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隐士书家倪瓒书法
倪瓒,原名挺,后改瓒。
字元镇,号云林。
别号极多,萧闲仙卿、朱阳馆主、
海岳居士、云林居士、荆蛮民、沧浪漫士等,
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等,
变姓名曰奚玄朗。
诗画题名时常用“云林”。
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 仇英绘《倪瓒像》,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楷书最早取法欧阳询,
欧阳询馆铸汉隶和晋代楷书特点,
又参合六朝碑书,集众家之长。
欧书风格严谨工整、平正劲峭,
结体瘦长,中宫紧密,
长横与撇捺舒展,略带隶意。
包世臣评价:“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
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
强调其笔力劲健,骨气内含。
倪瓒小楷就汲取了欧书这一特征,
形成了其冷峻萧疏的面貌。
《紫芝山房图》 倪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作品《践唐人临右军真迹册》,
具有明显的欧体风格,
全篇墨色浓淡相参,古淡自然,
结体上突出字的竖向笔画,
弱化字中长横伸展的笔画,
如“其”、“喜”、“真”、“书”等字,
主笔横画收敛,使整篇结字瘦长,
从笔画线条上也表现出瘦劲挺拔的特点。
倪瓒楷书《跋唐人临右军真迹册》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小楷既有唐人楷法严谨,
又兼具汉隶之古雅朴拙,
在元代独具一格。
《题陈惟允孟郊诗意图》是倪瓒中年以后的书作,
其书正如顾复所说“中年大变,
如有一注冰雪之韵沁入人肺之间”,
这一时期倪瓒已渐具个人萧疏简远、古媚冷逸的体格,
此时书写摆脱了生涩之感,笔画间应带自如,
行书笔意加强,使通篇气息舒畅;
字与笔画的轻重、墨色的变化更加丰富。
《题陈惟允孟郊诗意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的诗、书、画在整幅作品的布局意韵上,
也体现出了高度的协调呼应。
首先,是其书与画的协调性,
倪瓒书法与绘画的用笔都是疏简秀峭,
看似枯痩的线条当中流露出秀润挺拔之感。
诗跋的整体章法多为简洁严整,
以《江亭山色图》为最,
跋内字与字错落有致,生动自然,
与“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
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又不显得呆板僵滞。
此幅作品视野深远,
近实远虚的处理手法将人的目光引向远方,
而画面右上方的长跋,
又于最远处的虚景形成笔墨上的虚实对比,
整幅作品层次回环迭起。
元 倪瓒 江亭山色图
再次,是其诗与画的关系,
以《渔庄秋霁图》为例,
从其题画诗的意境上可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风附歇”、“晚生凉”流露出一丝丝的悲凄之感,
画面近景的几株枯木与低矮荒凉的远山应诗中之境,
完美的体现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特色,
其诗的凄凉与画的疏简极其相应的呈现出来。
《渔庄秋霁图》元 倪瓒 上海博物馆藏
【其诗跋云:“江城风雨歇,笔砚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慷慨。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瓒。”】
倪瓒的书法大多是以这种题画诗的形式出现的,
他是这一形式的有力践行者。
赵孟頫题在《秀石疏林图》一诗中提到: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从这一观点的提出可以体会到,
书与画用笔的高度统一,
从而使书法和绘画的关系更加相得益彰。
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所在。
画上的题跋与以书入画的风气,
使元代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起来,
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石涛的题画书法深受其影响,
其行楷题画书法,
从整体韵致上都与倪书相类,
尤其撇捺的舒展连带更为相似。
赵孟頫题《秀石疏林图》
总的来说,
倪瓒的题画书法完善了作品的形式构成,
体现了诗、书、画相结合的绘画风尚,
其书与画从整体意韵的表达上高度协调,
书与画的精神相得益彰。
为后世书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