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扶阳为本,讲讲“阳虚的处方立法之妙”

根据中医对虚实的定义,有东西为实,没有东西或看不到东西为虚,就“五邪”而言,由于是有东西堵到,所以基本都属于“阴实”的范畴,这里有一个特例,中风的桂枝汤证它不是有东西堵到,而是揍理太疏松的表虚证。

这里问题就来了,既然“阴实症”我们以疏通为要,以排邪为要,那“阳虚症”呢?所以处方立法还有一种情形,就是针对阳虚而言的。

当然这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阳虚是病之源,任何疾病无论怎么辨,都有阳虚的一面,阴实的治疗也要加入扶阳的理念,但这里为了讲述的方便,还是分为两类,本文专讲“阳虚的处方立法之妙”。

阳虚的治理要引入五行生尅的理念,看下图:

很多人理解不了五行生尅的关系,如果牵强附会地胡诌什么物质世界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那就大跌眼镜了,那只会讲了半天,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解决不了,实际上五行概念有这么几个要点:

1.五行是在讲运动,不涉及物质的范畴,从五行的“行”字,可以顾名思义;

2.用阴阳的语言来说,五行都是在讲阳气的功能态,其中木是阳气的升发状态、火是阳气的宣通状态、土是讲阳气的运化状态、金是阳气的收敛状态、水是阳气的潜藏状态,尽管阳性向上,但阳气只上不下还不行,所以五行加在一起,就形成了阳气刹那刹那的循环运行,形成一个升浮降沉的圆运动;

3.中医将五脏对应五行,也是注重五脏的功能态,而对五脏的具体脏器是存而不论的,所以中医言肝必言肝木,言心必言心火,言脾必言脾土,言肺必言肺金,言肾必言肾水,讲的都是五脏的功能态;

4.五脏生尅也是讲五脏的功能态之间存在生尅关系,并非脏器间能相生相剋,相生代表功能正常,相克代表越来越坏;

5.五脏的脏器患病的意义何在?那正是五脏功能态患病的物质表现形式,所谓阳病及阴而已;

好了,理解了上面的五个要点,阳虚为治的关键就好理解了,《金匮要略》开篇就讲到了这一点,它以举例的形式说明阳虚为治的要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肝病要实脾?这是由五行的生尅关系决定的,当阳气的生发状态出现问题的时候,下面就会影响到阳气的运化状态,不但如此,当阳气的运化状态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影响阳气的潜藏状态,阳气的潜藏状态不好的时候就会影响阳气的宣通状态,宣通状态不好的时候就会影响阳气的收敛状态,收敛不好时就会影响阳气的生发状态。

当肝病去实脾的时候,病就阻止在肝木上面而不致传变,这才是“上工治未病”的真正奥义,所以后面继续讲到“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余脏准此”,其余四脏都是一样的,这就是阳虚的处方立法之妙,是中医最神奇的地方。

具体到药物上面,扶肝木的有吴茱萸;扶心火的有生附子、有肉桂、桂枝、有炙甘草等;扶脾土的有白术、干姜等;扶肺金的有干姜、生姜、五味子等;扶肾水的有炮附子、细辛等,至于重病的时候整体阳虚,也不分肝心脾肺肾了,就开四逆汤,全都有了,一般性的阳虚,分不清哪跟哪,开四逆汤温扶整体之阳也不错,医圣都替你拟好方子了。

联系上文一起考虑,阳虚就用扶正法,阴实就用祛邪法,扶正、祛邪就都有了。中医常常将扶正祛邪挂在口边,但真正理解这里面的含义的又有多少呢?当然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阳虚就容易造成阴实,而阴实一定有阳虚的一面,所以扶正与祛邪常常在一张方子里面同用,只不过根据病人当时的状态,在扶正与祛邪的力度上有所取舍罢了,邪气实以扶正为主,正气旺就可以强力祛邪,这样的处方立法就几近完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