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军:例谈从教材文本到教学文案的心流过程

2021年5月5日周三下午14时,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教育部历史学科新课程远程培训专家组成员,“李惠军历史工作室”领衔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历史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生兼职导师李惠军老师应邀莅临我校,在我校第一教学楼203教室为历史学系师范生们开展一场题为《例谈教材文本转化为教学文案的心流历程》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本学期“诚之课堂”讲座的第七讲,由历史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黄爱梅老师主持。
首先,李惠军老师从讲座主题入手,向同学们解释本次讲座主题。指出教材文本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的法定文本、是进行教学、学习、评价最重要的范本、也是国家意志与学术成果有机结合的蓝本,而将教材文本转化为教学文本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科学、艺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从教材文本转化为教学文案是“志于道而游与艺”的过程,需要在高处眺望,在深处凝思,还要在细处雕琢。而从教材文本到教学文案,设计者内心所经历的构思与创想,就是李惠军老师想要与大家交流的“心流过程”。基于这样的目的,李老师结合自身授课经历与教材案例,向同学们提出六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在内容主旨的统摄下掇箐撷华。李惠军老师指出,内容主旨是教材文本的定向制导与主轴,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高度淬炼、对知识系统有总体概览、对教材多种要素有逻辑揭示,涉及教材核心要义与关键要目。主旨确立以后,我们需要对教材中的核心要义进行梳理,对关键要目进行归纳列举。例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李老师将教材内容主旨归纳成:“长达50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大动荡与大转型时代”。围绕这一主旨,将经济因素、阶级力量等要目一一列举,做到执简御繁、据标依本、形散神聚。其后,李老师以辽夏金元的统治为例,再次深入地对这一建议进行印证。他将这一单元主旨归纳为:多元并立到多元一体;多元交互到多元共辉。在讲到要从中华文明大视角去看少数民族的政权,避免宋朝视角高开低走的局限性,对同学们有很大启发性。

第二条建议,李惠军老师从文案设计流程的逻辑方面入手,提出要在逻辑自洽的机理下行云流水。他指出从教材文本到教学文案,犹如绘画构图或建筑蓝图,必须依据教材文本进行总体规划和谋篇布局,使之演绎为可操作和可变通的教学预案。做到定格主旨、聚焦目标、结构完整以及环节互通。例如在讲到冷战这一课时,要梳理美苏从战略合作到战略对峙、世界两极化到多极化的趋势,向学生展现国际格局的嬗变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全面涉及冷战中的分化对峙、变换重组,带领学生关注长时段的发展过程,并继续引向对现实和未来的叩问与思考:如何摆脱修昔底德的陷阱?如何逃离绝地求生的梦魇?如何破解零和博弈的魔咒?引导学生们学会包容尊重、互相理解;珍爱生命、摒弃狼性;追求大同、虚怀若谷。

 第三条建议,李惠军老师强调历史教学要坚守学科的学术底线与道德底线,指出要在据证释史的基准下叙事见人。对此提出四个小建议:举证叙事应该无痕衔接,据证解释要交互一体,斯人旧事应水乳交融,体悟意蕴要相得益彰。李老师以自己在讲述长征这一课时的设计举例,为避免假大空,李老师选取毛泽东在长征过程写下的诗歌,对长征片段举凡,从而让初中孩子在感受毛泽东诗中的浓烈爱国情感时,充分认识到长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一段艰苦卓绝的远征长路,一幅壮怀激烈的精神画卷,一首感天动地的军魂圣歌。

关于教材文本向教学文案转化的第四条建议,李老师提出,要在引路入境的探究中释疑解惑。提到向初高中的孩子讲课,要让课堂有引人入境的节点,例如可以从历史的多重说法、材料的多重解读、学者的多重思考等入手。李老师分别用阿房宫与《阿房宫赋》、澎湖巡检司与经略台湾、棉花外交与美国南北战争、古埃及文字玄机、粟特人与丝绸之路等等实例,生动地举例交流,进一步指出要设计科学的教学思路,营造诱发学生兴趣点或感情节点的良机,还要有点睛促思的艺术。

第五条建议,李惠军老师指出历史教师要在苦心孤诣地参悟下透析冥想。他指出历史教学不应该成为史料的奴隶,要回到历史现场,就要神入先人内心,要报以同情之了解,要由今及古进行参悟。例如在讲到王安石变法,孩子们可能对“青苗法”“募役法”等等这些冰冷的名词无法共情,李老师则选取了王安石在变法前、中、后所写的三首诗,向孩子们展现了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李老师进一步指出,教学文案应该发掘乡愁情愫和族群情缘,要有理性,更要重视诗性和人性。例如法国大革命一课,深入路易十六、罗伯斯比尔、拿破仑等人的内心与情感,将教材文本中“未尽”的“(往)事(深)情”转化为教学文案中富含的“(有)情(之史)事”。

李老师提出的最后一条建议是,教学文案要在千锤百炼的酝酿下激扬文字。李老师提到自己在40余年的教学过程中,撰写教学文案一直依循六个要素:用理论的逻辑解颐醒世,用智慧的力量玉想琼思,用历史的厚重钩沉参悟,用课堂的活性激扬文字,以及用工匠的精神琢玉成璧。李惠军老师向在座的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在备课时制作的PPT,指出课件的制作,也是一个创造精彩与富含思想性的过程。他展示的每一幅PPT,都兼采文质与美观。配图对学生有视觉冲击,并展现历史的厚重。李老师说,教学文案关乎课堂教学的张力,是教师思想、创意、设计力的集成,也关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度”和“获得感”。

最后,李惠军老师为本次讲座深化总结,告诫同学们把每节课都期许为一件“作品”,便可以游走于“创作”天际且思且歌。“博览-思考-想象-凝练-运笔”的过程,就是教材文本转化为教学文案的心流脉动和思维脉络的精髓。在讲座尾声,李老师深情怀念至交好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斯德先生,讲到动情之处时,不禁眼眶湿润,声音哽咽。在场同学无不感受到李惠军老师的感伤,也忍不住红了眼眶。李惠军老师用王先生曾告诫过的话:“教材编写实际上是基于课堂标准的再创作”,为同学们结束了本次讲座,进一步指出教学文案的构思,也是一种再创作。希望把自己的心性向同学们传递,从而转化为同学们的心流。

在此之后,同学们与李老师积极交流,李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同学们受益匪浅。

在提问环节结束之后,黄爱梅老师就本次讲座向参与的同学们进行寄语,希望同学们能传承吕思勉先生“观其会通”的精神,通贯地理解史料以及史料背后的历史理性、诗性与人性,践行作为历史教师的初心。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