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变化未变,唯爱国不变(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B卷第一题

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李大钊的散文《新的!旧的!》。文中所描写的北京道路,既是写实,也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隐喻。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同样也体现在“路”上。请你围绕这一话题,结合自己所熟悉的事例,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我常走在前门一带通衢,觉得那样狭隘的一条道路,其间竟能容纳数多时代的器物:也有骆驼轿,也有上贴“借光二哥”的一轮车,也有骡车、马车、人力车、自转车、汽车等,把廿世纪的东西同十五世纪以前的汇在一处。轮蹄轧轧,汽笛鸣呜,车声马声,人力车夫互相唾骂声,纷纭错综,复杂万状,稍不加意,即遭冲轧,一般走路的人,精神很觉不安。推一轮车的讨厌人力车、马车、汽车,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反说回来,也是一样。新的嫌旧的妨阻,旧的嫌新的危险。……若能在北京创造一条四通八达的电车轨路,我想那时乘坐驼轿、骡车、人力车等等的人,必都舍却这些笨拙迂腐的器具,来坐迅速捷便的电车,马路上自然绰有馀裕,不像那样拥挤了。即有寥寥的汽车、马车、自转车等依旧通行,因为与电车纵的距离不甚相远,横的距离又不像从前那样逼近,也就都有容头过身的道路了,也就没有互相嫌恶的感情了,也就没有那样容易冲突的机会了。

(原载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号)

唯变化不变

唐 畅(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高三)

天下之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

回望近代中国这百年风雨历程,从泥泞小道到康庄大道,一百多年过来,千千万万的路也竟汇合交织成了中国结般,铺设在华夏百花园之中,恣意绵延。唯变化未变,唯爱国不变。

浩浩荡荡生活路

从前车马很慢,“驾一叶之扁舟”大抵就是古人出行的写照,也正如李大钊《新的!旧的!》所描写的一样,道路很狭窄,极不易前行。所幸,在这浩荡的生活路上,我们得到无数先辈指引。先不说维新派,革命派等对中国旧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的贡献,就说伟大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其“人字形”铁路设计思想之变,足以令人敬叹。这铁路,怕不只是路,而是象征国家主权,无人可阻的前进路。

风雨兼程奋斗路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便是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很好地践行了这句话。钱学森毅然回国,邓稼先病中奋斗,王淦昌以身许国……在风雨兼程的奋斗路上,许许多多人都甘愿化身为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用这奋斗路的变迁,去彰显历经风雨的近代中国背后,是怎样崛起引发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历史续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重要的是,纵使时代变迁,生活向好,爱国永不变。

欣欣向荣创新路

韦应物曾言:“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改革创新,我们一直在路上。无论是故宫文化周边的推出,河南春晚《唐宫盛宴》的演绎,宋城《清明上河图》化静为动的展现,还是蛟龙号的下水试行,嫦娥五号的飞行升天,港珠澳大桥的圆满建设,我想,这文化创新之路亦或是科技创新之路,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欣欣向荣的复兴局面。同样,创新路上,产生无数变化,唯变化未变,唯“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亘古不变,代代流传。

冲锋陷阵爱国路

“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这是爱国先辈鲁迅在《热风》中所写的话。的确,爱国之路我们又怎能不冲锋陷阵,反而弃甲逃亡,倒叫人耻笑了去。2020纵是不平凡的一年,却彰显出了不平凡的伟大。疫情之际,国难当头,我们却可以看到无数请战的决然背影。有白发苍苍,也有黑发缕缕,有行动不便,也有健步如飞……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奔赴在抗击疫情的这条爱国路上。甚者,他们在这条护国路上,从长发飘飘变为短发及耳,从白皙明净变为压痕累累,从挺直腰杆变为伏地入睡……同解放官兵一般,他们又何尝不是“最可爱的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他们是生生地用生命筑起了伟岸。爱国这条路上,我们依旧是要变的,变的是愈发提升的“德”,愈发明亮的“智”,愈发强壮的“体”。但不变的,是我们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为一的华夏精神。这,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是我们的脊梁骨。

木心曾言:“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生活路,奋斗路,创新路,爱国路,路在变化,不变的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晋书有云:“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愿吾辈青年风华正茂,以尘雾之微补益祖国之山海。春秋代序,岁月峥嵘,唯变化不变,前行的旗帜不变,前进道路亦不变。

躬逢盛世,是我们的幸运;万里路遥,是我们的责任。希望我们的祖国能以变化之不变应万变,繁荣昌盛,越来越好!

(指导老师:陈晓波)

END

DIANPING

点评

根据命题,路是一种隐喻,核心是体现“变化”。作者却反其意而行,写“变”是为了写“不变”。百年中国,天翻地覆,但“前行的旗帜不变,前进的道路亦不变”,“唯变化不变”“唯爱国不变”,蕴含了较强的哲学思想和思辨意味。本文获得第十八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特等奖。(李飞)

李飞:大赛组委会副主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主编。

扫一扫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