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君子的品性是怎样的品性?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期的主题是:君子的品性是怎样的品性?
我们学习儒家当然知道人的一生是要努力成为君子。为什么要成为君子呢?不成为君子又如何呢?如果不成为君子,代表你可能追求现实生活的各种条件跟保障。在《论语》里面很可能就把你界定为小人。但是你先别生气,说一个人是小人,只是说他身体虽然长大了,心态还是跟小孩子一样,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在很小的范围之内,觉得自己站稳了,有各种愿望的满足就不错了。
简单对照“君子和小人”,我们先提四句孔子的话来说。譬如孔子说,君子所领悟的是道义,小人所了解的是利益;君子所关怀的是德行跟法律上的典型,小人所关怀的是土地跟上面所给的恩惠;君子提升自己知跟行往上发展,小人就向下追求具体的实际的效果;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是基本的观点,君子所要求的是修炼自己,小人所盼望的是别人给的好处。把这四句话合起来看就知道,做小人本来是想求乐,最后是反而得到了辛苦跟痛苦。
你想想看,如果只懂得追求利益,谁不要呢?你所关心的是土地跟恩惠,谁不跟你抢呢?你追求实际的效果,别人也一样;你所希望的是别人对你好,那么别人也都如此。这一来,你要的别人都要,那不是抢成一团吗?从竞争可能到斗争,最后可能出现战争。相反,如果走君子的路线,看起来好像很辛苦,最后反而可以得到快乐。
学习儒家就要问几个问题。第一个,为什么要成为君子呢?第二个,怎么样可以成为君子?说到人为什么要成为君子?这跟整个儒家的“人性论”有关。我们最后再说。
那现在问的是怎么可以成为君子?它有三个特色:第一个有方向;第二个有动力;第三个有快乐。
说到方向,君子首先要学习去了解什么是人生正确的路,也就是要问人的道在哪里?一旦找到,那就有方向了,确定了就朝着目标前进。从修养自己开始。
第二个动力由何而来?由内而发。像孔子说过,我只要想行仁,行仁的机会立刻来到。因为我跟别人来往总是有某种适当的关系,我愿意去做,就可以从自己开始慢慢做到。
君子可以快乐吗?没有问题。孔子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坦荡,随时保持愉悦的心情。小人因为跟别人有竞争的压力,一天到晚愁眉苦脸,担心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怕失去。
君子有什么样特别的表现呢?就以孔子的话来说,他说一个人怎么叫做好学呢?“吃饭并不求吃得很饱,居住并不求住得特别安适,但是做事情非常的敏捷,说话非常的谨慎,然后去寻找有道之士向他请教,这就是好学”。所以好学并不是去学会某种专门的谋生的技能,在社会上取得各种具体的成就而已。后来鲁哀公问孔子,你学生里面有谁是好学的?孔子说只有颜渊一个人,因为他做到“不迁怒,不贰过”,这是标准的君子作为。
那么,如果真的是像孔子说的一样,可以有快乐吗? 我们就看孔子的描述君子跟小人的对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什么意思呢?君子能够跟别人和睦相处,各自展现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做些有意义的工作,他不会要求一致。小人聚在一起,总希望大家都跟我一样的立场。 接着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普遍爱护每一个人,小人就成帮结派、谋求私利。然后“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心胸舒坦,他不会自我中心的骄傲,小人比来比去总希望能够胜过别人。他追求的是骄傲,但是一点都不舒坦,随时就保持警戒要竞争的状态。然后,后面就出现了“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这里“美”跟“恶”相对,“美”代表是善良的事,“恶”代表是违背善的作为。“君子成人之美”,他看到别人行善,一定配合来帮忙,小人就倒过来,看到别人为恶,也跟着去帮腔,后面的分别就越来越远了。
孔子说过,君子很容易服侍,但是很难讨好他,因为他有原则,如果不按照正道来讨好,那君子不会高兴的。小人不一样,小人很难去一起共事,但是很容易讨好他,不以正道讨好他,他也很高兴的接受。但是一旦做事情,小人就求全责备,君子是按照人才让他发挥,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就比较宽松。因为君子知道,他应该自我要求。所以君子、小人对比在《论语》里面出现了十几次,很容易发现差别很大。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君子的欲望是非自我中心的;小人的欲望是自我中心的,什么都要以自己为中心,我要我要,结果呢?求乐反苦。君子的欲望是非自我中心,希望国泰民安,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站得稳,行得通。
回到我们刚说的第一个问题,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活得下去,为什么要成为君子呢?有这个目标那么辛苦。我们以前说过,谈到孔子跟学生的志向,是不是背负太多责任,会不会寸步难行呢?事实上学习儒家的君子,基本的观念就是我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辛苦,其实我走在人生的正路上是非常快乐的。
孔子谈到“至于道、至于仁”的时候,我们的分辨也是很清楚。“道”是人类的正路,“仁”是个人的正路,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该选择的路要去走。
为什么要成为君子呢?就是因为“人性向善”。你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要求自己跟别人建立适当的关系。这一来方向很明确,动力很强烈,由内而发,只要真诚就有这样的动力。我们说你要做君子,外面看起来很累,每天都要问自己是不是做的还不够好,是不是要继续努力,对待自己的责任全力承担,跟别人互动也是尽量去帮助别人。有这样的一种人性,就会有这样“向”的动力,因为真诚之后你跟别人之间就会有所感通,对别人的喜怒哀乐能够感受到。为什么非做不可呢?因为对上你有所谓的天命。
到后面《中庸》就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性得之于天命。有这样的人性,应该珍惜。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只要真诚,确实会发现内心对别人的遭遇会有所感通,感通的时候就想尽自己的力量来做一些正当的事,帮助别人也走上人生的正路。这就是儒家对君子的描述。最后的结论是君子非常的快乐。孔子说过君子坦荡荡,他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示范。
学生跟孔子在一起,有时候也会回想到孔子的作风,“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就是孔子这个人看起来样子有点严肃,接近他的时候发现他说话言行非常温和,但是认真听他的话,就会发现还是很严肃的。因为人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不能等闲视之,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设法去掌握人性的尊严,然后把天赋所具备的向善的要求跟力量全部实现出来之后,自己就心安理得。
最后的结论就是前面说过的,小人求乐反苦。他以为自己得到很多利益,会觉得快乐,最后发现一生都在跟别人相争,一点也不快乐。君子并不是要求乐,最后快乐自然来了,也就是乐亦在其中矣。
下一集我们会谈《中庸》这本书有什么观念。也就是“中庸”究竟是什么?要怎么去用呢?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