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中医——内伤发热

每天学中医——传日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表现为高热。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之。西医的功能性低热,癌肿、血液病、结核病、结缔组织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所引起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内伤发热治疗的诊断要点    

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一般均有情志抑郁,或饮食劳倦,跌仆损伤,积聚包块,出血,或脏腑阴阳气血亏损病史。

临床表现以低热为多,或仅自觉发热,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无定时,发热不恶寒,或感手足心热,常伴头晕、神疲、自汗或盗汗、脉细弱无力等症。

内伤发热治疗的辨证分析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瘀血等因素而引起,其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临床应与外感发热作鉴别,外感发热因感受外邪而起,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时常伴有恶寒,一般为持续性发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起病初期常有头痛、鼻塞等表证。

本病临床证候主要有阴虚、血虚、气虚、气郁、血瘀等类型。前三者属虚证,后两者为实证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证候。各种证候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或兼夹出现。根据不同情况而以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为内伤发热的基本治法。

内伤发热治疗的辨证论治  

阴虚发热
【证见】 潮热,手足心热或骨蒸颧红,心烦盗汗,失眠,咽燥,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方药】

1.主方清骨散(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银柴胡、秦艽各12克,鳖甲20克,地骨皮、青蒿各15克,知母10克,生地黄20克,白薇15克,胡黄连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鳖甲地骨饮(田凤鸣等《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鳖甲15克,地骨皮、青蒿、生地黄、白芍、当归、知母、淡竹叶、何首乌、党参各10克,川芎5克。水煎服。

(2)阴虚发热方(岳美中验方)

处方:生地黄24克,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柴胡、白芍各9克,五味子、肉桂各6克。水煎服。

血虚发热
【证见】 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黄芪、党参各15克,茯苓、白术、当归、龙眼肉各12克,酸枣仁12克,远志6克,木香5克(后下),黄精18克,大枣5枚。水煎服。

2.中成药 当归补血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气虚发热
【证见】 发热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自汗易感冒,气短懒言,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黄芪30克,白术12克,陈皮、升麻各6克,柴胡10克,党参20克,当归、糯稻根、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黄芪大枣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黄芪30~50克,柴胡10克,白薇15克,大枣5枚。水煎服。

肝郁发热
【证见】 身热心烦,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喜叹息,口苦口干。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泄热。

【方药】

1.主方丹栀逍遥散(薛己《薛氏医案》)加减

处方:牡丹皮10克,栀子、柴胡、黄芩、茯苓各12克,当归10克,赤芍、龙胆草各10克,薄荷6克,白薇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丹栀逍遥丸,每次6.8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二丹汤(《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2)

处方:丹参30克,牡丹皮、薄荷、生姜各10克,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栀子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服。

瘀血发热
【证见】 下午或夜晚发热,口干咽燥,身体常有痛处或肿块,甚则肌肤甲错,面色暗黑或萎黄,唇舌青紫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当归12克,生地黄15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丹参20克,川芎6克,柴胡、枳壳、白薇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大黄廑虫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化瘀退热饮(蒲辅周验方)

处方:当归尾、赤芍、川芎、西红花、炒枳壳、柴胡、制没药、净桃仁各4.5克,川牛膝、干地龙各6克,干生地黄9克,桔梗、甘草各3克。水煎服。

内伤发热治疗的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针刺大椎、内关、间使等穴,或灸气海、关元、百会、神厥、足三里等穴。用于治疗气虚发热。

(2)针刺期门、行间、三阴交等穴。适用于肝郁发热的治疗。

2.饮食疗法
(1)地骨皮煲瘦肉:地骨皮30克,猪瘦肉适量,水煎,饮汤食肉。适用于阴虚发热。

(2)黄芪大枣煲乌鸡:黄芪、党参各30克,大枣5枚,乌鸡肉250克,水煎汤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气血虚发热。

3.预防调护

及时治疗外感发热及其他疾病,防止久病伤正。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操劳。注意调节饮食,防止用药失当。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兼感外邪,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避免油腻荤腥。

药店红宝书

专注门店精英成长

(0)

相关推荐

  • 头部内伤的认识及辨治-摘

    头部内伤,即西医所称的颅脑损伤(脑震荡.脑挫伤.脑挤压伤和脑干损伤等),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同时多系祸起仓猝,病情危笃,若不及时救治或治疗失当,往往危及生命和留下较为难愈的后遗症,对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损 ...

  • 男科方之脱囊方

    小七的刀 今天 1.解毒汤 [处方]忍冬花.藤各30克,生黄芪15克,生地15克,菟丝子15克,南沙参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生甘草10克,生白芍10克,明玉竹15克,制龟板24克(先煎),陈 ...

  • 中医治疗小儿内伤发热的体会 临床讨论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小儿内伤发热不完全同于成人的内伤发热.成人内伤发热是指阴.阳.气.血亏耗,瘀血内结,脏腑功能损害.病多由于饮食劳倦,病邪久羁及七情影响等.小儿内伤发热多因饮食失节,乳食内伤,积滞化热,或病久阴血亏虚, ...

  • 【名医讲坛】陕西省名中医裴瑞霞主任医师治疗内伤发热验案一则|阴虚|柴胡|方选

    "裴主任,您上次开的药我吃了后,感觉特别好,这周都没感觉到热了,睡觉也安稳了."38岁的王女士开心的说道.看着此时王女士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我们也由衷为王阿姨感到高兴. 还记得20 ...

  • 中医专长医案|老中医秘藏,治疗内伤发热经方不传之秘

    导读 看病如探案,高明的医生如精明的侦探,能从点滴的线索中,寻找到错综复杂的案件中的"病因",从而抽丝剥茧出疾病的真相,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人疑案 患者病症 于某,男,40岁, ...

  • 中风急救——真庆幸我在学中医,一根缝衣针救回了父亲

    正值隆冬寒风凛冽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病也迎来了井喷高发期,痛惜一位朋友的父亲年纪轻轻就突发脑溢血,落下半身不遂肢体不灵便,若是平时大家都能学习点中医急救常识,发作时处理得当,或可免半身不遂偏瘫的苦痛.文 ...

  • 半夏厚朴汤该如何取效? 学中医的...

    半夏厚朴汤该如何取效? 学中医的人似乎都知道,"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但临床用此方真的有效吗?看过很多文献说的貌似很有效,实际上,临床效验并不高. 刘渡舟刘老亦认为梅 ...

  • 零基础学中医:汗证的10大辨证治疗,中医...

    零基础学中医:汗证的10大辨证治疗,中医爱好者别划走 1.有汗发热--营卫不和--桂枝汤--调和营卫 2.无汗发热--外感风寒--麻黄汤--发汗解表 3.白天出汗--肺卫不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

  • 【学中医,先要辨寒热】学中医入门第一课就...

    [学中医,先要辨寒热]学中医入门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辨寒热,如果你把寒热搞懂了,那么中医就学会了一半.为什么呢?寒热在中医里面讲就是阴阳,那么阴阳是什么?<黄帝内经>记载:"万物之纲 ...

  • 每天学中医——察五官辩五脏疾病

    每天学中医--察五官辩五脏疾病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曾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这就表明,五官的功能直接反映了五脏的健康状况,它们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代 ...

  • 学中医,得认这个

    学中医最早是看<思考中医>,后面学人背<伤寒>.背<内经>. 后面有机缘看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徐灵胎是奇人,书也写得视野广阔,没有科班的迂腐,其路数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