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广州庐江书院:宗祠附设,金融当前
2020年12月3日,前往书院街观览,而今这条街每隔二十余米就会立一牌坊,每个牌坊上写着书院之名,然一路走下去,能够找到实体书院者寥寥。于这条街上见到的占地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者就是庐江书院。
文保牌
进入博物馆
购票入院前,先要检查健康码,同时要求戴口罩。穿过门楼走入院中,方看清这座书院的正门乃是从侧边进入。第一进院落左前方为新修的巨大影壁,上书“岭南金融博物馆”。影壁下方有一金属浮雕墙,上面的图案乃是商船云集的黄埔港,天空中飘浮着古代的铜钱以及英洋,以此预示着此处乃中西贸易交融之地。
正门像祠堂
书院匾额
影壁正对的一面就是书院的正门,从外观看过去,其更像粤地的祠堂。然门楣上确实刻着“庐江书院”字样,两边的木对联上写着“月影追灯影,书声夺市声”,更说明了此处乃学子苦读之处。
回形建筑
金融史
赵佗
走入祠堂,里面装修成了回字形布局,外圈全部是展板。我沿着逆时针方向一路参观,这些展板介绍的全是广州金融史,其中还谈到了南越王赵佗时期两铢钱通行于广州的情况。三十年前,我去过石家庄附近的赵陵铺,方知那里是赵佗先人墓,没想到他跑了几千里到广州建立了自己的帝国。
中厅
墙上的古刻石
雕像
这里还有一些展柜,里面陈列着历代钱币。一路向下走,还看到侧墙上嵌着多块古碑,只可惜均罩着玻璃,让我难以拍清碑文。回来后细查文献,方知这些嵌着的碑石全是与书院有关之碑记。其中刘彬华撰写的《庐江书院碑记》,对该书院的沿革史做了概括性的介绍,此文起首即称:“庐江书院者何?粤何氏合族祠也。”
庐江书院碑记
原来庐江书院又名何氏族祠,难怪其外观建造成祠堂状。接下来该文谈到了宗祠的价值:“宗有大小,大宗百代不迁,小宗五世则迁。族之为言凑也、聚也,谓思爱相流凑、欢戚、相聚会也。夫自始祖而下,支分派别,势日散,情日疏,而欲联之于一堂,使相亲相睦,则既祠大宗小宗复祠合族,其义大矣。”
整齐排列
古代宗族有大宗小宗之分,百代人始终居于一代称为大宗,但想想在中国似乎没有百代不迁之族,曲阜孔氏延续至今超过了两千五百年,但也就八十代人,而小宗五世即可。如此说来,中国的宗族大多属于小宗。刘彬华在文中谈到了一个宗族历史越悠久,支派越多,相互间的情感就越淡,如果把大宗小宗合在一个宗祠,则能够增进同族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该记谈到了何姓的来源,以及广东何氏初祖,之后讲到了本祠的创始时间:“3乾隆中,孝廉方正瓛洲何公暨族议建合族祠于粤会,既而未果。嘉庆十五年,何氏之后贤始卜地于流水井之阳,地故世家宅,辗转质于官,值事佐镛健翎等力购得之。于是鸠工庀材,垣墉既动,閈闳斯竣。”
乾隆年间,何瓛洲与同族商议,在广州创建一所何族祠堂,这个提议因故未果。嘉庆十五年,何氏后裔迁居到广州流水井,此旧宅原本是某地世家抵押于官府之财产,而后被何氏后人买下,于是在此创建了这所宗祠。
关于宗祠内的供奉,本记中写道:“溯流寻源,上及得姓之始,所以尊亲也。由本达支,旁及百世之亲,所以敬宗也。岁时祭祀,子姓咸集,蔼然相亲,秩然有序,于流凑会聚意,良有合焉,而睦族之道得矣。”
看来何氏祠堂内不仅供奉本族,同时将历代何姓名人均供奉于此,每年何氏后人聚集在这里进行祭典,由此而使相互之间的关系密切了起来。但是,这座祠堂跟书院有什么关系呢?此碑记中写道:“祠之左有园一区,为斋十楹,俾族之就试者弦诵其中,藏修息游,其毋惰窳,且后之人思今兹立祠之意,型仁、讲让、崇信、修睦,远匪僻之,行而敦孝弟,力田之风,上绳祖武,下诒孙谋,科名簮绂,弥盛于昔,讵不伟欤?”
祠堂的左侧还有一个区域,这里建起了十楹书斋,碑记中明确地写道这里就是读书讲课之所。
撰写这篇碑记的刘彬华是广东番禺人,他是嘉庆六年的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在广东端溪书院和越华书院做主讲,乃是广东当地有名的文人。尽管他不姓何,但何氏后人还是请他来写了这篇重要的记。
重修庐江书院碑记
继续向前参观,转到回字形的另一侧,这里也有六块古碑,从碑额上看到,其中有《重修庐江书院碑记》,该文乃孙玉成所撰,此记中写道:“凡我族之散处于广、肇两属者,赴秋闱暨岁科试多肄业于其中焉。”
另一块碑记
看来广东何氏大多居住在广州和肇庆这两地,本族中能考取功名者,大多出自庐江书院。可见当年这里教育质量之高,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该书院在道光年间得以扩建:“祠之东隅房屋十余间沦于东街流水井,猥庸鄙琐,非所以肃规模而壮观瞻也。谋所以更张之,爰招徕族之新入祠者,得十有七房,醵金贰千弍佰余两,即以其地改为各房寓试之所,大小一仿乎旧,门路咸统于正,越己亥岁,鸠工庀材,诹吉重建,迄数月工告竣,焕然改观矣。”
回到前院
讲学之所
原来在何氏宗祠东角有十一间房屋,这些房屋比较破烂,与壮观的庐江书院比起来,显得颇为猥琐。于是祠堂的管理者把新入祠的人召集在一起,筹集了一千二百余两白银,将这些破烂房屋买下,用了几个月时间予以改造,终于使得祠堂周围的环境得以改观。如此说来,买下的那块地方就是改建为书塾之处。
座椅
窄巷
参观完金融展,我前往旁边的书塾内去探看。这所房屋也做过落架式维修,然从外墙看过去,有部分墙体仍是当年旧物,只是这一带因为占地面积所限,布局有些局促:一条半米宽的窄巷,两边全是一间一间的房屋。
贸易场景
而今这些房屋也布置成了展厅,介绍着广东贸易史。一间间地看下去,未能找到介绍书院的文字与图像,多少有些遗憾。
书院文化街
关于庐江书院的整体布局,及相关数据,《广州市文物志》编委会编著的《广州市文物志》中载有孔柱新所撰《庐江书院》一文,此文中给出的数据是:“庐江书院又名何家祠,在西湖路流水井,始建于清嘉庆戊辰年(嘉庆十三年,即公元1808年),道光、光绪年间重修,为布局甚有特点而且基本保存完整的书院建筑。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有倒座、照壁、正祠,两侧有东西试舍,东南有‘何家祠道’门楼,东北有魁星楼,占地共1722平方米。”
巷名
虽然这里有祠堂之用,但孔柱新在文中明确地写道:“此建筑物均高两层,共43间,为省内何氏各房子弟来穗备乡试之用。各间门上有石额,如‘新会房’、‘恩平房’、‘龙塘房’等等,分别归省内何氏各房使用。”
街名
何氏族人来广州参加乡试时,大多会住在这里备考,可惜查不到有哪些著名的文人在这里任讲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