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游小记
美文欣赏
苏州游小记
兴华
人间四月,万物早已萌动,更有花红柳绿。
周末,我寻着春的气息,往东踏上古城苏州,闻春探水,印证我心中的姑苏。
初知苏州,缘于一首众人皆知的唐诗,是她,承载我少年以来的梦想;近闻苏州,是暇迩闻名的中新工业园,跨越千年,能一直吸引着你,是那长久不变的脉动与活力。
清晨,从甪直坐上公交,前往拙政园,沿路望去,水在路边,路拥河道,两岸青青,翠绿掩映。车内双语播报着公交站点,而吴侬软语,似曾相识,只因“醉里吴音相媚好”,哦,原来我也是吴音之地人。
在博物馆站下车,绕过小巷,进入胡同,已见游人,拙政园近在眼前,左右两侧门上方各有“淡泊”与“疏朗”两字,我想这是否正体现了园主人生态度与造园风格呢?园林建造于明正德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时烟雨蒙蒙,园内廊桥蜿蜒,楼阁屹立,茅檐低小,瘦石遗卧,游人多阻隔在廊亭之下,观雨烟,闻草香,望碧水,或细看镂空的窗格,或仰望头顶飞檐斗拱,此时无法闲庭信步,正可欣赏古建之美。有爱好拍照者立于雨中,摆上各种姿势,给静谧的园林带来无限动感。
跟团的散客总是被快节奏,来不及仔细欣赏精美的造园艺术,即赶往盘门景区。远远望去,古城墙虽饱经千年风霜,却依然雄伟壮观。瑞光塔寺傲然耸立,相传为三国时吴王孙权为彰显其母功德而建,惜因时间关系及天气原因未能登塔远眺,饱览吴中风物。泛舟护城河,穿梭于拱形小桥之下,顿感春风送爽,清风拂面,两岸绿荫,迎面扑来,古朴民居,映入眼帘,隐约得以窥视古建痕迹,河边的石板台阶,透露着往昔吴人的生活气息。
午后,进入期待已久的寒山寺,心情还是比较肃穆,寺院不大,却古色古香,香烟轻绕,游人与香客交织,寺内左侧静幽的厢房内有很多佛学书籍,有名的中华再造善本《赵城金藏》也陈列于此,可惜未能得见其内在芳容。在寺内等待团内其他游客的瞬间,我静听祈福的钟声,有惆怅哀愁,有阳光雨露,那钟声遥远迷离,却又真实清晰,这是千年的风霜,也是现实的情怀。朋友劝我也去敲钟祈愿,其实我听到的钟声就是我的愿想。
虎丘,一座规模宏大的园林,位于古城西北角。天空中依然下着雨,我们乘着电瓶车盘旋而上,到达斜塔(云岩寺塔)跟前,塔身明显倾斜,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成于北宋初年,历千年而未毁,与其石质构造是分不开的,如今塔身已利用现代建筑科技加固,并补建了塔顶,印象中当初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寻找的应县木塔(现存最高最古的木塔)建于辽代,爱好古建特别是造塔工艺的朋友是应该来此观摩的。由于时间太晚,大雄宝殿已经关门了,但导游还是领着我们途径大殿,走过了五十三个台阶。
翌日游甪直古镇,正好风和日丽,阳光暖暖,游人如梭。信步于条石板和香糕砖上,可见小巷深深,小桥弯弯,小河悠悠,河上不时有乌篷船划过,掠起碧波,看那划船女头扎花布巾,朋友说这是本地女子特有的妆拌。河畔是粉墙黛瓦,两边店铺林立,或特色小吃,或古玩小店,或造像影店,生意兴隆,热闹非凡,不时有游客在岸边驻足留影。
河岸左侧上塘街附近小巷内,是建于南北朝时期的保圣寺,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她应是其一吧,保圣寺饱经沧桑,屡建屡毀,大雄宝殿内的罗汉塑像,民国时幸得蔡元培、顾颉刚等人抢修而留存。叶圣陶纪念馆紧挨此处,院内郁郁葱葱,鹅卵石铺就的小经,显得分外静幽,叶馆修于此处,正好写照其师表人生,而馆内展出的叶先生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近年来热销大陆,也深深吸引着我。
《多收了三五斗》 中的万盛米行,在小河对岸,让我想起昔日攘熙的码头,横七竖八停泊的敞口船,而今敞口船未见,米行犹在,只是陈列的是故物,绕展馆一周,所见为近现代农商用器物,青年中能识器物并功用者不多,文物的价值看来真的重要。
一天半日的走马观花,多少领略了古城苏州的风貌,也感受了苏州的人文气息。苏州的美,在春、在水、在桥,在园林;苏州的味,在草木、在民居,在小巷;苏州的气息,在文化、在历史,在你我不曾经意的典故,还有,我未曾去过的地方…
微信号:gcb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