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觉悟——廖强校长在2021届高三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下午好!
关于我小时候的回忆很大程度上与我的父亲和我讲述的他小时候的回忆有关。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回忆当中,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他们那一代人对吃饱的渴望。父亲两岁便失去了母亲,我的祖父很快又重新组建了家庭。因为生计的原因,父亲一直独自在托儿所长大。他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吃饱一顿饭。为了从视觉上看起来碗中的粮食是足够的,当时的人们通常会把加了红薯的米饭用水蒸两次,即第一次把饭蒸熟以后,重新添水再蒸一次,这种饭大家叫它双蒸饭。由于太饿了,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们把能吃下去的基本上都吃光了。父亲亲眼见到过很多次,当时的很多家庭会把婴儿没有办法消化的粮食或者其他食物,洗干净以后又煮着吃。父亲一直用他那一代人饿过的肚子和吃过的苦勉励我读书。这种勉励确实也成为了我以后比较勤奋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生活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城镇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广大农村并不是这样。我们国家吃饭的问题真正得以解决和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那就是几个星期以前逝世的袁隆平院士。袁院士从小家境殷实,衣食无忧。他的母亲和她本人都可以用英语无障碍的和国外的记者进行交流,光从这一点就可见一斑。但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当看到新中国广大老百姓吃饭是个大问题的时候,他毅然的选择了学农。俗话说,板凳坐得10年冷,袁老可不是10年。他在农田里扎根一扎就是40年。直到1995年,时年65岁的他才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40多年的时间,他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才清楚。道阻且长,但袁老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追求与梦想。他毕生都在为国家的粮食问题默默的奉献着,直到突然离去之前,仍然在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孜孜以求。
5月22日13:07分,袁老突然离我们而去,这是令所有人猝不及防的一个噩耗。记得那一天,我好几次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在家里,在办公室,在路上,尤其是拿起筷子端起饭碗时……起先,我也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感到很诧异,毕竟袁老并不是一个生活在我的周围与我有着直接联系的人。但当我亲眼看到无数像我一样的人,大家都在失声恸哭的时候,尤其是当我听到这样一句评论“45年前我们送别毛主席,今天我们送别袁爷爷时”,我慢慢的我理解了:当一个人用尽一生,为他人,为民族与国家,为世界与人类我将无我的奉献时,这种伟大的价值观,伟大的人格,伟大的成就,一定是会让每一个人的内心和灵魂深处感到深深震撼。这种震撼,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灵魂的革命,更是一种来自于生命的自觉。
我经常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什么是远?什么是近?我原来以为是能够想到自己人生后几十年的东西是远,只顾及眼前是近。我现在却觉得这个远和近和时间并没有太多关系,它可能更重要的指向是一种生命的格局与境界。同学们,高考在即。今年我不想再像往常一样勉励大家日夜奋战,惜时如金。我倒是希望大家更加平淡,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高考。高考之后,生命长河里,我们一定还有更加重要的问题要思考,更加崇高的事情要做。同学们,请大家相信:
从哪一天开始,我们感到自己的存在,应该紧紧的和这个国家民族,世界和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
那么,从那一天起,我们的生命就破除了必然的束缚,拥有了通达的觉悟,从那一天起,我们就将开启自由的新生。衷心的祝福大家!
最后,我选择在这样庄重的一个毕业典礼上和大家分享这一些想法,一来是为了纪念已逝的平凡而伟大的袁隆平爷爷,他的一生既淡如幽兰,又灿若星辰,辉同日月。我们永远怀念他,感恩他。二来也是为了勉励,包括我和你们在内的所有后来人,承过往先贤之衣钵,成民族复兴之大器。
早一段时间,我和同学们一起拍了毕业照,那天的天气很好,同学们的笑容特别灿烂,阳光润色过的你们的欢声笑语,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感受过的最美好的东西。衷心希望同学们今后的人生一直像现在十几岁的笑容一样,善良且真实,快乐而蓬勃,清澈有光芒。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