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幻想曲集》Op.12
舒曼的《幻想曲集》Op.12是舒曼与克拉拉分离后完成的,也是他创作顶峰时期的作品之一,对于钢琴演奏中塑造各种音乐形象有着启蒙和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深思。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凭借其出众的音乐才华,成为19世纪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同时在音乐评论上,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提起舒曼的幻想曲时,我们总会联想到他的《C大调幻想曲》(Op.17),这首是被誉为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里程碑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则重点剖析另一首伟大而富有无限诗意的幻想曲——《幻想曲集》(Op.12)。
这首曲集共包含八首小品,每首曲子的标题依次是《黄昏》《飞舞而上》(或《冲动》)、《为什么?》《奇想》《在深夜里》《寓言》《奇妙的梦境》《最后的歌》。这首曲集是舒曼于1837年完成的作品,也是舒曼与未婚妻克拉拉被强迫分开的时期。舒曼把这首作品题献给英国女钢琴家安娜·罗贝娜·赖德罗。其中第一首《黄昏》(DesAbends)乃1837年7月2 日听赖德罗“早晨音乐会”(Matiée)后激发灵感而作,第二首《飞舞而上》亦由此来。
舒曼还致信赖德罗:“见到你,我留下了愉快而难忘的记忆。如果你浏览我这八首钢琴幻想曲,你会更明白我的话。我不仅请求你的允许将该曲集题献给你,我还要告诉你,事实上这些音乐属于你。”我们在舒曼与克拉拉的书信中,仍然可以发现在这部作品中他对克拉拉无止尽的思念以及对结婚的向往与憧憬。下面,我们结合这部作品来对每个乐章进行探讨。
演奏:鲁宾斯坦 op12no1黄昏
关注公众号 进入曲谱商城
第一首《黄昏》,降D大调,舒曼明确指示——极富于内涵地弹奏。舒缓而富有歌唱性的下行旋律诗意地描绘了黄昏的美景。主题以每小节有两组三连音而拍数是2/8拍,造成了节奏韵律上的幻觉,这是舒曼偏爱的手法之一。这首小曲的旋律是长句,上声部要非常细致地演奏,舒曼标出可以使用踏板,但要注意非常巧妙地更换,尤其是双手交替表现旋律时(第3小节)不要破坏旋律走向。16小节标出的反复记号要做到,但是一定不要将第二遍弹得同第一遍一样,第二遍是可以变化的。演奏时的呼吸、情绪应以更柔美的音色来演奏,把诗一般的意境描绘得如梦如幻,手指虽然要突出旋律,但不应该太重,可以以指面触键,手腕也要灵活,控制指面均匀而轻柔的音质。
op12no2 冲动
关注公众号 进入曲谱商城
第二首《冲动》,f小调,十分迅速敏捷的,回旋曲式,这首与前一首形成鲜明对比。在1831年,舒曼虚构了两个性格互相矛盾的人物:弗洛伦斯坦和约瑟比乌斯。这两个人物中弗洛伦斯坦具有革命精神、热情奔放,并且愤世嫉俗,而约瑟比乌斯却理智忧郁、神秘,喜欢沉思冥想。舒曼运用音乐形象来描绘这两种人物,我们在这套曲子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乐章。这首就是对弗洛伦斯坦的写照,它充满了激情,并且舒曼指示“Sehrrasch”,需要演奏得很热情。1—16小节为A段,一出场就是强而有力的断奏而后接sf的小连线重复一次,是有这强有力节奏感的主题。在双手演奏这段主题的和弦时,手腕与手指必须是强有力的演奏,给整个主题一种支撑感,在第二小节的连线处稍有踏板,在第三小节sf和弦处也要加踏板来强调。注意一定要做出这点语气上的强调,而且在快速演奏中一定要交代得很清楚。
演奏:阿格里奇 op12no7 奇妙的梦境
17—40小节是B段,这段的右手旋律是在表现蝴蝶般的轻盈和欢快,音型也是如此,右手每拍都一个音符和第五个音符形成呼应,其实就是主旋律,手掌如翅膀般展开,飞翔,左手旋律以上行半音阶为主,和声变化非常丰富,肢体的写法突出描绘了蝴蝶的轻盈,注意:演奏时要避免僵硬的声音,需运用手腕的转动来表现出非常巧妙的“蝴蝶飞舞”。在中低音区的踏板只需一点即可,以免出现肢体和旋律的演奏混乱。从52—113小节开始,舒曼把调性转向降B大调,这时的和声开始呈明亮性,在这里舒曼运用了四个声部的作曲手法,使这段C段的和声与旋律变得复杂,演奏时要注意在保证右手的主旋律的同时,还要表现出其他三个声部,并且,主旋律的呼吸、连奏、断奏以及分句一定要弹清楚。同样,在低音区使用踏板要谨慎,避免让旋律混乱不清晰。 93—113小节是一段过渡段,这里乐句有重复,要避免弹成一样,三个乐句应安排强弱,然后是一个很大的乐句渐强,再次回到主题,也就是再现部分(第114小节),这里同A段相似,以强音结束。
演奏:宦一铭 op12全集
第三首《为什么?》,降D大调,舒曼标出:“缓慢而柔和的演奏”。舒曼所钟爱的温柔而神秘的情绪,约瑟比乌斯的形象在这首乐曲中表露无遗。A段开始的四小节为询问式的主题,后面则是这种主题的发展或者回答,左手的切分音型节奏衬托着主题。要注意的是主题的第一次回答(第5—7小节)是在中声部,要做到突出但不过分。一些装饰音的加入,为原本惆怅的主题增添了些许浪漫。B段转向了f小调,超过了两个八度的高低音对答,表现出舒曼的情绪由原本的惆怅变为焦虑,激动。在装饰音的引导下出现了再现也是尾声,以三次询问的语气结束。
第四首《奇想》,降D大调,回旋曲式,诙谐地。此首曲子的3/4拍,营造出高贵的圆舞曲风格。A段(第1—16小节)像大型舞会,而B段(17—44小节)像是一个人的独舞,45—60小节又回归到舞会。C段是一段插入部分(61—72小节),这段旋律呈现出忧郁的情绪,和前面的活泼形成对比,其实是为了把音乐推进到高昂的情绪中(84—88小节),然后是小尾声(88—96小节),安静地将音乐带入再现部。要注意再现部的调性变化。
第五首《在深夜里》,f小调,热情地。A段(1—17小节)以主属和弦交替的十六分音符为伴奏音型,形成波浪般的背景,烘托出呼唤着的主题。第11小节是巨浪般的高潮,但是随后迅速又进入呢喃低语中。B段(18—44小节)是对A段动机的扩展,右手的旋律在f小调引出一次A段动机后,以更加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扩展,随后以八度的加入让音乐和声更为丰富,也像一波波的海浪在翻滚,营造着一种不安、激动、兴奋的情绪。舒曼在1938年4月21日给克拉拉的信中写道:“当我完成《在深夜里》之后,我发现它的内涵是表达我最喜爱的故事——Hero undLeander,你也大概知道这个故事……告诉我,对你来说,这个景象是否相宜于音乐?”Hero undLeander的故事实一个古老、美丽而浪漫的神话。描述一对恋人为了相见,在深夜里游过凶猛的大海到对岸与恋人相会,他们彼此热情的拥抱后就是必须各自离去,他们依依不舍,直到黑夜再度笼罩一切于黑暗中。45—68小节是对A段的重复,随后以F大调主和弦流畅平静地进入中间插部。C段(69—84小节)的旋律非常和谐并且甜美地描述着恋人们重聚后的心情。D段(85—92小节)还是恋人在相聚的场景,可是和C段的完全甜美不同,86小节左手第二拍的第四个十六分音符,88小节第一拍中的八分音符,是A段中的海浪,同样,90—92小节的左手也运用了这种手法,似乎预示着甜蜜之后的离别。随后(93—108小节)是C段再现。108小节开始以左手快速运动的十六分音符生动地表达了甜蜜之后必须要分离时的内心挣扎(109—143小节)。144—201小节是对A段的再一次重复。202—223小节是尾声,取材于B段主体,最后在主和弦中有力地结束。
第六首《寓言》,C大调,三段曲式。A段(1—4小节)是缓慢的序奏,紧接着是快速可爱的主题,以十六分音符的跳音及十六分休止符造成逗趣的效果。13—20小节又是缓慢的序奏。21—28小节是逗趣的主题的重复。B段(29—69小节)充满着强烈的争斗性。开始是以左手为节奏,右手为旋律的交错呼应(29—33小节),随后是两只手以两种和声同时循环,叠进(34—69小节),当中的调性也在不断地随着旋律而变化。70—77小节是主题的再现。78—89小节是序曲的变化再现并庄严地结束。
第七首《奇妙的梦境》,F大调,极为活泼的。A段(1—62小节)像描写小精灵在跳舞时的情景,音乐形象非常地精巧、轻盈。这段需要音乐以灵巧而快速的手指技巧,尤其是4、5指,一定要做到舒曼标注的4指重音记号。B段(63—94小节)塑造了宁静肃穆的气氛,与A段的活泼有着明显对比。随后是连接部(95—122小节),是A段和B段素材的混合运用,既有着A段的活泼气氛,又有着B段的肃穆气氛,直到123小节,终于冲出这种纠结的气氛,回到了活泼的主题。145—177小节是尾声,以精致的主和弦渐慢结束。
第八首《最后的歌》,F大调,十足幽默。A段(1—24)像是婚礼进行曲,可是其中又有着不太和谐的和声,这是在描写舒曼悲剧性的幽默,随后舒曼以八度攀升,表达对婚礼的渴望之情。B段(25—60小节)情绪与A段形成对比,不断地模进,节奏动感,旋律欢快。接着,A段再现(61—84小节)。尾声(85—117小节),也是全曲的结尾,音乐宁静,安详,其实这是舒曼在诉说对克拉拉的思念,最后的主和弦像是缓慢的钟声来结束全曲。
这部作品是舒曼与克拉拉分离后完成的,也是他创作顶峰时期的作品之一,对于钢琴演奏中塑造各种音乐形象有着启蒙和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