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古画,看古人闹元宵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最早始于西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唐代以来,更是赋予了元宵节更多的丰富内容,吃汤圆逛庙会,观灯赏月猜谜语,燃烟花放爆竹,踩高跷舞龙舞狮,戏楼唱戏,敲锣打鼓,吹拉弹唱,莺歌燕舞,娱乐升平.......使其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我们从古代流传下来很多诗画作品中,可以窥见到古人过元宵节的热闹场面。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 李嵩《观灯图》
李嵩(1166—1243),南宋时期的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所绘《观灯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画工精湛,笔锋细腻。生动再现了南宋时期民间百姓过元宵节的风土习俗,彰显了京城临安的市井生活气息。南宋政权虽偏居一隅,但对元宵节却非常重视。“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该画用一贵族花园当背景,勾勒出青松翠柏,竹节䓤绿的幽雅宜人之境界。画面中方式拱门的横樑上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布幛和红通通的串灯,前方有三名女人分别弹着琵琶,吹着笛箫在奏曲吟唱;对面桌子上边放着一盏走马灯,旁边两名童子,一人提兔儿灯,一人提瓜形灯,一名女人悠闲地坐在凳子上陪伴童子玩耍;在画左侧的下方有两个童子或是哥俩儿好奇地观望眼前人骑象的拉车灯,牵绳的女人忽紧忽松不住地引逗着那童子二人,一幅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闹元宵场景跃然于画卷之中。
南宋 朱玉 孤品画作《灯戏图》
朱玉,世称柳林朱,钱塘(今杭州)人。擅长画天神雷部兵将。《灯戏图》以细腻的手法描绘出南宋时期京城百姓赶庙会闹元宵时的热闹场面。从古画的局部角度细细品看,画中的人物形象各异,活灵活现,吹笛的,敲鼓的,鼓乐声声,兴高采烈地变换着滑稽可笑的各种动作,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800多年前的临安人上元节闹元宵的场景。
《上元灯彩图》为明朝佚名绢本设色古画,作者不详。长达2米、高0.26米。主要描绘了明代南京城元宵节期间庙会里的市井人情。画中可以看到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前呼后拥,观赏着古老的秦淮花灯、鳌山地方的巨型彩灯;画中还可看到人们熟悉的荷花、菊花、南瓜、鱼虾、蟾蜍、螃蟹等各种花灯,五彩缤纷十分好看。赶庙会的人们穿着过节的盛装,品尝着金陵的地方美食,说说笑笑地享受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快乐。
明 张居正编著的《帝鉴图说》全称《历代帝鉴图说》,取唐太宗以古为鉴之意。原为张居正当时为十岁小皇帝朱翊钧编的课本,内容讲历代一些皇帝的故事,节选简练的纪传和笔记,加以深入浅出地讲评解说,每一课前加一幅体现故事情节的插图。其后明清两代文人墨客均讲读此书,在民间广为流传。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而清内务府图绘写本插图则色彩鲜丽,制作精美。其中“观灯市里”一文的插图描绘了唐朝长安城元宵灯节盛况。史料载,唐朝在元宵节期间“放夜”三天,暂除宵禁,凡百姓者,不分男女,大人小孩均可自由上街赏灯。一时间街市里彩灯万盏,烟火缤纷;城里城外车马水龙,人流如织......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说:“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张居正在《帝鉴图说》里写道:“中宗春正月,与韦后微行观灯于市里。”春逢正月十五,唐中宗携韦后穿着凡服行走于灯市的人流中。细看画面上方,远处的皇宫殿宇云烟缭绕,或隐或现;明月挂空,灯楼高耸,上面布满绿草,张挂彩灯;画面中间展现了繁华热闹的街市和两侧粉饰一新的房舍,门口各有妇人揭帘观看,孩童们打着灯笼,街上穿着讲究的贵妇们成群结队,赏灯的文人骚客聚在一起.....人们高高兴兴地逛街观赏,此刻唐中宗和韦后与百姓共度元宵,街上的人们三五成群,喜气洋洋,充满了祥和的节日气氛。其人物的表现力中刻画得非常细腻,勾勒出唐代长安城里过元宵节时的盛况,体现了宫庭画匠高超的绘画技巧。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于1966年在苏州虎丘新庄出土,现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该画也是由明代佚名宫庭画匠所绘,与《帝鉴图说》插画的风格相近,主要描绘明成化二十一年,宪宗帝在紫禁城里赏灯看戏游乐等过元宵节的各种情景。
画面描绘了上元之际宪宗帝与宫里的侍女、太监、童男童女等一众随身人员过元宵节的快乐场景。打灯笼的,送果品的,放鞭炮的,唱戏的,杂耍的,变戏法的,卖货的.......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大家喜气洋洋,一派升平景象,画面配与楼阁榭庭、花草绿树、山石盆景等衬托,反映了当时宫廷中皇室贵族们过元宵节的风俗文化。该画卷虽长,但各自可成为独立的篇章,相互连续和呼应。
元宵佳节,宫里的人不伦身份和地位,共度良宵。这段画卷展示了大家在一起欢欢乐乐燃放烟花爆竹的情景,可见那时烟花爆竹的种类还是很丰富的。
画中的宪宗帝神采熠熠,走下御座在石栏旁观赏侍人们欢庆元宵节的表演......
画面里孩童们打着灯笼,宫里侍人扮成卖货的挑着装满礼品的货架边走边吆喝,围观的众人谈笑风声,兴高采烈........各种人物画得栩栩如生,再现了古人过元宵节时快乐的景观。
元宵节期间宫里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这段画卷画的是民间杂技高手进京为宪宗帝等皇家贵族表演杂技,钻圈的,顶轮的,翻跟头的,敲锣的,打鼓的.......从正月初八到十七过后每天的节目都不一样。
这幅画面展示了一位货郎哥哥推着飘亮的小车,小车上挂着各色灯笼,进宫门售卖年货的情景。
宫外,侍从们各司其职。
宫内,彩灯高挂,百官待命。
画中卖货的货郎手里不停地转着“拨浪鼓”,招来宫中的孩娃前来买东西,推车上的货品大多都是玩具之类的东西。
接下来的画面出现的人就多了起来,货郎仍在不停地敲锣招引买家,有大人陪孩子一起来的,他们的表情动作非常丰富,画中还有打灯笼的童娃,有手提蟾宫折桂灯的,有打着人物灯的,凸显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
在宫墙的外面,伴着鼓乐声,一队游行的化妆队伍沿街走过来了,领头的打着旗子上面写有“天下太平”字样,紧随其后的人化妆成“张天师”的模样,手握宝剑或是在“驱邪”,旁边一个人肩扛着一支大毛笔,疑似传说中的“判官”,与他并行的或是一个神化故事里的“跳魁星”,那个露出大肚子“和尚”的姿态憨厚可爱,再往后就是一些演奏鼓乐的人了......
游行队伍中还出现了“胡人”的身影,他们牵着狮子,举着象牙,好像是在表演“进贡”献宝;后面的队伍领队的旗手打着写有“欢庆元宵节”的队旗,乐工们不停地演奏着音乐,场面非常壮观。
在游行队伍里面还有人扮成钟魁的样子,旁边有小鬼陪伴。意寓着“驱鬼除恶,人间太平”。
这幅画面表现的是灯楼前的杂技表演,四周的人物有的举着“五谷丰登”彩旗,有的奏乐,有的肩扛着花灯......热闹非凡。
画的后半部分展示了宪宗皇帝坐在张灯结彩的金銮殿正中,观看魔术师表演戏法的场面,一个童孩给宪宗当传话官,两侧的随从侍官也陪同观看。
清 郎士宁《胤禛十二月行乐图之元宵观灯》
描绘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清雍正帝在圆明园亭台楼阁下的画廊里观灯赏花的情景,画面呈现出彩灯高挂,腊梅盛开的祥和景象,一拥人群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灯塔之下享受着元宵节的快乐。
清 郎士宁《乾隆帝元宵行乐图》
以清乾隆帝与皇族子弟们在宫苑里庆贺元宵节为主题,描绘出当时元宵节时的盛大场观。
郎士宁是位宫庭御用画家,其画风独特,中西并重,画面中乾隆皇帝端坐在楼阁之上,观赏着良宵美景,灯塔下的人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真实再现了当时宫内的人过元宵节兴奋的表情,以及皇室一家人和睦相处的亲密关系。
细看画面局部,高耸的元宵灯塔下面,四周人物各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欢聚一起庆元宵佳节。据说此画后方的房廊树石等为后人所补,彰显出中国画的魅力。
清 管希宁《元宵同乐图》
描绘了元宵佳节时官人与孩童们一起过节的场景。画面中的孩童们打着形状各异的灯笼兴致盎然,鱼灯、龙灯、凤灯、荷花灯等琳琅满目;官人和随侍们与孩童们一起共度元宵佳节。
清 赵之琛 顾驺《元宵婴戏图》
该画作于1840年。表现出孩童们在元宵节的时候敲锣打鼓欢庆佳节的喜庆氛围,体现出清代后期我国民间传统的过节习俗。
元宵作为我国农历岁首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千百年来不断地传承着,同时也在不断地更新着。欣赏古画,看古人闹元宵的情景,使我们对古人肃然敬目,是他们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金盾 辛丑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