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去情绪化教育?不要做情绪化的家长
如何实现去情绪化教育?
不要做情绪化的家长。
可是现实生活中,在遇到孩子调皮捣乱不听话时,爸妈们还是会忍不住心里的无名火,“你再不听话我生气了啊!”,或是直接就朝孩子发火。
表面上看用“生气”的方法确实能镇住孩子一时,可是父母常常用情绪控制孩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年龄小,看到父母生气会以为父母不爱自己了,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极的性格,自卑、忧郁、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与人相处。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自我价值低。为了不惹别人生气总是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内心充满矛盾。
另一方面,孩子也爱学着父母生气,硬碰硬,生闷气不理你,到时候就更拿他没办法。
发现情绪化的本质
当孩子打碎了琉璃花瓶的时候,我们通常怎么回应?是不是或数落或打骂?这样的反应是“为了孩子好”吗?
与其急躁的回应,不妨问问自己:“我是被什么刺激到了?”“是花瓶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对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仍以打碎花瓶举例:
A妈妈:不仅毁了贵重的花瓶,还浪费了5万块钱!
结果:花瓶仍是碎的,孩子很害怕。
B妈妈:岁岁平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宝贝有没有受伤?
结果:和孩子一起用碎了的花瓶做了个新的饰品。
因而,我们需要认识到:情绪来源于自身,而不是他人行为引起的。这种意识将使我们充分思考,避免过激的反应,从而做出更恰当的反馈。
如何实现去情绪化教育?
1
针对行为而非人格
孩子哪里做的不好时,父母关注的应该是行为本身,而不要用一些描述人格的语言去评价孩子,例如“你怎么这么笨”“真是磨叽”。
并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希望让他行为做出改变只是为了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或是让爸妈开心。
孩子毕竟处于成长期,犯错是常态,作为父母不要一双眼睛总盯着孩子,什么小错误都要扣出来教育一番,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可以适当通融。
平时对孩子正面的行为多一些“人情味”的赞赏,表扬的力量会激励孩子做得更好。
2
别对孩子的言行妄加评判
孩子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动机,并能反映出他内心的需求,这是我们要去努力理解的。
孩子某些行为可能出发点是好的,或者在他们的世界是合理的,可是大人往往只会用成人的观念来看待孩子的行为,总爱把事情往坏了想,往严重了想。
所以父母在看到孩子出现某种行为时,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不要一口咬定就是不好的,伤害了孩子单纯善良的心。
把孩子当成小大人来尊重,多交流,要学会去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这样才能正确分析孩子的行为,进而采取最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3
与孩子积极互动
其实孩子表现不好,只会生气的父母选择的是一种消极的互动方式,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应该多与孩子进行一些正面、积极的互动。
比如孩子就是不吃饭,爸爸可以采用滑稽搞怪的方式,在旁边扮演孩子喜欢的动画电影人物,“我是巴斯光年,好好吃饭的孩子才能和我并肩作战哦!”
这种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互动的方式,既能一下子吸引孩子注意力,又能将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孩子的心情也会随之产生好的变化,自然而然就乐意听父母话了。
4
伤害了孩子及时道歉
最近热播的《爸爸去哪儿》里面,暴脾气的陈小春总是忍不住对孩子生气,在意识到自己态度不好之后,就会立刻跟孩子道歉。这种良好的教育方式收到观众一致好评和称赞。
生活中,父母忍不住对孩子发了火,伤害了孩子,要及时跟孩子道歉,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只是对自己当时的表现不满意,但是爱自己的心永远不变。这样才不会损坏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5
问问孩子,你想妈妈下次怎么办
孩子喜欢受到尊重的感觉。当孩子确实屡教不听,而你对此又很生气的话,你不妨主动出击,保证自己下次不再随便发脾气,但是相同的错误再次发生,孩子想妈妈怎么做。“当妈妈很生气时,如果以这件事来说,你希望妈妈怎么说,你才会了解呢?”“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你不想妈妈发脾气,你要怎么做呢?”
6
下次让孩子主动提醒你
经过这次事件你可以和宝宝来个小约定,“下次妈妈再发脾气的时候,你主动提醒妈妈‘不要生气’,好不好?”这样的方法既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伤害事件,又能让孩子意识到妈妈会生气,自己是不是也做错事了。
7
谢谢孩子的原谅
跟孩子和好的最后一步,不忘谢谢孩子的原谅,你可以和孩子勾勾指头,约定彼此生气时的表达方式不能伤害自己和别人,不随便发脾气,而是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没有绝对教不好的孩子,也许孩子很多事情总是做得不尽人意,但做为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孩子的时间就是用来慢慢体验世界的,家长不必过于焦虑,给孩子慢慢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也给自己静下心思考,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的机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