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关于读书与著书
【异史氏曰】早起,看到《文史宴》推送的《爱读书的人,有个奇怪的共同点》打开只看到下面这三个句子:
“读书的意义有两个,一可以使人不卑不亢的活着,二可以使人心灵干净。
一本书读完可能会很快就忘干净了,好比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竹篮会一次比一次干净。
一个人每天看书,可能会记不住什么,但在潜意识里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总体而言我以为说得没错,但第一句所言取决于读什么和怎么读,并非每一本书都可以可以使人不卑不亢的活着,使人心灵干净。也并非读所有的人读了那些可以使人不卑不亢的活着,使人心灵干净的书就能不卑不亢与心灵干净的。第二句第三句貌似是对第一句的阐释,说的是所读并非都能记住,遗忘是天性,但多多少少总会在头脑里留下某些印记,形成某些潜意识,类似的读多了是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认知,影响自己的直觉的,是可以找到脑科学依据的。转发一下。我的意思书,记住书上写了什么,并不是目的,读书更多的是一种过程,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也可能永远看不到,但读与不读的差别确实隐约可见,譬如遇事遇文的直觉。我的经验是读多了可以是自己顽固不化地认死理,譬如不会因为某人示好就改变对他的看法,也不会因为遇到恐吓与诽谤就不再评论他的言论。君不见许多批评某人的“君子”最后终成了某人的朋友了吗?
还看到天津岳老师的《“圣”者的经验之旅》,他认为综观前贤的经验,不难看出,“著述之难在于需要书写者全身心地投入书写工作,在书写中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体验,一切的成果都来自己与对社会深深的关注,对自身苦难的反思,对自己精神成长的记录……写书的过程,尤其是写下佳作的过程,决不是一趟轻松之旅,而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并且是极为痛苦的那部分。以自己的苦痛呈献给世人,以留下宝贵的经验与财富——也许这就是古人对作者以'圣’而名之的原因罢。”转了朋友圈,给他留了一句今之著者动辄等身,何难之有?他回:“昔巴尔扎克氏有书名《搅水女人》。可效其名,凡浑水而称圣者,谓之'水圣’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