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PE那些事
1
你要讲什么故事
在很多人看来,PE是一个耀眼但又神秘的行业。市场上有很多关于PE的传说,但基于其私募的特点,又很少能了解其细致的业务和各方面数据情况。不过,就算再低调的PE公司,也要对外募资,也少不了要讲自己的故事。
PE公司的故事核心大多集中于“品牌,业绩和人”。
品牌讲的是历史、背景和知名度;业绩讲的是管理规模、知名项目和历史收益;人讲的是团队专业性和灵魂人物在市场上的地位。
上图是投中2019年最佳PE投资机构TOP10,主要围绕品牌、管理规模和知名项目。
从入围TOP10的机构看,基本都是市场知名的顶级PE公司,也都有拿得出手的明星项目。这些公司背景差异极大,有本土独立PE公司如鼎晖投资和高瓴资本;有外资PE公司,如华平投资;有企业旗下投资公司,如腾讯投资和阿里资本等;有大型金融集团旗下公司,如平安资本;也有券商旗下公司,如金石投资等。
从管理规模看,顶尖PE投资机构的管理规模已相当庞大,基本都在1000亿元以上,华平投资、中金资本和招商资本突破3000亿元,高瓴资本更是达到了4550亿元。
2019年信托资产排行榜中,外贸信托以4457.65的管理信托资产排名第15,可见高瓴资本的规模可以和中大型信托公司相比较。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发展,PE公司的增长速度也将加快。未来,股权资产将成为极为重要的大类资产配置标的。
目前市场上关于PE公司排名的最权威机构是清科和投中,但关于他们排名的准确性亦有很多人表示怀疑。首先是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其次是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一般PE公司们拿出来宣传的都是成功的明星项目,但绝口不谈那些失败的案例。例如有些PE公司宣传自己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其实他们投资数量的基数很大,自然会出现不少的成功案例。但从成功案例的比例和爆发性上看,其实还不如一些小规模的精品PE公司。
所以,PE公司们会讲很好听的故事,但最终真正重要的还是实力,否则终有一天“观众”将逐渐离场。实力,具体体现在好业绩,根源则在于好团队。
2
PE公司主要靠人
下表是几家典型PE公司的管理规模和人员情况。从管理规模上看,已经属于市场中排得上号的PE公司了。例如,投中2019年PE榜单中,排名第25的景林股权投资,管理资金规模158亿元;排名第25的高特佳投资,管理资金规模207亿元。
从人员规模上看,大多数PE公司人数都不太多,上图中A公司拥有130人,已经算是人数非常多了,就连PE榜单排名第一的鼎晖投资,其官网披露的人数也不过150多名。从管理规模上,A公司规模远小于鼎晖,是因为A公司大多投向于早期项目,因此单项目规模一般不大。
很多知名PE公司,其总人数也就几十号,例如上表中的B和C。这与很多券商和信托公司不能比,更不要说与大型保险或银行相比。
尽管人少,但PE公司是最依靠人的金融细分行业。银行、保险、信托和券商相比PE:
一是靠牌照。从全国范围看,银行、保险、信托和券商都是极为稀缺的牌照,也因此这些牌照是非常值钱的。反观PE公司,截至2018年末全国登记注册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达到了14683家,数量庞大。尽管这几年金融严监管,私募基金业协会对新增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审查趋严,但2018年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数量依然比2017年增加了1730家。这在其他金融细分行业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二是靠体系。银行、保险、信托和券商这些行业管理资产规模庞大,业务模式上也是依靠一定风控和业务体系之下的群体作战,这些金融机构人员众多,个人在里面的作用相对就没有那么明显。但PE行业一直以来却显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一般PE公司里面的一两个灵魂人物在公司业务发展上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同时PE公司人数少,反而每个人在其中的作用就显得比较大。
从行业接触看,PE公司人员的平均学历和素质确实极高。PE公司不靠牌照,不靠人海战术,靠的就是精英人才对行业和项目的前瞻性判断。有些PE公司的人才,本来就来自于顶级院校或科研机构的一线学术大拿。
另外,从上图中A、B、C三家PE机构的人员构成看,前台和中后台人员的平均比例1.3:1。在具体组成上,前台的业务人员一般按行业划分为不同的团队,如大消费团队,大健康团队,科技团队等;中后台的的构成则较为复杂,一般包括研究团队、风控团队、投资者关系团队(简称IR,负责资金募集,较大PE公司还会进一步区分美元IR和人民币IR),此外还有财务、人力、IT和行政等人员。由于PE公司人员并不太多,因此很多时候大家可能身兼多职,与大型金融机构一个萝卜一个坑有较大差别。
3
这里风险收益不匹配
前不久,一个朋友从某大型国有股权投资机构离职。这哥们全流程干了好几个股权项目,但拿的钱却是国有体制内金融机构的收入,并且从责任承担上,公司还可能要对项目失败追责。
这哥们留下一句话:这里风险收益不匹配,于是愤然离职了。
在PE市场上,不同机构的收入水平差异极大,因此谈具体机构的收入水平没有意义。例如,市场化PE机构一般收入较高,但国有PE机构则收入较低。以下是某机构统计的市场75分位收入水平,单位:万元。
从上表看:第一、PE行业的收入水平较高,尽管各个公司岗位设置千差万别,但一般董事总经理和执行总经理相当于带团队的人员,其固薪中位分别为92万和70万,全薪中位值更是达到了180万和135万。第二、级别越高的人,固薪在全薪中的占比越低。
PE公司的浮薪(奖金)门类众多,各家公司可能根据自己情况有所选择:有一般年终奖,根据年终考评、奖金池和市场情况予以发放;有投成奖,即项目投资成功后,根据一定的规则发放给推进项目落地的人员;有carry,即项目退出后给公司带来收益的一定比例分配给业务参与人员。
当然,上述收入还不包括跟投。目前不同PE公司的跟投政策也差异很大:有强制跟投的,一定范围人员对所投项目必须用自己的钱进行跟投;有自愿跟投的,即根据个人意愿决定是否跟投;有的则在公司层面组建跟投基金,大家的资金投入这个跟投基金,而后跟投基金再按照一定的规则跟投具体项目。
总体上看,市场化PE机构的收入机制更为灵活。难怪加了很多PE行业好友之后,顿然觉得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刷下来高端了许多。没错,他们稍微资深点的后台财务人员,其年收入都可秒杀一众国有金融机构领导。现在见PE高管,本民工总觉得空气里充满了财务自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