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之道,并不难懂,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唐玄宗说是“滞言而不悟,烦事而不约”,此话不确。滞言不是不悟的原因,没有疏通老子的语言,才是不悟的原因。我们今天进行点评,就是对老子之言的一种疏通,这种疏通,必须是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一字一句都不可轻轻放过,还要把老子的话,前后连贯起来,把他的话外之义,发掘出来。同时,则可对照前人的注释,发现其中的正与误,启发自己的理解。不能完全抛弃了老子的言和前人的言,来空谈老子的道,关键是如何阐发这些言语之中的义蕴。第二点,就是理解了之后,必须实践之,而且是终生的实践,如此才能成为圣人,或至少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只讲不做,终是空言,也不是真悟。悟解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与前人的实践联系起来,用事实来证实言语中的道理,这也是一条理解之路。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言有宗,事有君,宗与君,意思都一样,是指其根本宗旨。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必有一个根本宗旨,读老子的书,研究他的言论与思想,关键是要把握其中的根本宗旨。思想上搞清楚了,做起事来,就有了主导思想,这就是事之君。对言的宗旨,事的君主,都还搞不清楚,怎能了解他呢?这就是老子此段话的意思。唐玄宗又发挥为得理忘言之类的论调,似乎没有得到老子之言的宗旨。

明太祖注:言有宗,文有首也。事有君,借物为主也。经云夫惟无知,言人不知我。

为了说理,言不得不多,言既多,则理愈不明。这是言语与道理之间的固有矛盾。理是不可见的,欲传达于人,只有借助于言语。但言语不是道理,只是说明道理的工具。所以言之宗就是它所要阐明的道理。不管道理多么深奥,都要用言语来说明,所以道理虽为言语之宗,但也不能完全抛弃言语这一载体。懂得了言语所欲阐明的道理,就要去做事。如不做事,这道理毫无意义。道理是做事所要遵循的原则,所以事之君就是某种道理。但道理终是空虚的,必须在具体的事之中体现自己。所以道理的意义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在实践中的实现。如欲真正理解老子及其道理,不能离言语,不能离实事,由言语和实事,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道。理解了老子的道理,又要返回言语与实事之中去,把它实现。这才是老子论道真正目的。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圣人被褐怀玉,这是所以大智若愚的另一说法。为什么大智若愚?这不是故意装出来的迷人假象,而是大智的必然姿态。所谓大智,是对大道的透彻悟解,大道所关注的是根本的问题,不是琐碎的事务。所以大智之人,只关心大道,不关心琐事。于是必然呈现若愚之象。若愚云者,似愚而实不愚。而小智之人,斤斤计较于琐小之事,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愚蠢。所以反过来可以说,小智似乎智慧,而实际愚蠢。因为他根本不知大道,在根本问题上是一无所知的。世上人大多如此。所以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人不可貌相。若只从外表上评价人,则圣人都是愚人,而愚人都是精明鬼。

明太祖注:知我者希,老子方贵,戏云圣人,被布袍,怀抱美玉,以其外贱内贵也。

老子深知其道只能被很少的人理解,所以感叹道“知我者希”,这也是因为老子之道正与世俗之道相反。但正因为知我者少,那极少数的知我者,才显得特别的可贵,这也是物以稀为贵的意思。老子的道所以不能被大众接受,也从反面证明,这是为少数人的道。天下最少数的人,就是那唯一的帝王,整个天下就他一人。由此亦可知,老子的道,就是为帝王的道。老子所说则我者贵,在这里又有了尊贵之意。即按老子之道做事之人,是最尊贵之人。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智慧:如果你奋斗半生却一事无成,只因不懂这四字真言

    在美国,西尔斯公司董事长裘利亚斯.罗山在世时,有人问他是如何取得事业成功的,他的回答是:"如果我是一个柠檬的话,我就只想着如何做柠檬水." 在现如今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拖延症 ...

  • 圣人被褐怀玉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引出一个千古悖论,"甚易知 ...

  •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无轻诺必寡信,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水能攻破坚石,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绝对如此.如果水量太少,不能持之以恒地冲击,则不能攻坚强之物.所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国寡民,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小国,是使国小之意.寡民,是使民少之意.使国小,使民少,就是不强求天下的统一,统一成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大国事多难治,所以老子反对把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命在于柔弱,生活也要柔弱.柔弱,不是弱,而是韧,韧比刚还要强.柔弱的要点在于灵活,不僵死,不硬化.人在婴儿时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明太祖注:治国务欲民实,无得重敛而厚科,若重敛而厚科,则民乏用矣.民既乏用,则盗贼之心萌.盗贼之心既萌,将必持戈矛而互相斫,是谓难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明太祖注:谓王臣及士庶修身谨行,止务大道焉.经云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言君天下者,以暴加于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在士庶平日不可恣意慢法,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已知大道,而不表现出来,这是最高明的德.知大道而不表现,这也是大智若愚的内容之一.为什么为表现出来?大道不是求物利的工具,所以不用表现出来让人赞赏.真知,是透彻之知,透彻之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