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关于父亲的点滴回忆
父亲生活小照
编前语
昨天,农历二月初十,是老爸的往生日。恰逢周一,我们业务较忙,姐姐姐夫也要上班,但这是父亲生前与我们约定的日子:公历三月十八号或农历二月初十,不用带酒,一杯清茶!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遵从着这个约定。所以我们起了个早去拜老爸,六点半,我们就与老爸会面了。时光匆匆,往事萦绕,点点滴滴,整理成文,释放下心情。
听父亲说,他读初三那年得了脑膜炎,一个月都没能上学。一般人得脑膜炎后记忆力都严重衰退,可是父亲记忆力超人,那年历史考试,他还考了个一百分,他的老师逢人就夸。
老屋的相框里有父亲和母亲的结婚照,结婚照上父亲穿着黄绿色上衣,瘦削而英俊,母亲梳着两条大辫子,俊俏而美丽。父亲说,那件上衣是向老表借来的。
我们的老太太,其实是爹爹的小婶、父亲的堂祖母,依照排行,人称“十奶奶”。她的两个儿子都夭折了,几个女儿相继出嫁,丈夫又英年早逝,老太太孤身一人。按常理,老太太可上队里五保。可是,那时因家里成份被错划为富农,生产队不愿给老太太上五保,当时父亲年方十九,他自告奋勇地作出决定:我来赡养十奶奶!爹爹不同意,说你一个毛头小子,自己都穷得叮当响,还没成家,你拿什么养啊?可是倔犟的父亲硬是承担起了赡养老太太的责任,而且一诺千金,直至老太太八十多岁无疾而终。当年,老太太的全部家产是两间破旧的瓦房,直到弟弟出生后家里才加盖了三间土屋。
媒人牵针引线,准备把母亲说给父亲时,作为岳父大人的外公当然要对未来的女婿考察一番。当年外公来考察时,父亲家徒四壁,但外公看到父亲家里有许多坛坛罐罐,认为这是实在人家,未来必定有日子过。父亲去岳丈家里时,外公让他锄草、烧火粪,父亲都出色地完成了,因此深得老人家的欢心。
老年人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姐姐是家里第一个女孩,老太太还能接受。母亲生我的时候,老太太一看又是女孩,极为不高兴。父亲却是个开明的人,尽管当时家里经济还非常拮据,三朝时,他特意去买了些糖果,分发给邻里,又买了一大挂鞭炮放了,以至于邻里都以为他家生了儿子呢!
弟弟出生时,老太太那个高兴劲就不用说了。老太太是接生婆,又很迷信,她早早准备了一把竹片刀,磨得快快的,专为迎接家里男孩降生。这回看到母亲生的是个“带把儿的”,老太太赶紧扔了手里的剪刀,从怀里摸出竹片刀,用来割断弟弟的脐带。并立马将弟弟抱到自己的床上藏好,说算命的讲这孩子出世时不能与亲生父亲见面。可父亲却不信那个邪,他趁老太太不注意,赶紧跑去看望孩子:哎呀我的个天,那天发大洪,屋头上漏雨,正好滴滴答答落在弟弟的小脸上,差点灌坏了这个小生命!老太太吓坏了,直夸父亲精明,从此不敢过于迷信。
父亲有经济头脑,生产队农闲时,父亲便挑小鸭走村串户去贩卖。弟弟的干爷是个裁缝,看见父亲贩鸭挣钱来得快,便要求父亲带他一同去贩鸭。上半年农户捉小鸭时不用付钱,只记个账,下半年再来收鸭账。收鸭账是个头疼的事,有的人蛮不讲理,有的人刁钻古怪,想方设法赖账,但父亲总能如愿收回,父亲说什么样的人他都见过。干爷去收鸭账却遇到难题了,有一个生产队的人找他茬子都想不给钱,干爷气得和他们干架也无济于事,只好请父亲去帮忙。父亲见那些人明显是想赖账,瞅准个机会猛冲上去,来个黑虎钻裆,把那带头起哄的家伙一下就给撂倒了。结果,整个生产队的人都吓得把鸭账付了,他们说那个小个子人有武功(干爷比父亲要高出一个头),惹不得!其实父亲哪有武功呀,他只不过是使出全身力气来了个擒贼先擒王而已。
父亲四岁时亲娘就去世了,因此没人记得父亲的生日。爹爹讲大概是四月的,但具体哪一天不知道,于是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决定给父亲定个生日。弟弟那时只有四五岁,说我来给爸爸定个生日:四月三十二!——哎,这一天,日历上在哪寻啊?
父亲三十六岁那年得了可怕的食道癌,母亲陪他去池州长江医院治疗,三个孩子跟着老太太在家。一个多月后,父亲手术归来,瘦得脱了形,而我在家也是长了满头胞疖。我来到父亲身边,没敢叫爸爸,父亲一时也没认出是我,待看清是我后,心疼得嚎啕大哭起来。
父亲动手术归来,病情时好时歹,常常粒米难进,甚至滴水不通。那时姐姐9岁,我7岁,弟弟才4岁,上面还有个70多岁的老太太,父亲的心好痛。如果他走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怎么办?父亲满怀悲痛,在一本红色封面的算术本上写下多封遗书,致妻子,致儿女,致友人,致大伯……无限慈爱与不舍尽数付诸笔墨。我和弟弟还不懂事,父亲常常把姐姐搂在怀里给她讲解。长大后翻看过那个小本子,我还记得其中的一些语句:“致兄弟:沉舟侧畔千帆过……同树一枝共荣枯……”“致妻子:无论再苦再难,都不要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业……”“致孩子:建立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
尽管父亲粒米难进,但父亲从来都没绝望过,他不停地调整姿势,想方设法地尝试着,哪怕能咽下一点点米汤。有时也试着吃馒头,一回撕一点点,他哽得很费力,经常双手撑着桌子,弓着腰,脖颈伸得老长,用力地往下吞咽。有时为了多哽一点下去,反把胃里好不容易咽下的一点食物又吐个精光。尽管吃得异常艰辛,但父亲始终不曾放弃。他要为他的亲人们努力地活下去!或许是父亲顽强求生的意志感动了上苍,历经多年抗争,父亲终于渐渐由流食到米饭都能吃下去了,身体一天天硬朗起来,尽管进食时还是常常地被哽住。
父亲种地讲究科学,土地承包到户后,他经常订阅《农村天地》,那上面有许多农技知识,在科技的指导下,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增加收成,所以我们家尽管因父亲身体不好,家里缺少劳力,但我家的农业收成在上下几个生产队却是冒尖的。父亲在《农村天地》上学会了怎样酿造甜米酒,有一次《农村天地》征文,父亲就把自己学会酿甜米酒的心得写出来投稿,还获得了二等奖呢。
父亲的身体渐渐好起来,能够帮母亲做点农活了。麦子黄时,我们全家都在父亲的带领下走进麦田。父亲和弟弟两人配合着割一畦,其他人每人割一畦。由于父亲动了大手术,不能弯腰,只能蹲在地上割,年幼的弟弟不会割麦,就跑来跑去为父亲放麦铺子。父亲鼓励我们说:“不怕慢,就怕站,坚持!”乡邻们开玩笑说你家儿童团都上阵了,父亲自我解嘲:“虾子请菩萨----多把一个呗!”就这样,我们这些虾兵蟹将也终于放倒了一大片麦田,然后父母、姐姐打盘肩,将麦把挑到大路上,再用板车拉回家。
父亲生病时,家里缺少劳力,我们都还小,大伯、二姑爷经常帮我们家挑棉花、油菜秸杆,江南的大姨父大姨母还一度让菊仙表姐住在我们家帮忙做农活。父亲常常教导我们: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好,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们铁铜的土壤适合种棉花、杂粮之类,很少种水稻。小时候,杂粮我们都吃怕了,尤其是六谷糊。六谷糊当早、晚餐是常有的事,我们都不爱吃,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大米靠供应,非常少。父亲想方设法哄着我们吃,他跟我们比赛,看谁既吃得快,碗又干净。父亲等糊稍微凉一下,从碗中间开始吃,碗边的糊像鱼冻子似的,一点一点往下滑,结果一碗糊吃完了,碗却是干干净净的,我们觉得好玩又有趣,就这样快快乐乐地把六谷糊给“糊”下肚了。
家里的小麦每年收成都不错,小麦糊、小麦粑、馒头成为我们家主食,这些食物比六谷糊已经可口多了。但老是吃,也会生厌。记得夏天时,父亲炒碗红苋菜,扯几条丝瓜、用一个鸡蛋做一大锅汤,同时用另一口锅蒸一锅馒头,等馒头蒸好了,父亲用筷子将红苋菜的汤在馒头上点出五瓣梅花印,开饭时,我们都高兴地吃着梅花馒头,喝着凉爽爽的丝瓜汤,那个惬意呀,简直无法形容。
父亲就像个魔术师,为了让我们多吃点,他将麦粉变着花样搞给我们吃:发馒头时,有时捏点小免子、小鸡、月牙、小花、树叶之类的,让孩子们高兴地吃着这些新鲜的小玩意,把肚皮撑得饱饱的。我们最爱吃的还是父亲做的“三棍子两刀”:他把发好的面粉,揉成条形,揪个剂子,用酒瓶均匀地擀圆,涂上一层油,对折,再涂层油,再对折,切两刀之后叠起来,用尺子在上面压两个横印子、三个竖印子,扭一扭,就成了一个花卷。味道或甜或咸,好吃又好看,父亲形象地称之为“三棍子两刀”,我们至今还深深怀念父亲做的花卷。
父亲仿佛什么事都会做,他将麦芽和山芋熬成糖稀,把炒好的结米放进去揣匀,再放少许猪油和一点生姜,然后取出桌子上的小抽屉,将米糖倒进去压紧压实,再脱出来,稍凉一会,用刀切成块状,结米糖就做成功了。父亲做的结米糖让人口颊留香、回味无穷。
我家院子中间有条小路,从正屋通向院门,是用碎瓦片和小石子锤就的,雨天走路不沾泥。小时候,我们犯了大错会在这里被罚跪。有一回,姑奶奶来家里了,我心想:家里有客人,父亲肯定不会打我们的,放学后,就和小伙伴们一起疯玩,直到很晚才回家。父亲阴沉着脸,“跪下!”一声令下,没等父亲拿棍子我赶紧跪了下来,书包挂在颈子上,落到胸前,把姑奶奶逗得前仰后合,说我像文化大革命时被挂牌批斗的样子。
父亲拿出一根筷子让我们掰,我们姐弟仨都能给掰弯了,父亲稍一用力,筷子被折断了。然后,父亲又拿出一把筷子让我们掰,我们使尽全身力气,筷子都安然无恙。父亲告诉我们: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尽管家里缺少劳动力,经济条件并不好,但父亲坚持让我们读书,只是在放学后让我们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他经常说:“穷不丢书”,家务活以后可以学,错过了学习时期你们会懊悔的。他还坚持家里每年养一两头大肥猪,他说,养猪虽不能赚什么钱,但能积小钱聚大钱。
父亲不经常打我们,但父亲的担绳子就是他的教鞭,现在想起来我还瑟瑟发抖。父亲常说我只要一鞭子就能抽得动,弟弟要三鞭子才抽得动,而姐姐则要五鞭子才行。记得那次学校搞演讲,姐姐因成绩优异要上台发言,本来发言稿姐姐都倒背如流了,可是父亲还要姐姐一遍遍脱稿演练,在语气和神态上指点她,要讲得活色生香,讲出精气神。姐姐本来性格就很倔犟,她不耐烦了:我都背熟了为什么还要练?!牛脾气一上来就跟父亲僵持住了,坚决不再演练。这下惹火了父亲,抡起担绳子把姐姐的胳膊和小腿抽成了“菜花蛇”,直到姐姐含泪抽抽噎噎地继续演练为止。果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事实证明父亲的坚持是对的,那次姐姐的演讲非常成功。
弟弟小时候顽皮,不想念书。那个暑假,父亲先不要求弟弟写作业,带他到街上做起了卖地瓜的小生意(因为地瓜不容易坏,卖不掉也没多大损失)。父亲带着弟弟起早在小贩子那里批发地瓜,然后就坐在街上卖,傍晚时才回家。挣钱不挣钱我也不知道,只记得那个暑假我吃了不少地瓜,弟弟后来也不干了,干脆还是选择了继续读书。
十二岁那年,我跟父亲一道上街卖菜,凌晨三四点钟,我就打着手电筒跟随父亲高一脚低一脚地上路了。卖完菜已是中午十二点多,父亲准备带我回家。可是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我,我突然看中了一件虎皮大衣,那黄黑相间的毛领,那红红的披风,看上去特别漂亮,我硬是站着不走,拉着父亲要买,父亲讨价还价花了二十元钱给买下了,并高兴地带我到照相馆为我照了张相。到现在我想想都惭愧:那天卖菜总共只卖了十几元钱,依我们家的经济条件,那虎皮大衣根本就不该买呀,可是父亲您为什么就没拒绝我的无理取闹呢?
老屋的厕所在后门外。有一回,母亲上厕所去了,父亲故意将正屋的后门关上,母亲在外叫不开,不得不转到前门回家。过了一会,父亲佯装也要上厕所,却跑到厨房的锅门口躲起来,他知道母亲要“报复”他,等母亲跑到后门口准备将门关上时,父亲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捏着喉咙轻声唤道:“我在这儿哟!”
父亲生活小照
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特别爱唱歌,走路时经常都哼着小调。高兴时唱上一段黄梅戏、来段“洪湖水浪打浪”是常有的事情。
父亲闲暇时总爱端个凳子,戴上眼镜,静静地看书,就连上厕所都爱拿本书去看。
父亲肚子里好像有讲不完的故事,天阴雨下的时候,我们家总是围着一大群小孩子,我们边剥棉花桃子边听父亲讲故事,这令孩子们讨厌的差事总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就完成了。
那时农村里会写毛笔字的人不多,每年春节,父亲都要为左邻右舍写春联。我们帮他磨墨、裁纸、折印子、牵对联、摆对联。我们边看边读,忙得不亦乐乎,那满屋子的墨香至今难忘。还记得父亲为家里写过的一些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厨房的灶壁上永远都是“勤俭节约,细水长流”。
干爷是裁缝,他每年过年边都要来我们家做一天衣服。父亲勤奋好学,不懂就问,竟也学会了裁长裤和短裤。后来,家里条件好了也买了台裁缝机,父亲先找来旧衣服,缝了一双又一双鞋垫,终于学会了走针,然后帮母亲缝补衣服,再后来,就能为我们做长裤、短裤了。
有一天,父亲跟母亲一道驮着锄头准备去地里锄草,路过小池塘时突然看见一件小花褂子在水里漂着,母亲不放心,用锄头勾了下,原来是队里一户人家的孩子掉水里去了。父亲急忙脱脚下水,把那孩子救了起来。他运用自己平时留意积累的知识,蹲下身子,将孩子趴在他的双膝上,护住孩子的鼻孔,让她哇哇地吐出许多水和食物,又将孩子仰过来口对口做人工呼吸,终于救活了一条人命。那孩子长大结婚时,父亲已去世,姑娘还买了纸钱烧给父亲谢恩。
姐姐中考时成绩优异,可以选择上中专或上浮山中学,当时她的档案都被浮山中学调走了,但父亲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请求校长退回档案,让姐姐在家门口读了设在铁铜的水产中专班,这样可以省下一笔开支,供我和弟弟多读点书。但父亲也因此而时常感觉亏欠了姐姐,好在懂事的姐姐坚持自学考试,先后取得了大专和本科文凭,解了父亲的心结。
老太太爱打点小纸牌,有一年正月,老太太打牌归来发现自己的钱不小心弄丢了。那钱是用红手帕包着的,里面有一百二十八元,都是逢年过节晚辈们孝敬她的,平时总放在贴身口袋里。父亲带我走亲戚回来,看见老太太正在抓狂地找东西。问明情况后,父亲为了安慰老太太,按照老太太说的样式也用红手帕包了一百二十八元,说是在厕所里捡到的。可还是被老太太识破了,她说这钱和她那钱不一样,她的钱新些。
我读高中时,学校离家有几十里路程。在我生日那天,父亲骑自行车给我送来了卤鸡蛋和我最爱吃的油炸豌豆。
没能考取大学,父亲对我和弟弟说: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你们上不了大学也不要灰心,各人选好自己喜爱的职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能做到精益求精就好。
读高中时,有一次我的作文获得南方七省市征文三等奖,父亲那个高兴劲儿没得说,他对奖金无所谓,但把奖状端端正正地贴在了堂心。
我在县牙刷厂上班时,厂里征文我得了二等奖,并被聘为牙刷厂特约通讯员。我把厂里发的一套茶具拿回家送给父亲,父亲如获珍宝,从此手心里捂的就是我的那个茶杯。
父亲五十三岁那年,旧病又复发了。但这次父亲很坦然,他说:“现在我可以走了,你们都长大了,都能搞到一碗饭吃了,我还有什么可牵挂的呢?我相信你们以后肯定能照顾好你们的妈妈。”他硬是不准儿女求医生为他动二次手术,他严厉地说:“两个小的都还没成家。你们要是不听话,枉费钱财,我就是做鬼也不放过你们!”
父亲知道自己的生命已快到尽头,那年的正月初一,他硬是拖着病体和母亲一道,最后一次去看望了小爹爹小奶奶,这是当时我们家唯一健在的长辈了。
父亲是个侠义之人,年轻时交朋结友较多,他认为他的病是由于醉酒引起的,他要求我们姐弟三人都不要贪酒,并告诫我们为他做清明时只要带上一杯清茶,不要带酒。
来源:文乡枞阳