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攒竹
【穴名释义】
“攒”,簇聚也;“竹”指竹叶,形容眉毛;本穴在眉头凹陷处,眉毛似簇聚之竹叶,故名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别名始光、夜光、明光。
【定位取法】
本穴位于面部,当眉头凹陷,眶上切迹处。于眉毛内侧端,眉毛消失处取穴。
【穴性特点】
本穴是足太阳经之眼区穴,具有清热镇痛、活络明目之功效。《针灸甲乙经》:“头风痛,鼻鼽衄,攒竹主之。”《针灸大成》: “治泪出目眩,瞳子痒。”《素问·骨空论》: “从风憎风刺眉头。”攒竹穴还有祛风散寒之功效。
【主治概要】
1.本穴位于眶上,善治眼病。可用于治疗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目眩及现代医学的眼睑痉挛、夜盲、急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角膜白斑等眼科疾患。
2.本穴属膀胱经,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经腰背部下行于足。故本穴可治疗头痛、面瘫,以及腰背痛、腰扭伤。
3.本穴同睛明穴一样,对于呃逆有很好的疗效。
4.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攒竹穴可使心率减慢,故可用于治疗心动过速;针刺攒竹穴对痔疮术后疼痛有很好疗效;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的针麻效应。
【临床应用举例】
1.急性结膜炎 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眼痛或痒,有分泌物及流泪,是眼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常见的病因为病毒、细菌感染和过敏反应。急性结膜炎特别是由病毒、细菌引起者,可引起广泛流行,对社会和个人造成危害,应积极防治,但预后好,对眼视力无大威胁。俗称“红眼”或“火眼”。
毫针刺法:采用30号1寸毫针,向下斜刺0.3~0.5寸,刺睛明穴,小幅度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肺经风热者配以太阳、合谷;肝胆火旺者配以风池、瞳子髎与行间等。7日为1疗程。
2.心动过速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跳每分钟超过100次,就是心跳过快,医学上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有2种类型:一种是窦性心动过速;另一种是阵发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颇为常见,其特点是逐渐发生、逐渐消失。窦性心动过速可见于正常人,常见的诱发因素有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恶梦、饮酒、喝浓茶、饮咖啡,以及大量吸烟等。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要消除诱发因素就会自行恢复。阵发性心动过速不是由窦房结发动的,而是由异位起搏点(指心房、心室及心房与心室交界区的某些组织)发动的。根据异位起搏点所在的部位,又把阵发性心动过速分为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由于房性和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常不易在心电图上分辨清楚,因此,把它们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针刺攒竹穴对2种心动过速都有效。
毫针刺法:采用32号1寸毫针,向下斜刺0.3~0.5寸,刺睛明穴,小幅度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配以针刺内关、通里、神门等穴,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心动过速乃由于其他病变所致,针刺同时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
3.呃逆 俗称“打嗝”,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亦可为其他疾病的兼有症状。现代医学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肠、腹膜、纵隔、食管的疾病,均可引起呃逆。
(1)指压法:两手拇指按压双侧攒竹穴,由轻到重,持续3~5分钟。
(2)毫针刺法:采用30号1.5寸毫针,先垂直进针,小幅度捻转,待患者感觉明显酸胀后向鱼腰穴方向透刺,留针30分钟。
4.眶上神经痛 是指眶上神经分布范围内(前额部)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病因与吹风受凉、感冒、外伤等因素有关。因眶上神经是三叉神经第1支的末梢支,较表浅,故易受累。起病多急性,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前额部阵发性或持续性针刺样痛或烧灼感,也可在持续痛时伴阵发性加剧。查体可见眶上神经出口处眶上切迹有压痛、眶上神经分布区(前额部)呈片状痛觉过敏或减退。
毫针刺法:取患侧攒竹穴,以30号1.5寸毫针,向鱼腰穴方向透刺,酸胀得气后,可配以阳白穴,两穴接电针,阴极接攒竹,阳极接阳白,选用疏密波,频率2/100赫兹,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为20分钟。每日1次, 7日为1疗程。
5.眼睑痉挛 眼睑痉挛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前者是没有查到任何原因所致的眼睑痉挛,又叫特发性眼睑痉挛;后者则多可以查到一些明确的病因,如倒睫毛、结膜炎、角膜炎、眼外伤、电光性眼炎、急性虹膜炎等。特发性眼睑痉挛是指不明原因引起的非随意性反复发作的眼、眶和眶周轮匝肌的自发性痉挛性收缩,痉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针灸对特发性眼睑痉挛效果较好。
毫针刺法:取患侧攒竹穴,以30号1.5寸毫针,向鱼腰穴方向透刺,酸胀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7日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