,而曹仍然是三号位副攻和二号位接应的摇摆人,女排副攻的问题还没到捉拙荆见肘的囧境。
奇迹出现在接应的人选上,来自福建的郑美珠成了最大的惊喜。身高只有1米72的郑美珠在16岁的时候就进到了国家队,并参加了那次中国女排取得突破性胜利的亚洲女排锦标赛,但是,当时是做为后排发球和防守来使用的。而她的身高问题让大家看不出她未来的希望,其他技术也还没有全面展示。于是,之后,她被更加实用的角色队员朱玲替换了,没有参加到第一次拿世界冠军的队伍中。这一次,机会再次出现在她面前,而这个小个子队员也没有再让机会从身边溜走,她顽强的防守,稳健的一传自不必说,个子矮,重心低,这两项技术本来就是小个子队员的看家本领;远距离的重飘球依然让对手心生畏惧;而且这两年在省队竟然又练出了一手凌厉的进攻,不仅在二、三号位的跑动进攻让人防不胜防,即使是摆开了在二号位打定点强攻也能保持相当惊人的成功率和得分率,可以说是中国女排史上第一位强力接应;更让人惊叹的是她的拦网时机把握的真是恰到好处,效果非常好,后来她和梁艳两个小个子队员在前排的双人拦网配合的天衣无鏠,让各路豪杰苦不堪言,也算是一道奇妙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