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方略看世界,乾坤圈里看乾坤:轻重缓急,皆有度

伟人曾说:“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亦即,矛盾具有普遍性。换句话来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综合辩证、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规律作用于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种原因,暂时还没发现事物另一面的矛盾关系,那就是我们对“无”的探索和认知还不够深入,还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领域。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既然我们还有那么多一“无”所知的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和发现,那我们就更应该在充分学好各种辩证法逻辑的基础上,再充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综合辩证方略的真实案例,以宏扬古圣先贤的辩证方略和阴阳思维之道,进而古为今用。

轻战:法曰:“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

重战:法曰:“ 不动如山。”

轻战

【原文】
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则必为敌人所败矣。法曰:“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①

【注释】

①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语出《吴子·论将第四》。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必须首先做到判断敌情周详准确,然后再出兵与敌人攻战。如果不研究 敌情就轻率前进,不进行周密谋划就贸然出战,就一定要被敌人打败。诚如兵法所说:“有勇无谋的将领必定会轻率与敌人交战,轻率与敌交战而不考虑有利与否是不可取的。”

《轻战》旨在阐述轻率出战的危害性。它认为,对敌作战必须准确判断敌 情而后出兵,方能战胜敌人。倘若不研究敌情就轻率进兵,不制定周密计划就贸然出战,就 必定被敌人打败。“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句,系引自《吴子》一书。这里所说的 “勇者”,是指有勇而无谋的鲁莽将领;“轻合”,是说轻率与敌交战。本篇集中地论述了从敌情实际出发,进行战争谋划的重要性,剖析了“不计而进,不谋而战”的严重危害性,提出了“料敌详审而后出兵”的重要作战指导原则。

城濮之战

【经典案例赏析】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与楚国军队交战于城濮。晋文公了解到楚军统帅子玉自负好怒、 狭隘急躁的弱点,于是以囚禁其派往晋军的使者宛春的办法来扰乱他的情绪。子玉果然中计上当,盛怒之下贸然率军进攻晋军,结果楚军被打得大败。

重战

【原文】

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若此,则必不陷于死地 ①。法曰:“不动如山。”②

【注释】

①死地:谓危亡之境地。其义与《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讲之“死地”(即“疾战则 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不尽相同。

②不动如山: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务须保持慎重态度,见到有利时机就采取进攻行动,不见有利时机就按 兵不动;要审慎持重,不可轻举妄动。如能做到这样,就一定不会陷入危亡之地。诚如兵法所说:“军队停止行动时,应当如同山岳那样稳固不动。”

《重战》乃取“持重”之义,旨在阐述如何坚持慎重用兵的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对待战争必须持慎重态度,不可轻率行事而妄启战端。对敌作战中,只有真正做到“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才能使自己避免陷于危亡之地。这里所说的“见利则动, 不见利则止”,乃是本篇所强调的用兵“须务持重”的指导原则的生动体现和根本标志,它实质是讲用兵打仗必须依据客观情况的利弊而决定动止。就是说,情况对我有利对就向敌人发动进攻,情况对我不利时就停止进攻敌人。可见,无论是“见利则动”,还是“不见利则止”,都是用兵“持重”的表现。本篇所强调的“须务持重”的作战指导原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晋楚争霸

【经典案例赏析】

春秋时期,晋国将领栾书奉晋厉公之命率军进攻楚国,双方军队即将开战之时,楚军一大早就迫近晋军而摆开阵势。晋国的军吏对楚军的来势迅猛很担心,但副将范匄(范文子之子)却快步向前建议说:“填塞水井,夷平锅灶,就在军营中摆开阵势,把行列间的距离拉宽(以利出战和击刺)。晋、楚两国都是上天所赐予的国家,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范文子一听生怒,遂手持戈器把他赶到一边,说:“国家的存亡,这是天意,你小孩子家懂得什 么?”栾书说:“楚军轻佻而缺乏坚韧,我们审慎持重地固守营垒而等待他们,三天之后楚军必定退走。乘其退走而出兵追击之,一定可以取得全胜。”郤至听后说道:“楚国有六个可资利用的空隙,我们不可以坐失这个良机。他们的两卿子反、子重互相排斥,楚王的亲兵们从旧贵族家选拔担任,郑国军队虽然摆开阵势却不严整,蛮夷虽有军队却不会列阵,楚军摆阵之时却不避晦日,其士兵在阵中大肆喧闹,阵合应静而楚军更加喧嚣不止。楚方各军互 相观望依赖,没有战斗意志;旧家出身的士兵未必精良有战斗力,晦日出兵列阵已冒犯了上 天所忌之规。因此,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他们。”晋厉公欣然采纳了郤至的建议,终于把楚军打败在鄢陵之地。

【阴阳之道、辩证方略看世界】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实践的经验表明,战争不但是实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智慧的竞赛。所谓“世间万物皆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愚者反阴阳,智者转阴阳”,带兵之道首在于阴阳兼治,统筹兼顾,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厚此薄彼,执于一端,终将首尾不能兼顾,前后不能统一,带兵打仗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实际出发,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依据不同态势采取不同作战方式,以及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转换攻守作战方式的思想,这正是兵法谋略中综合辩证作战谋略的鲜明特点之一。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转化规律需要首先考量。

一、对战争中的胜与败问题的综合辩证关系:即胜败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规律。如打了胜仗,易产生“骄惰”“放佚”“怠忽”思想,这就成由胜转败的条件。把握了这一规律,对己可以防骄惰轻敌,对敌可诱而生骄,来促使胜败转化。这对今天的经济活动也有极其可贵的启发作用。

二、对战争中强弱众寡问题的综合辩证关系:即强弱众寡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规律。在对敌我兵力强弱众寡的分析中,充分利用古代兵法中“示形惑敌”的战法,启发人在临战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付各种不同形势。如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如何用“设虚形以分其势'之法,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在我众敌寡的形势下,又如何“设虚形以分其势”和如何“置死地而战”激励战士拚死奋战精神的种种方法。

三、对战争中生与死问题的综合辩证关系:即战争中生与死的矛盾,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规律。贪生怕死,是生转化为死的条件;英勇奋战,是死转化为生的条件。

凡此种种,所体现的综合辩证思想,不仅能使我们体会用兵之妙,还能深得商战之法。

此文为东方既白《一阴一阳之谓道,辩证方略看世界》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