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重走霞客路 白云生处蹑古踪 2020年第107期(总590期)
白云生处蹑古踪
宋兴平
早在今年四月初时,《文化安顺》编辑部同仁就提出倡议,如新冠疫情解禁,将于“五·一”期间组织开展“寻踪霞客行”活动。
徐霞客游白云山路线图 图片源自网络
五月二日活动第一阶段:长顺白云山至平坝境内,如期启动。
上午九时许,天气晴朗,温度适中。四辆轿车(大人小孩十六人)从安顺城中三个方向出发,上高速至广顺北站汇集,车队集合后前往白云山,约十点半左右抵达白云山麓。
白云寺登山梯道 图片源自网络
据《徐霞客游记》记载:“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系贵州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白云寺大雄宝殿 图片源自网络
从后山沿水泥车道至白云寺西侧,此为古寺所在地。寺门紧闭,不得而入,未知寺内格局,甚是遗憾。门头悬有“白云寺”三个隶书大字门匾,两旁对联为“云向天来舒望眼,寺由帝兴绕梵音。”古寺因建文皇帝创建而香火旺盛,白云山因有帝僧而闻名黔郡。正如唐刘禹锡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门左侧有一清潭,曰:“紫荆潭”,今人立有木牌,内容为“沿大雄宝殿左行,是紫荆潭。传说是建文皇帝洗浴的地方。潭边连翘黄花古朴曲立,小潭相映成趣。有石板平桥架越其间,是白云山又一重要水源。”古寺前东西两方是数座新建的仿古建筑群,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看似大气雄浑。这些应是地方政府打造旅游景区而为吧!不知何故均显荒颓,有的破败毁损,有的尚未竣工,已无昔日梵音缭绕、香火极盛的场景。感慨之余思忖:我等到白云山是寻霞客踪迹而来,而游人来白云山是慕建文之名而至,真正怀着虔诚之心前来朝山拜佛者有多少?
大雄宝殿西门
紫荆潭
顺着右前阶梯向下逆行,穿越荒弃的建筑通道,来到古寺南面高墙下,此处有一石柱石板相嵌的“放生池”,石柱上的动物造型已被人为毁坏,印痕久远,想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池内有红色鱼类数十条。下有一大殿,北面匾额“地藏殿”,南面匾额“天王殿”,两殿合一。大门紧闭,未得入内,透过花窗向里窥视,有菩萨塑像,然殿内略显脏乱,想必已许久无人进入。东侧有一方形石柱,四面刻有文字,南面填红内容为“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其余三面风化模糊,意义大至无异。东行小道上立有木牌,曰:白马洞,内容为“建文皇帝在白云山修行时,将白马养在此洞中,这匹白马一直陪伴着他,感情十分深厚,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建文帝回到京师,这匹白马被留住在白云山,由于思念主人,最后郁郁而死。”众人沿途寻洞不见,于是戏言,肯定是同行张君高声大噪,白马魂灵受惊,恐恶人加害,使得洞口掩闭,故而寻觅未果。此为调侃,聊作失望中的自我宽慰而已。其实白马洞之说,应是后人为提升山气而编织的神话传说吧!
放生池
沿小道折向西行,便见一座圆型石墓,墓碑上写着“临济正宗三十四世比丘祖上寂暎桂月公大和尚墓”,系咸丰三年而立。其旁左侧有一倒塌石塔,仅存二级,做工精致。由于塔石凌乱,荒草灌木掩映,未见文字查考,不知建于何年。据说该塔名为“白骡坟”,系建文皇帝心爱坐骑白马的葬身之地。
传说中的“白骡坟”残塔
再向西而行便至“天王殿”,殿门紧闭,未得入内。向北是现今的白云寺山门,属殿堂式楼门,开有三门,即佛家所言之“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山门后西面仅约两米宽的巷道内,立有“徐霞客游记"石碑一组。视距逼窄,如此名篇游记,置于此处,实为憾事。穿门而过即是高筑而就的平台,高约六、七米,平台东西两侧为上下石阶。站在寺院山门前的平台上,扶拦极目远眺,视野开阔,只见层峦叠嶂,群峰环拥。由西侧石阶而下,逐渐走进一条幽深古道,均为石板铺就而成,道旁古树林荫,遮天蔽日,部分树根裸露岩壁,盘根错节,缠石环抱。岩石阶道青苔遍布,行走须沉稳方避滑跌。此道应是旧时登山进寺之古道。
白云寺山门
天王殿
徐霞客游记碑
登山古道
因时间有限,只得半道折回,沿来路复回至白云寺西侧。
按照指示牌方向,拾级而上来到一璧凸凹怪异的岩石处,名曰“撑腰岩”。宣传牌上写道:“岩壁分上下两部分,宽处相距30厘米,成一裂缝状。游人到此要用竹条放入石缝中,以竹坚向支撑岩壁上下,据说能减轻腰腿疼痛,伸直腰板,带来好运。”此说宗旨当属吸引游客,勿可信之,然我权当娱乐趣事,折取树技作竹条如法效仿。周边许多灌木枝干上系有一些红布条,应是朝山信奉者祈福而为。
撑腰岩
继续向上登阶而行,至山脊即见道旁平躺一块断脚石碑,碑头上有一填红“遗”字,不知何故被遗弃此处。之后查找相关图片资料,方知为建文帝诗碑。原为四块拼合而成的一组石碑,其余三块不知所踪,未曾见到。每碑上方正中刻一字,分别是“建、文、遗、诗”四字。诗碑年代不久,落款为“丙子年夏”,也就是1996年当地政府打造旅游景区时所立。
“建”碑闪容: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昙标。
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娑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乌早晚朝。
“文"碑内容: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遗”碑内容:
翠落西南四十秋, 萧萧华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浦细柳年年绿, 野老香声泣未休。
“诗”碑内容:
断绝红尘皈法宗,清高不与世人同。
牢锁心猿归定静,莫教意马任西东。
禅扙曾挑沧海月,袈裟又接祖师风。
吾今满眼空门事,几个知音悟了功。
遗诗传说系建文帝朱允炆所作,诗由心生,倾诉了诗人被夺皇权,亡命天涯,隐姓埋名,削发为僧的悲哀心境。《明史记事本末》载:“正统五年三月,建文帝与程济入黔,后至贵州广顺罗隐寺,并题诗壁间。”不置可否。
“遗”字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