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中国式赛课,可以休矣!(张祖庆)
中国式赛课,可以休矣!文/张祖庆
1今秋10月,全国小语赛课又将隆重举行。全国各省小语会,又开始了(或者早已开始)全力冲刺。一切,为了本省选手在赛课中获得好成绩,上下脸上有光。我曾观摩过好几届这样的赛课,也曾“炮轰”过这样的赛课,越来越对“中国式”赛课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这项赛事,牵扯人员之多,耗费精力(财力)之巨,堪称世界奇观,全球之最。片区选拔,县市选拔,省级选拔。历时一年之久,确定国赛人选,邀请豪华智囊,集中力量磨课。选课,试教,定型,至少经历半年乃至更长时间。赛课老师,要经过几十遍乃至百遍死去活来的反复演练。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导语、每个手势甚至每一个眼神,都要精心设计。这样雕琢出来的课,就像精美的艺术品。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全国比赛时,拿个特等奖的好名次。每逢盛会,必定是如此盛景——万众瞩目热切期待,层层选拔千锤百炼。各路选手奔赴前线,俊男靓女各显神采。获奖教师笑脸灿烂,名落孙山灰头土脸。学术权威侃侃而谈,尘埃落定等待下届。最最好玩的是,每次会议结束,总有一位高人在指指点点。有时候,会遇到真高人,敢说善说,刀刀见血,入木三分。有时候,遇到另一种“高人”,说着永远正确不痒不痛说了也白说的话。高人引领之后,全国小语有变化吗?据我观察,微乎其微!我所看到的这几年教学领域内发生的静悄悄的重大变革,大多源于基层教研组织、民间教研团队和教师个体的自发行动。那么,这样轰轰烈烈的大型赛课,谁受益?会议组织者和获大奖的老师。你懂的。2为了深入了解基层教师对中国式赛课的真实看法,祖庆说&谷里书院于5月28日通过微信公号以及社群发起了无记名问卷调查。【有奖问卷】中国式赛课,你怎么看?(点击前面蓝色标题,可以查看问卷)截止今天上午十点,共有 1282人参与问卷。现将相关选项问卷结果统计如下:1.你对由下而上、层层选拔的中国式赛课的整体看法是?
从统计结果看。认为“弊大于利”的远远高于“利大于弊”。相差近13个百分点。而利弊各半占47.93%。从这组数据分析,近三分之二老师对中国式赛课,总体持反对或保留态度。2.如果觉得大规模赛课很有价值,且利大于弊,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多选)。
这道题目,把大前提设定为“利大于弊”,因此大部分教师从促进素养提升、促进教学研讨、把握教研方向、培养卓越名师等维度做了梳理。耐人寻味的是,投弃权票,占了 28.29 %。这部分老师,是极力反对赛课的,比例不小。3.如果觉得大规模赛课弊大于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道题,选项集中在“无法指导常态课”“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导致年轻教师急功近利”等几个方面。投弃权票的 6.38%,比例远远低于上一个选项投弃权票的。足以说明支持赛课的人数远低于反对的人数。在谈到赛课的弊端时,有网友谈到:A 还是老子说得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所效法的是自然,也就是事物自己发展的客观规律。语文教育有他自己的道(规律),亦应道法自然,遵循自己发展的规律。难道大规模的赛教就都能自自然然地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吗?我疑问重重。(三百卷生)B “赛课”,就意味着排名次,争高低,有必要吗?没必要。高手在民间。多少高手因种种原因(有的是被压zhi),还在台下,单是这一点,就“没必要”了。少了“公平”,就是不民zhu。(岭东人)C 大赛确实会干扰一线教学。首先,参与比赛的人,没有心思好好教书;其次,一线教师拿这种千锤百炼的课做样子,结果越学越不对劲。(Y老师)4.最有意思的是,问到“哪个国家和中国的赛课是类似的”?有 98.98%的老师选择了“从来没有听说过”,只有12 位老师选择了“有”,占1.02%。而且有说到日本、韩国,也属于道听途说,无从考证。
这是最耐人寻味的。无论是教育发达还是不发达,国外几乎都不搞赛课。那么,中国搞赛课,究竟为什么?这个天问,谁能回答?!!5.“外国大部分没有赛课而中国有赛课,你怎么看?”
这道题的答案也很有意思。选项排在第一的是F:“确实值得相关组织者深思”,占61.73%。不知道组织者会不会因此而深思呢?我真心希望看到这个数字的高层领导能够深入思考,而不是生气、激动。人一旦生气,智慧会远离。此外,也有相当多老师认为“不可否认,赛课培养了一批人才”,占60.51%。严格地说,赛课培养了一批上公开课的高手。只是,不知道公开课高手,是不是教学高手?是不是培养学生的高手?而且,需要追问的是,没有比赛,“高手”就培养不起来了吗?选择“国情不同,存在即合理”选项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那么,我们要追问的是,“国情”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这里的“国情”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口基数大,教师总体数量多;二是教师工资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导致教师入职学历和整体素养偏低;三是中国现行职称评价制度。“教师总体数量多”,难道非要通过“比赛”去促进教学水平提高?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印度教师数量也多啊。而且,不比赛,也可以促进教师水平提高。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均可。“入职学历和整体素养低”,跟搞比赛,貌似没有半毛钱关系。原因同上。“现行职称评价体系”要参考教学比赛业绩,这个貌似有关。但是,全球范围内,和中国类似职称评审制度的国家,绝不是个位数。那么,为什么其他绝大部分国家不搞赛课,而偏偏我们搞?所以,职称评价制度,也立不住脚!难道,真的是因为“中国的教师培养理念胜过其他国家”?这是源于什么自信?!6.“有人提出,不要再搞大规模赛课,而要把力气用在真正提升教师素养上来”, 50.31%的教师认为,要“让教师有时间多读书、多思考,从根本上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才是最重要的”;23.24%的教师认为“取消现有职称评审制度,大幅度提升教师收入,激发教师职业内驱力,教师才会主动研究”;“研究常态课”“倡导裸课教研”分别占 16.7% 和 10.37%比例(这两块,下面展开细说)。
7.“对中国式教研,还有什么想说的?”“医界有没有大规模赛外科手术?如果有,和常态的手术是不是很不同?是不是在赛前要反复“试开”?是不是要团队讨论一遍遍推倒重来“试开”方案?是不是要设定供手术医生“打磨”多次的试验性病人?类似的这些情况在赛课人身上不断发生,而我们见怪不怪。”(严老师)少搞花样式的形式主义赛课,多点对教材,对学生的关注与研究,孩子才能更好的发展选拔精英有选拔的价值!但教育需要全体老师努力,需要对全体教师负责。研究他们,使他们成为研究者。赛课只是一种形式,管理者真正要做的是引进优质师资,科学的管理培训,使人人都是强大而有个性老师,而不是优秀教师加工厂!统一标注,无法产生大师,更无法培养一群有思想的老师。优质课与家常课脱节严重,教研员与一线老师脱节也不轻。教研底层逻辑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从这样久的赛课方向来看,和一线课堂始终是两张皮。作为一名教师,参加类似的既定的赛课,自身感觉深受侮辱。教育教学是科学的,教育教学弄虚作假,是学术的悲哀。当然不排除那些很好的,很公允的赛课。即便如此,评价标准也过于单一。教师在赛课中,有一种奴颜婢膝的感觉。教师大多数思考的不是学生该如何学,而是评委喜欢什么。这是极为悲哀的事情。一线老师人人苦,能够登上赛台的不一定是一线最优秀的,然而赛事后,有些上课老师沉浸在获奖光环中,不再虚心学习。有的老师还要将前期上课落下的工作一步一步补上来。所以讨厌赛课,讨厌假模假样目前中国还不能实现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资源的均衡与公平,那么赛课既给了一部分老师发展的机会,也让一部分老师能看到自身差距,促进老师去改变,这也是好的一面。但是有些公开课是秀课,反复打磨,但常态课是不容许老师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磨课的,因此我认为深度教研应该指向常态的校本教研、常态课教学及作业的优化设计,真正为老师和学生服务。因此组织者应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多到偏远落后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改进赛课模式。……(留言太多,本文篇幅太长,恕不摘录更多。明天再发表一组。)
3本次问卷,虽然参与人数不到1300,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基层教师的真实想法,当值得引起重视。下面,谈谈我对全国大赛的不成熟看法。我以为,全国大赛的最大问题是“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例,这种错位的研究,会导致不可估量的副作用”。原因在这里——大型观摩活动呈现的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而是经过精心彩排的节目。这些课,千锤百炼,成为了“观赏样本”,却不是“实践样本”,它们离真实课堂太远太远。这种精心打磨的由高水平教师演绎出来的课,所呈现出来的经验以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没有典型意义,不具备指导一线教师日常课堂的价值。一线教师依样画葫芦,往往会东施效颦。这样的示范,不但不利于提升一线教师教学水平,反而会干扰他们的成长(尤其对年轻教师),而且客观上导致了一些人的急功近利。也许有读者会反问,真的没有价值吗?任何事情,都会有两面。价值有,但是否需要继续存在?值得深思!我以为,考量一个事物是否需要继续存在,有两个参照体系:横向来看,参照全球其他类似国家的做法;纵向来看,考察这个事物存在下去的实际价值。全球其他国家(不乏经济和教育都比我们发达者)基本没有这样的赛课,加上事实上赛课并无实质性推动一线教学改革(大家的关注点在于获奖等次,一旦尘埃落定,即刻作鸟兽散)。从这个意义上看,全国赛课,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它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受全国比赛影响,全国各地(从省到县区)教研员,大都把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公开课,组织教师比赛上。即便不比赛,大部分教研员的日常工作,大多花在举办教研活动上。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试教少则2-3遍,多则5-6遍。这是常态。研究这种打磨了五六遍的课堂,对指导一线课堂,意义究竟有多大?我们研究公开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常态课水平的提高。然而,公开课,很多时候是上给来看热闹猎奇的老师听的(当然也有看门道的),相当于时装表演——为了引领潮流,为了体现某种设计理念,常常只顾风度,不顾温度。可是,我们的家常课,不是时装表演,而是需要一件件保暖也能满足常态审美趣味的衣服。我们拿时装秀式的公开课经验,来指导日常着衣式的常态课,显然是一种美丽的错误。何况,中国幅员辽阔,这些赛课,一直放在省会城市,对农村学校,能起到什么样的指导作用?而中国学校大部分在农村!我常常看到,很多公开课上很漂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常态课上,是行不通的,有时甚至是极为低效乃至负效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反对公开课,而是反对过度打磨的变态公开课)。长期用这种错位的研究,去指导日复一日的常态课,怎么不劳而无功呢?!我以为,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上上下下要来一个乾坤大挪移,取消大规模全国比赛,倡导贴地飞行的常态课教研。如何研究常态课?建议尝试这样一些类型:一、裸课分享会即确定教研主题后,允许承担展示的老师用两三天时间备课,但不允许试教。执教老师带着完全原生态的课展示,课后,大家充分挖掘亮点,总结成功经验;同时,从文本解读、教学目标以及教法学法,让老师们真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形成两个新的教学方案,下午,请两位老师上该课(一位是临时邀请的,一位是原来上课的老师),进行对比分析,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案。这样的“裸课教研”,完全指向于原生态的课堂。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所呈现的亮点,是常态课可以借鉴的,所暴露的问题,也是常态课会出现的真实问题。而且,基于裸课的讨论,形成新的教学方案,是一种智慧众筹,更有研究和推广价值。最近十年,我的任何一节公开课,之所以不试教,就是为了身体力行,让公开课与常态课无痕对接。公开课,没有失败与成功之分。展示,就是一种奉献,就是一种分享,就是一种成功!二、常态课整体诊断随机到基层学校听随堂课(由学校负责摄像),一学期至少听50-80节随堂课。然后,对所有随堂课,进行深度研究。找出基层教师课堂亮点和值得推广的经验,针对区域共性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一旦发现优秀教师,可以跟听一段时间常态课,试着把他们的经验总结出来。精彩的课,不遗余力肯定、推广;糟糕的教学,深入解剖,提出改进策略,尝试重构。甚至,可以拿同一节课,让该老师重上,就某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对比研讨。一切准备工作做充分了,举行常态课诊断教研会。先讲成绩,讲亮点(用随堂课录像+教学设计,点对点表扬一线教师);再讲存在问题,重点讲如何改进(对比播放录像片段+教学设计)。我想,如果功夫做得这么扎实,三年下来,该区域的常态课教学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升。三、区域教学建模一段时间之后,根据区域教师课堂特点或存在问题,发现本地一线教师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大胆建模。比如,以语文为例,如何控制教师讲解时间,如何大幅度增加学生言语实践频度,如何减少无效提问与无效理答,如何真正落实学教翻转……提出可量化与实践的操作要领,区域推广,建构教学新范式。这些,其实做起来真的不难。关键是看教研员有无魄力和勇气去做。教研员要无限地相信一线教师,把他们的常态课以及典型经验甚至亮点课程挖掘出来。很多时候,一线教师在某方面的水平,要比教研员高,甚至高很多。教研员,不要以权威自居,要把自己当做真正的学习者、发现者、推动者、建设者。而且,30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告诉我:语文教学,只研究教科书里的那几篇课文,真的犹如茶壶里煮饺子。出色的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教好语文教科书,而且要在自己的微课程建设上,做出可喜的探索。可是,我们的全国比赛,只研究教科书。
4最后,再说一点貌似题外的话。这些话,是对基层教研员说的。我也当过教研员,也深知这个岗位的不易,以下话语,权当与大家共勉。基层教研员,要有定力。即使上面依然热热闹闹搞赛课,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教研员,不要上面吹什么风,下面就跟着刮什么风。有时候,不一定每阵风都刮对方向的。恕不举例。基层教研员,时间花得最多的,还是要读书。读文史哲以及各类杂书,开阔自己的视野;读该学科教学专业理论,提升理论涵养;读最新的教育教学杂志,积累专业案例。语文教研员,还要大量阅读文学经典,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本细读水平。否则,长期不在课堂,要落后于一线教师的。热爱读书的教研员,带着一群教师热爱读书,也许比参加一场又一场赛课或者低水平的教研更有价值。教师自身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高,才是专业发展的根本的出路。很多时候,“功夫在课外”,教书这件事,太重视课,反而上不好课。其次,教研员要成为下水游泳者。教研员要成为老师的老师,要敢于下水,敢于亲自示范给老师看。“裸课教研”,说一千遍,不如示范一遍。“看我上!”要成为教研员的口头禅,而不是把“你要这样上”挂在嘴边。“看我上!”是一种专业底气和专业自信。第三,教研员要成为专业写作者。教研员要把自己的思考、探索、经验,写成文章发表、出版,用自己的专业成果引领区域教师。当然,更要带动区域教师一起写作,成就更多教师的梦想。很多时候,一个教研员自身的专业高度,就是这个区域该学科的专业高度。“以己昭昭使人昭昭,以己昏昏使人昏昏”,更适合评价教研员。第四,教研员还要成为梦想播种者。教研员要走出去,对外传播自己的教学思想,推广区域教研经验;教研员,也要沉下来,对内播撒智慧种子,让自己的教学思想在本地生根发芽。更重要的是,教研员要在每位教师心里播下梦想的种子,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成为最优秀的教师。从来不出去的和只管自己出去,都不是优秀教研员。阅读者、下水者、写作者、梦想播种者,如此“四者”合一的教研员,才堪称卓越。啊,由全国赛课讲到教研工作去了。撤远了。打住。
【多余的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写这篇文章,纯属找抽。也许有人会问:你这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吗?你自己不是这样一级一级赛课出来的?为什么现在反对赛课?不好意思。我是参与过赛课,但没有经历层层选拔。学校里直接推我,参加一个非官方的全国比赛,我也没有经历死去活来的磨课。十年前,我的所有公开课磨课不会超过三次。最近十年,都不试教。感谢您的阅读,本文思考不成熟,仅为一家之言。欢迎在评论区真诚探讨。相关链接——刀说话:赛课到底能赛出什么?诚意推荐: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领衔主编,《大语文》10册,主题分类+名师导读,汇萃近200篇古今中外名作,拓宽孩子阅读视野,提高孩子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