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7大饮食误区,你中了几招?
作者:桑丹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诸如此类的抱怨、吐槽,想必是大部分病人都经历过的,而临床医生平时工作中被患者提问最多的也是“医生我到底该吃什么、怎么吃?”
市面上很多糖尿病食品专卖店,这些食品能让糖尿病患者们过嘴瘾,可谓是“幸福的替代品”,尽管产品价格老高老高的,但患者仍被其夸大的广告而吸睛。那么真相究竟是啥?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一般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甜味食品,但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替代品。
木糖醇其实是一种糖,之所以说它“无糖”,只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不同,1g可产生10.04KJ热量,进食过量也可引起肥胖。
进食木糖醇后,正常人血糖升高的幅度和速度都低于葡萄糖和蔗糖;而糖尿病病人一旦摄入过量,会造成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血脂升高,甚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木糖醇在肠道内吸收率不到20%,容易在肠壁积累,易造成渗透性腹泻。在欧美国家,含有木糖醇的食品,都会在标签上注明“过量摄取可能会导致腹泻”这样的消费提示。
另外,无糖食品多是由面粉、谷物杂粮以及牛奶、鸡蛋和大量油脂制作而成。我们平时吃的主食,包括米、面等,在人体代谢后最终都变成了葡萄糖。
因此食用无糖食品,需要将其热量计算在每天应该摄入的总热量中,应注意“总量控制”,减少其他主食量,使得每天热量保持平衡。
糖尿病人常常沉迷于各种养生偏方,说吃木耳好,于是连续2个月天天一大盘;人家说吃苦瓜降血糖,于是变着花样吃,清炒苦瓜、凉拌苦瓜、苦瓜汁、苦瓜煲汤……诸如此类。
记住一句话:降糖食品无治疗功效,不能代替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
也有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饮食=“吃斋”,于是把肉列为饮食禁忌。
其实这样做非常不妥——肉类食物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各种维生素等,是我们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各种肉类应该交替食用,保证营养均衡。
相同重量的肉类,鱼类的所含的脂肪和热量低于猪肉、牛肉、羊肉等,但蛋白质含量并不明显低于后者,禽类,如鸡、鸭则介于两者之间。牛肉、鸡肉、鱼类都是不错的选择。
简单来就是,推荐肉类进食顺序:没有腿的>两条腿的>四条腿的。
肥肉、动物内脏、肉皮(鸡皮、鸭皮、鹅皮、猪皮等)因胆固醇含量高,固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食用。
一些糖尿病患者为了达到血糖控制的目的,一点水果都不敢碰。其实,水果中富含钾、镁、维生素及多种抗氧化物质,适当进食水果对人体有利,但前提一定是适量。
每日进食的水果量相当于一个拳头大小,比如1个苹果可以分开在上午、下午各吃一半。苹果、梨、橙子、樱桃、柚子、奇异果、火龙果、番石榴、草莓等升糖指数低的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
而坚果也含有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钾、钙、镁、维生素等含量丰富,其中,维生素E可抗氧化,美味又营养。但同时坚果脂肪含量高、热量高,因此食用坚果也要适量。
推荐糖尿病患者每日坚果量约10g左右,相当于一个小手心。
坚果应当选择原味,以煮熟或生炒为宜,避免油炸、盐焗、裹淀粉外壳的。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很高时,应避免进食水果及坚果。
空腹血糖 < 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 7.5%,病情稳定,不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时,推荐上午10:00、下午15:30左右时进食水果。
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全天总量超标,建议水果和坚果交替吃,同时要从全天主食中减去约25g。
豆浆属于植物性食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及大豆异黄酮;牛奶属于动物性食物,钙含量远超豆浆,且含有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因此没有谁优于谁,两者都可吃,交替吃。
豆浆最好自己做;购买牛奶时,以脱脂/低脂纯牛奶为主,避免“乳饮料、维他奶”等。
有些患者就是偏爱喝粥,但粥类煮的时间较长,淀粉成为糊精后,其血糖指数也会提高,对血糖影响相对较大,真想喝粥怎么办?黑米,糙米,薏米,小米,高粱米,纯燕麦片等血糖指数较低,与粳米混合食用,也可以加一些杂豆,降低这餐的升糖指数。
煮粥时不要煮太烂,让食物在消化道停留时间长一点,吸收相对慢一点。一般早餐喝15-25g主食煮的粥,最好搭配蛋白质类的食物,比如200ml牛奶。
提醒一点,上述这些粗粮、杂豆磨成粉是不推荐的哦。
一只鸡蛋含186mg的胆固醇,多存在蛋黄中,确实含量不低。
我们吃进去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肥肉、鸡蛋、内脏等动物性食物。血胆固醇中,有1/4是吃进去的,3/4是自身肝脏合成的,有15%-25%的人对膳食胆固醇相当敏感,高危人群,即糖尿病人群应控制胆固醇的摄入。
建议糖尿病患者进食鸡蛋每周不超过4个,或每两天一个鸡蛋,不弃蛋黄。
饮食法则 Tips
■ 每餐
2个拳头的蔬菜。
1个拳头的主食:全谷物、杂豆应占主食摄入的30%左右。
1个拳头的蛋白质食物。
每一餐心中有这样的框架,将餐盘想象称由3部分组成,分别放置蔬菜、主食和肉类,体积比例约为2:1:1,这样就做到了餐餐有数,不会超标啦!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