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40年(1981-2021)
大学语文40年(1981-2021)
《汉字文化》编辑部
欣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上海市语文教育研究基地即将举办“大学语文40年:课程与教学高端论坛”,我们《汉字文化》编辑部全体同仁在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大陆高校重开大学语文40年,是从1981年算起的。此前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有回暖信息。1978年4月,复旦大学苏步青校长在就职宣言中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别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1978年秋,南京大学率先恢复了大学语文课,校长匡亚明对当时的教材不满意,便联系华东师范大学的徐中玉,希望两校合作,编写一本高水平的教材。
1980年10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联合倡议下,于上海召开了有20所高校参加的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代表们一致认为“中国语文课应列为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会上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全体编委一致推选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徐中玉教授为主编,侯镜昶、徐鹏、叶百丰、董治安为副主编。会上对教材编写进行了分工,随后又召开多次通稿会议。1981年1月,全体编委集中杭州举行定稿会议。会上,匡亚明校长就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意义及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作了讲话,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欢迎,并决定将这个讲话的摘要作为教材代序。2月在上海再次由正副主编审定全稿。7月,教材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大陆高校重开大学语文课后的第一种正式教材。
在1980年10月的教材讨论会上,还成立了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1982年4月在南京召开首届年会,会议选举徐中玉先生为首任会长,匡亚明先生为名誉会长。其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年会,至2018年,已召开了十七次年会(2020年预定召开十八次年会,因疫情原因延迟到2021年召开)。学会名称由“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改为“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二任会长是华东师范大学齐森华,现任会长是华东师范大学谭帆。学会活动受到国家教育部门极大关注与支持,以第三届年会为例,原教育部副部长臧伯平、高教司副司长李进才、北京市高教局局长庞文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著名诗人臧克家等参加大会开幕式,李进才副司长发表重要讲话。其后几天的会议中,又有吕叔湘、张志公等著名学者进行讲演。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华声报、北京日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对大会进行了报道。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湖北、浙江、江苏、福建、陕西、河南、湖南、山东、吉林、黑龙江、广东、广西、云南以及北京、上海、天津也都先后成立了省市级大学语文研究会,大学语文课在全国蓬勃开展。据首届年会统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高校已达到了150所,很快又发展到400所,并且持续增加。1985年,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考试大纲》,大学语文成了高等教育所有专业自学考试的必考课程。
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徐中玉主编教材升格为教育部高教司组编教材,在前三十年时间里发行量就已达到了三千多万册。北京大学温儒敏、南开大学陈洪、东南大学王步高等人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各具特色,许多高校也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编写校本教材,一时间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至2006年的一项统计,全国编印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已达1042种。
大学语文学科理论建设也在进行。在徐中玉主编教材1981年版的序言中,匡亚明说:学校教育有三大社会职能,第一个社会职能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第二个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第三个社会职能是移风易俗,树立正气,提高精神文明。又提出大学语文教师负有的三大重任:第一,语文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第二,语文教师要结合业务学一点马列主义;第三,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业务,学深学透。
1986年3月9日,匡亚明、徐中玉、侯镜昶联名在《文汇报》上发表《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学科》的文章,提出大学语文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包含文、史、哲、经、政等有关内容,但又不等同于这些学科。大学语文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职能,为此必须使它成为独立学科。这实际上已是一种“新文科”的思想。
教育部相关文件也成为大学语文学科理论的指导性依据。1996年教育部高教司为全国组编教材《大学语文》撰写“出版前言”,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6年9月,国家发布《“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06年1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会议形成的“纪要”建议教育部把大学语文作为全体大学生公共必修课来开。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以38号文件(函)的形式转发了这个纪要。
2008年教育部语委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其中列有“高校母语教育”专题,对大学语文状况作出详细描述。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经济学、金融学、经济与贸易、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档案学专业)、旅游管理等本科专业中,都规定了必修大学语文课。
大学语文教师是学科理论研究的生力军,上中国知网统计,40年来,篇名含“大学语文”的研究论文已达5310篇,主题为“大学语文”的研究论文更多达8197篇(2021年4月10日统计数据)。一些学术期刊还开辟了“大学语文”专栏,《汉字文化》的“大学语文建设”栏目,从2017年起至今已发表400多篇相关论文,并在封二、封三和内彩页持续报道全国及各地大学语文活动的图文信息。
大学语文学术专著也实现零的突破,至今已有50多种。其中彭书雄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大学公共母语教育问题研究》、李君的《大学语文教材研究》、何二元黄蔚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现代大学国文教育》、杨建波的《大学语文教学论》《给大学语文教师的建议》等专著,有很大影响。香港中文大学杨锺基教授的《大学国文科课程研究》,更具有两岸视野和国际视野,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谭帆会长为其做序说:“中国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开设学校包括大陆高校,也包括港澳台高校。在大学语文理论研究方面,港澳台至今没有一种专著,所以香港中文大学杨锺基教授的《大学国文科课程研究》书稿有一种拾遗补缺的价值。书稿是在1983年完成的,其时香港尚未回归,在一个性质的区域,而有和大陆共同的研究,这说明大学语文作为中华母语教育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该书稿还是在参加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首届年会(南京1982)之后有感而著的,更是我们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一份珍贵历史资料。”
大学语文40年,还涌现一批学科带头人。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是全国大学语文的一面旗帜,一种精神象征,他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泽惠几代学子,直到一百岁的高龄,仍然心系大学语文,捐款100万元设立“徐中玉教育基金”。东南大学的王步高教授,应聘到清华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他的课年年被评为清华学生最欢迎的课,他为教学不辞辛劳,呕心沥血,不幸积劳成疾,献出了生命,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湖北大学的杨建波老师,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岗位几十年如一日,深受学生欢迎,她领导的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是全国大学语文最有活力,最有成绩,最有影响的省级学会。杭州师范大学的何二元老师,十多年来无偿为大学语文做贡献,他创办的“大学语文研究”网站,成为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官网,他组建的大学语文教师Q群和微信群,团结了全国数千名大学语文教师,他决心改变大学语文学科理论研究滞后的局面,十年磨一剑,笔耕不已,决心在有生之年完成“大学语文课程论”“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百年资料汇编”等重大研究课题的研究,实现他做“大学语文终身义工”的诺言。
在此,我们《汉字文化》编辑部向全国大学语文教师、向全国大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表示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这样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有了这样的大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重开大学语文40年来,虽然也面临过一些问题和危机,但每一次都能够有惊无险,渡过难关,使这门学科始终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2020年,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疫情,大学语文并没有倒下,而是化危机为机遇,开发线上教育教学课程,据北京中教图的一项统计,在“中国大学MOOC”和“爱课程”等网络平台上,大学语文慕课及国家精品课已多达数十门。如今,大学语文正在向“新文科”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方向继续努力,大学语文的明天一定更加辉煌灿烂!
我们《汉字文化》杂志也将继续努力为全国大学语文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