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
世界遗产委员会: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于河南洛阳南郊龙门山和香山上的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石窟”。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中原风格”和“大唐风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白乐天有诗:“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风景宜人,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在春秋时期称“阚塞”或“伊阚”,隋以后称“龙门”。
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融入了对汉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石窟。
唐朝是石窟建设最高峰的时期,龙门石窟有60%以上是唐代石窟,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属于典型的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传说卢舍那大佛是根据武则天的面容建造的。
万佛洞前室南壁石狮,
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龙门石窟亦有古碑林之称,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历史遗迹,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唐·珪和尚功德幢碑文
龙门石窟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为此不仅有丰富的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
龙门石窟的兴衰,反映出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补:白居易的墓葬就在龙门石窟对面,边上还有始建于北魏,由白居易捐资6、70万贯重修的香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