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第四节 :一个“阊”(chāng)字,却暗含无限玄机

我要那楼塌了,

我要那梦醒了,

我只要留下一片红!

原文: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yú)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chāng)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Zhēn),名费,字士隐.嫡(dí)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bǐng)性恬(tián)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zhuó)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端木看解:

阊门,即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苏州城八门之一。“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又因吴欲灭楚,该门方位朝对楚国,故亦名破楚门。因昌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是昌姓兴旺之地。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

作者此处引用阊门,就是要表达“破除”,“灭清”之志。

阊门内有条小巷专诸巷,因专诸曾经住在这里而得名。作为刺客的专诸,手里握着鱼肠剑,对着吴王僚雷霆一击,力气之大下手之狠夺命之狠,以致吴王僚“贯甲达背”,充分体现出守信重诺言出必行的侠义之风。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曾这样评价专诸“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初,兴平中,吴中童谣曰:‘黄金车,班兰耳,闿(kǎi)昌门,出天子。”就是说,这里要出天之。

作者只用一个字,一句话,就能暗含这么多寓意,难怪鲁迅说:“自有《红楼梦》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他用这个“阊”,反清之志,立意皎然。不懂历史,不懂地方民谣、传说,咋能晓得,这里面的乾坤呢?

自古大富大贵之人,都聚集在一个地方,比如当今的别墅区,高档小区,多是富人聚居区,因为高昂的价格,自然划出了一条看不见的高墙,你们可以说,那就是阶层的边界。而大贵之人,都有自己的某某大院,也是独立在小民之外,这是权力的边界。搞死有制,很快就会在权力和财富上形成等级差异,财富和权力都会形成天然的界限,人就会分出三六九等来。所以,全世界的财富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国家的财富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少数几个城市,即便是某个省,财富也多集中在省会或者个别一两个副省会级别的城市,而每个城市,财富和权力又会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中。集中,垄断,就是死有制下面的必然结果,无论奴隶制,封建制,资本制度,都是这样。而财富和权力集中和垄断的另一头,则是大多数人贫穷和苦难的集中和加深。这就是另一个必然。

而所谓的“仁清”,却是那样的狭隘,像一个妖精的“葫芦”,不停的收走着人民的权利和财富,不断压缩着人们的灵魂和自由。即便像甄士隐这样的望族,也免不了家破人亡,更遑论“屁民”,“屌丝”?

我想到了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已经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了!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夺别人钱财,肥自己肚肠,用别人的苦难,浇灌自己的荣誉,这样的人,不该断子绝孙吗?

始作俑者,已无后矣;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宜!


应读者要求,建了一个《红楼梦》读者微信群,可扫描下图二维码加入:

小广告:对于那些不能说出口的话,我也写了一本书,叫《一心集——中国的红与黑与白》,欲购买的,加我个人微信(duoleibei001)即可。全套售价:150,只有电子版。


打赏你就按下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